In Celebration of

Jing Wang 王靜先生

October 4, 1931 -  November 13, 2020

王 静 简 历(悼词)

该照片是2020年10月4日过90岁生日的照片!!

王静,男,生于 1931年10月4日,于2020年11月13日早上6点35分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王静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曾有记载,在王氏家族里有60多位教师,县志记载其中王静的姑姑王肃寰是教育系统2000多年来第一任女性校长。姑姑对他影响颇多。

王静一生经历坎坷,在南阳市上初中时跟随王凌云部队南下,经历过枪林弹雨,历经诸多磨难后返回老家,经考试当上了一名教师。在文革期间,因教学成绩显著,被打成黑帮,腰被打伤,带着腰伤,还不得不去参加体力劳动,曾经多年腰弯成了近乎成直角。

王静一生为人宽厚,像祖辈那样乐善好施,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对待学生可谓胜过子女。每逢过年过节,学生的贺信、贺卡像雪片般飞到他的手上,此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骄傲的时候。他一生任劳任怨,勤劳耕耘,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爱戴,他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真是桃李满天下!他在南阳五中任教导主任期间,学校升学率在当地多年排名第一,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还有很多学生找他补课,他经常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经他辅导过的学生成绩提升很快,在南阳这个小地方小有名气。几乎年年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王静一生爱好广泛,不仅擅长语文,更喜爱音乐,其他像乒乓球、篮球等体育类项目、棋类项目样样通晓。曾经带领学生做过脚踏风琴,还在南阳地区大会上示范展出,用脚踏风琴为学生伴奏京剧;二胡、板胡拉的很棒,经常伴奏豫剧、曲剧:还有吹长长的萧;曾经扮演过样板戏---沙家浜中的胡传魁及其他角色,演的有声有色,深受观众的喜爱;乒乓球、篮球也打得相当出色,经常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他爱好书法、喜欢谱曲,曾为每个孙辈及曾孙谱写歌曲和催眠曲。也爱好收集各类书籍,家里摆放最多的就是书籍。他常常教育学生和子女:知识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拼搏成就梦想!为学生和子女及孙辈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静是子女们的榜样,在他的培养和教育下,四个子女中,两个研究生,两个大学生;孙辈中有研究生、大学生,更有世界名校常青藤大学的学生。

王静是子女们最崇敬的人,他不但赡养父母、还赡养岳母大人,直到过世在家里。他是老家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孝子。

王静为学生付出太多太多,为子女付出太多太多,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歇歇了!您老人家放心吧,您的学生和子孙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安息吧!

Guestbook 

(5 of 55)


Kang Wang (Grandson)

Entered November 14, 2020 from Markham

愿外爷一路走好

王建飞 (女儿)

Entered November 14, 2020

爸爸:您一路走好!您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安息吧!爸爸

王赛伦 

Entered November 14, 2020

感谢父亲对我养育之恩,除了给我们衣食住行,助我们上大学,更教给我们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赡养父辈,善待他人,教我们唱歌视谱,吹笛拉弦,兰球乒乓,象棋军棋,等等等等,您是我们的好榜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父亲大人安息!

John Wang (儿子)

Entered November 14, 2020 from 加拿大

伟大的教育家!

王璐 (Granddaughter)

Entered November 14, 2020

亲爱的爷爷,谢谢您从小到大给予我的关怀和教导。我会永远记住您慈祥的面孔。您开怀的笑遗传给了我,以及您的曾孙和曾孙女。愿上帝眷顾和接纳您的灵魂,愿您可以安息!我会一直想您和为您祷告的 ❤️

Life Stories 

(2 of 2)


John Wang 

Entered September 7, 2021

John Wang
已输入 2020年11月14日
南阳市第五高级中学的创建元老之一,在任教导主任期间,是河南南阳地区升学率最高的高级中学。
其学生遍及全国几乎所有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世界著名常青藤大学也有其学生和子女的身影!
默默无闻的教育家!

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奖励

1956年9月 评为南阳县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11月评为南阳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1983年,1984年 获南阳地区南阳县语文学科一、二等奖
1989、1990、1991年获南阳地区高考语文学科二、三等奖
1993、1994年获河南省语文学科培优奖(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4年4月被评为南阳市文明市民
1995、1996、2001、2002年被评为南阳市文明家庭

1984年任教导主任期间,全校共同努力,高考成绩优异。本科升学率达82%以上,各科成绩均在地区一至六名,是办学史上最好一届。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1日
追忆父亲 一

父亲走的这些天里,对父亲的回忆一直不断,思绪就像打开闸门的河水、江水,滚滚而来,一幕幕在脑海中显现,难以控制。所以,我决定记录下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对父亲的印象好像是从二年级以后开始的。我记忆中的家里,有外婆、奶奶,妈妈、姐姐、哥哥和弟弟。还有偶尔从外地回来的舅舅和姑姑。妈妈说我比较会来事,很小的时候(大约1-2岁吧?)爸爸回到家里,我总是一蹭一蹭到爸爸的腿边,爸爸顺手就会把我抱在腿上,我就可以享受一下父爱的温暖。但这些我都一点印像也没有!是妈妈后来讲给我听的。记忆中的爸爸温文尔雅,和蔼慈祥,高大的身躯似乎能替我们挡风遮雨。父亲能唱、会拉(脚踏风琴、二胡、板胡)、会吹、会写、识谱、谱曲,还写一手好字,不论钢笔字、黑板字、毛笔字都写的非常好!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楷书、隶书、魏体,手把手教我怎么拿笔、一撇一捺怎么写,一点一横怎么写......;打着手拍教我学识谱,颤音怎么唱、1/4拍、1/3、1/2拍怎么唱......。教我学唱样板戏,记得教我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的唱段:我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我唱智取威虎山中小常保的片段,还夸我声调是高八度的声调,声音贴别好听。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还送我们去学大刀舞,回校后教大家。当时举办文艺、体育活动都是由父亲亲自指导带领的。记得有一次参加文艺汇演,让我唱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我有一颗红亮的心!听说另一只队伍里也有人唱这一段,为了取胜(记忆中好像是选拔赛),父亲从衣着、表情、动作、唱腔一一指导,让我有充分的信心赢得胜利!虽然有一些天赋但不是十分喜爱唱戏,此后就再也没又唱过。父亲有空时常陪我们打乒乓球,教我们如何练习空动作,给我们讲解动作要领。由于喜欢运动,比较喜欢打乒乓球,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空时也打几下。曾经在开封工作时,替学生在大中专乒乓球比赛中获得过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在中行曾代表单位参加省中行系统乒乓球比赛获得过个人单打前几名的好成绩,可以说是业余选手中的姣姣者,上高中时、初中时打乒乓球,我和弟弟还获得过全公社单打男女冠军,姐姐获得过女子冠军,哥哥获得过亚军,这与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还教我和弟弟拉二胡,由于我比较努力,加之父亲教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只学了半年二胡就可到舞台伴奏。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演样板戏里沙家浜里的胡传魁,胡传魁身材高大、肚子也很大,父亲当时很瘦,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演出前往肚子上加绑了好多衣服才把肚子弄得大大的,适合胡传魁这个角色,舞台上父亲演得惟妙惟肖,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二

父亲不但多才多艺、更乐善好施,性格里多是执着、坚毅、宁直不弯,这些都是先辈们遗传下来的,也是先辈们影响、教育的结果。
父亲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其祖父王殿权是清末秀才,外祖父卢**也是清末秀才,其外祖父、祖父均在老家河南省南阳市(原南阳县)溧河乡程官营小学任校董。父亲的父亲王城中,也就是我爷爷,小时候跟随父亲上学,父亲的外祖父看着爷爷王城中聪明
好学,为人和善,人长的也帅,从小就把我奶奶许配给了爷爷。父亲的爷爷就是我的老爷王殿权是学校的校董,不但教书育人,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大善人,外号:“王大善人”。流传很广、很久的故事鲜活再现了他为王大善人的这一美称。(这是我妈妈在老家时多个人在不同时期告知我妈妈的,妈妈就讲给我们听,教育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家里的祖先们每年春天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每天煮粥施舍数月,帮助附近村庄及路过的逃荒者。到了老爷这一代人,也是这样做的。据说有一年年成特别不好,路过的逃荒者更是不计其数,人太多,不能及时煮粥供大家吃,我家地里种的豌豆苗,老爷就让大家采豌豆苗充饥。一垄之隔的地里也是种的豌豆苗地(解释一下,当时我们家缺劳动力,土地出租让别人种了一半,收的粮食也归别人一半,),种地的人不让逃荒者采摘他们的豌豆苗,但老爷却让大家采自己地里的豌豆苗。也许是上天的恩赐,也许是感动了神灵,到了秋天,经过采摘的我们这一半的豌豆收成远远好于没有经过采摘的另一半的收成!这个故事在老家流传了很久,也很远。远近闻名的老爷活着是王大善人,过世后更是大善人。我们村东边是祖辈们的墓地,墓地东边是一条很深的大沟,沟里有水,有一个小小的木板桥,此沟被我们称为“东大沟”,是沟西边附近村民到街上赶集的必经之路。此沟很阴森,我们小时候听了东大沟很多有关鬼神的故事,因此晚上几乎没有人敢从此地经过,更没有人敢在此地玩耍。有一天,邻村的胡姓村民外号“小害娃”,中午从街上赶集回来,路经“东大沟”时,一群洗澡的光着屁沟娃娃们一下子把他给拽到沟里,要水淹死他。此时他看到祖先的墓地慢慢变成了一扇大门,然后大门“吱呀”一声响,门开了,从大门里面走出一位白胡子老先生,他说就是老爷王殿权,老爷“咳咳”几声,对着娃娃们大骂一通,娃娃们吓跑了,然后把他拽到岸边,送他回家。之后,他还特意到我家祖坟烧纸磕头,还特意给祖坟添坟以示谢意!从那以后,他逢人便讲、逢人便说;是老爷救了他,不然就没命了。故事便传开了。
我家还有一个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个故事村上老辈的人都知道,听了更让人敬仰和崇拜。
我家老房子在南阳市文物保护局的保护文件(宛文物(2012)70号)中有记载:房屋位于刘寨自然村南部,坐北朝南,原为两进四合院,由于历史原因,现只保留上房三间,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架构结构为台梁式。故事就从老祖先盖这个房子开始的。
祖先在盖房子时,请了盖房子专业工匠队伍,每到吃饭时,上桌的饭菜虽然很丰盛,但每次都缺少一样东西:鸡腿,工匠们都很生气,觉得这家人很小气,鸡腿留着自己吃,因饭菜很丰盛,也没说什么。在房子快要盖好的时候,工匠们心想这家人这么不好,不让他们吃鸡腿,就使了个坏心眼,不知道在房屋的哪个地方放了一个预示破财的小玩意,意欲着让这个家败落的意思。工匠们没想到的是,临走的时候,我家祖先把大缸搬了出来,把里面的鸡腿分给了工匠们,意思是他们离开家在这里辛苦了,留在家里的人非常思念你们,所以就把每天省下来的鸡腿放在大缸盐着,便于工匠们带走,捎给亲人们吃。工匠傻眼了,原来每天的鸡腿是要省下来带给自己的亲人们。工匠们不忍心让这样好的人家败落,也不便于将其中的原因告知,就提议说你们的四合院没有影背墙,给你们再建一个影背墙吧,祖先们就应允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这个影背墙意欲着所有的财富碰到影背墙就会被挡回去,也预示着这个家永远兴旺发达。这是事后工匠们传出来的,一直流传了下来。土改时,我家有27亩地,按土改政策应定成份是小土地出租,但因奶奶一个人在家,加上有座祖上留下的老宅,被划为地主成分,房子就被分给了村上的邻居们,上房三间分给了村上有一户家人,这家人住进去后,每天夜里就听到有动静,只听见咕噜、咕噜、咕噜------,然后是咣挡一声,咕噜、咕噜、咕噜------咣挡声响,每夜如此,这家人都休息不好,后来就主动不住了,再分给别家,晚上还是有响动,都不敢住只有让奶奶还住回老宅,随后奶奶跟随父亲走了,村上没人敢住,就做为村里仓库,直到文革时,我们又回到了村里,村上就把房屋还给了我们。
父亲不但遗传了祖辈们的美德,更继承了祖辈们坚强,刚毅的性格和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和讲课风格(建飞草稿二,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三

父亲的父亲王城中为远近闻名的小学教员,其讲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爱戴,在远近一代很有名气,人长得帅气、精神,可惜30多岁就过世了,没能留下更多有关他的记载。
父亲从小生活在一个文明开放的家庭,从小就入私塾读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的妈妈也就是我奶奶卢广运自小念过私塾,识字、认字,对父亲影响很大。印象中的奶奶长得眉清目秀,个子高高的,脚很大。奶奶给我们讲,父亲的外公因为是清末的秀才,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不让她缠裹脚,等她长大时上街遭遇别人笑话她大脚,她才自己要缠裹脚,但为时已晚,脚很大,只能将脚趾头缠起来,脚还是大脚。脚趾头被裹起来,弯曲在一层一层的长带子里,一走路就痛。我从小跟奶奶长大,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每当看到奶奶脚趾头弯曲着、走路就痛的时候,我就很伤心。就这样,奶奶每天还挑水做饭、干重活、累活,很坚强!记得小时没上学的时候,常常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教给们很多有益的知识,如;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还有很多顺口溜:壹、叁、伍、柒、拾、腊,三十一天都不差,其他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给我们讲很多有益的故事,其中有一侧故事至今难忘。讲的是有一家人的儿媳妇对婆婆不好,天天让婆婆喝上面的稀米粥油,自己吃下面的稠饭,给婆婆吃的白白胖胖的,结果弄巧成拙,自己却吃的黑瘦如柴。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都知道,稀米粥油非常养人。类似这样的故事使我们受益匪浅。奶奶非常勤劳,爷爷过世时,奶奶才30出头,我父亲才刚刚十岁,奶奶知道知识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她自己纺花织布,卖了钱赡养祖辈、供两个孩子上学,一生不求别人,刚直不阿。对父亲的影响极大。我小时候还跟这奶奶学纺花、织布、纳鞋底、做鞋帮、纳鞋垫,我上大学铺的单子、盖的被子都是我奶奶特意为我织布做成的,虽然已经泛黄,但我至今还保留着那床被子,那是奶奶留给我唯一的纪念!小时候奶奶还教我们如何养蚕,养蚕是象征性的,主要是让我们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义。记得当时不知道奶奶从哪里得到的蚕宝宝的种子,种子放在一片白色的布上面,缠放在腰间温暖了多日,几天后蚕宝宝就出生了,就像一片片白色的银屑,每一个都在微微动弹,非常漂亮。每天我们给蚕宝宝摘桑叶吃,看着蚕宝宝吃桑叶,就像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小月牙。随着蚕宝宝慢慢长大,每次采摘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虽然很辛苦,但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们都很开心。直到有一天蚕该吐丝了,奶奶指导着并协助让我们将蚕宝宝放进凌乱的麦吉梗里,他们就吐出长长丝线把自己一圈一圈围起来,直到将丝吐尽,形成蚕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蚕茧用热水煮煮,抽出丝,直到丝尽蚕无,成为做衣服的原料。从中我们不但享受到了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干活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更体会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含义。父亲从小生活在有这样一位慈母的家庭里,感到无上荣幸,也对他的影响很大奶奶养育了父亲长大,陪伴他快乐的童年,但对父亲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的姑姑--王肃寰(建飞草稿三,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四

父亲的姑姑王清宇(字肃寰)为南阳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据《南阳教育志》记载,教育志收录了从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2005年2700多年间,南阳教育界有影响的33位代表人物,王肃寰是唯一一位入选的女性。出生于1902年的王肃寰,是老爷王殿权的大女儿,也是老爷重点培养的对象。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中,也像父亲的妈妈那样,是一个大脚女人。1921年,已嫁入婆家的王肃寰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赴京读书。1921年,冲破家庭阻力,到南阳女中任教,并兼任放足委员会委员,提倡女性解放,成为南阳第一代有觉悟胡新女性。1930年,也就是我父亲出生的前一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她,带着八岁的大儿子到开封进修(当时开封是河南的省会)携子赴汴的途中,在叶县一带遭遇匪兵马队抢劫,,所带行李和60块袁大头被洗劫一空。经过六年的半工半读生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1937年春,自汴返宛,任南阳女子小学校长,成为南阳教育界第一位女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抗战中,组织“南阳妇女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还把三儿子送到抗日前线。当时的南阳女子学校,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王肃寰利用校长身份,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因此遭身份不明的人枪击而右臂受伤。1943年1月,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伏牛山工作团逮捕,关押在叶县集中营,后在南阳成百上千的群众和学生的请愿下被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肃寰在南阳女中教语文,兼任图书管理员。听我母亲讲(母亲当时在南阳女子中学上学),父亲的姑姑个子不高,经常戴着帽子,很潇洒,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的大会上。妈妈见到她时还不知道是自己未来的婆家姑姑,当时还辅导过我母亲如何备课、讲课。
当时父亲也在南阳上学,听父亲讲,上学从家里带的东西吃完后(当时上学吃的是从家里带到南阳的,更多的是红薯和玉米渗),就到姑姑那里让姑姑帮助解决。想想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外出求学,背着沉重的的红薯和玉米渗,柴火走20多里地的情景,我就难以想象,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建飞草稿四,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五

姑姑对父亲的影响并非一时,而是影响了一生。正是祖辈们的品德给与了父亲无谓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才有了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幼年丧父,幼年时的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46年考入南阳市简师(原南阳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前夕,守军王凌云弃城南逃,强迫学校学生及年轻市民五千余人随军同行,裹胁着向南逃窜。在人民解放军向江南挺进中,学生被迫随国民党军队转战于湖北、湖南、四川、云贵等省。在崇山峻岭中达数月之久,在激烈的战斗中,眼见着身边的人中弹死亡、负伤,经历了生死的煎熬。后经亲属多方营救,在1950年6月才得以返回家乡。那一年,父亲刚刚十九岁。
十九岁的他经考试当上了一名教师,被分配在社旗工作,刚开始工作时由于缺乏音乐教师,父亲就被分配当了一名音乐教师,正好遗传了祖辈们的音乐细胞(老爷王殿权喜欢吹萧,至今父亲还保留着那杆古老的萧),加上刻苦练习,吹、拉、说、唱样样具备,学校还要将他送入音乐学院学习,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个时期,是父亲音乐细胞展现的辉煌期,不但脚踏风琴弹得好,还声音洪亮,俨然是一个男高音歌手。教音乐教的更好,还带领学生制作脚踏风琴,在南阳地区的大会上示范展出。父亲一生任劳任怨,勤奋努力。从社旗被调到潦河二中工作后,由于急需要语文教师,学校让父亲改教语文。父亲生怕教不好语文,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读完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函授课程,也为教好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爸爸受教于旧教育,但服务于新中国,他凭着一颗炙热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培养祖国下一代,不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业务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那时除校内工作外,还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民主建设、工人夜校、参与文艺宣传和演出,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和奖励。1956年,爸妈双双参加了县工会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爸妈教的都是毕业班,担任班主任,而学校又是中央、省地县重点学校,忙的程度可想而知,听哥哥姐姐讲,在家里几乎见不到爸爸。当时我还没有出生,从出生到记着事情时,在我印象中,我们全家住在潦河小学,门前是哥哥、姐姐种的果树,我也种了一棵桃树,日夜盼望着树木快快长大,盼着快快结果子。门前还有一口大井,还有两颗大梧桐树。当时还没有上学,记得门前有一个大操场,还有一个大沙坑,我和弟弟每天在操场上推铁环、撂铁饼,在沙坑里翻筋斗、玩翻过人游戏;学校西南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潦河,老人和哥哥姐姐经常带我们到河里玩耍、捉鱼、洗衣,非常快乐!哥哥经常带我们捉麻雀、淘雀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掏了一对斑鸠,回家养着,直到会飞,斑鸠每天早上从我们家门前一颗歪脖树上的巢里飞出去,每天晚上返回来,天天看着早出晚归的、心爱的鸟儿,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有一天斑鸠飞出去后,因刮风、天下大雨,斑鸠再也没有飞回来。我们等了一天又一天,斑鸠始终没有飞回来,我们都伤心透了!有时候也去听墙角,躲在课堂外面,听着里面的讲课声,非常羡慕。还听会了课堂里讲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绣花绘画••••••,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背的溜溜熟。学校门口有卖糖豆的,我记得很清楚:一分钱买十个母指大小的糖豆,吃个糖豆心里美滋滋的。学校的大门两边有两个大门墩,有时候回来晚了,大门锁上了,哥哥就带我们从门下边爬回学校。多么快乐的童年!
当时生活非常困难,父亲上有老人(奶奶和姥姥)、下有几个孩子,还有一个小妹,母亲还有一个小弟,仅靠爸妈微不足道的工资,如何养活一家人成了爸妈最最头疼的事情,别说穿衣,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靠买红薯、薯干、大量的萝卜、玉米杂粮充饥。几个孩子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几个孩子轮着穿,直到穿破为止。当时爸妈只有一套上课的外衣,周末洗洗,下周再穿。靠着爸妈的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加之爸妈事业的上成就感和家庭的和睦,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简朴的生活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真是苦中有乐呀!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长久。"文革 "开始了,我们全家安稳的生活随着文革的开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六

文革开始后,大字报铺天盖地,批判爸、妈的大字报也醒目的出现在墙上、地上等等(这些事情是听哥哥姐姐讲的),我们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妈妈被划为“三类”,无辜遭批斗;爸爸被划为“四类”,皆因教学成绩突出所致。加之父亲被王凌云裹胁随部队南下的经历,更加重了罪行,被扣上“特务分子”的帽子,并被划为“黑帮”,限制了人身自由,和走资派关在一起,遭到了无情的毒打,被打得内衣和背部的血黏在一起,肿的只能趴在床上睡觉,腰也被打坏,直不起来,连走路都很困难,以后好多年腰几乎弯成了直角,还得去干体力活,我小时候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父亲腰弯成近乎90度,肩上背着铁锹,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移动的情形,50多年过去了,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曾一度让父亲失去生活的信心。让妈妈发现后,非常担心,隔一段时间就让姐姐、哥哥给爸爸捎信,因进门时需要搜查,妈妈就把给父亲的信缝在姐姐内裤里,或缝在哥哥的裤腰里,以探视父亲的名义带给爸爸,所幸的是,每次都没有被查出,每次爸爸看完信就赶快把信烧掉,担心别人发现。爸爸被强制劳动其间,天气很冷,需要在外面井口推水车浇冬麦,把耳朵都冻坏了,妈妈就让姐姐去给爸爸买帽子,姐姐小小年纪跑几十里地到南阳买给爸爸买帽子,第二天大雾,早上6点起早又去找爸送帽子,因天气极冷,返回的时候眉毛、头发都结成了霜。因没去过,最终雾大找不到路,也没人可问,到上午9点也没能找到爸爸所在的地方,加之天气太冷,返回时又走错了路,禁不住难过的边走边哭。文革时期,这样的遭遇即伤害了老一代人的心,也摧残了一代幼小的心灵。在妈妈的劝解下和关心下,同时还考虑到我们姐弟四人还小、双方的老母亲还需要赡养、不堪重负的妈妈,再加之对党的忠诚和信任,相信总有一天会公理昭昭、好人终会有好报,这才总算熬过了寒冷的冬天。
在爸妈同时被批判的同时,外婆被限期返回原籍,单身一人回老家过上了孤独无靠的生活。奶奶同时也被无言无故停止了商品粮的供给,给撵回老家——刘寨,我们几个孩子没人照顾,只好跟随奶奶返回老家。奶奶和我们临走时,好心的邻居陈中林给于我们很大的帮助,雇了三辆人拉车,拉着我和奶奶及弟弟,还有被褥、用品,起早返回老家。拉被褥的车走错了路,直接走到了唐河,然后才又返回了刘寨。返回刘寨时,我们的房子被生产队占着,一时也腾不出来。多亏好心的四娘(许性家的一个叫恒哥的母亲)和恒哥收留了我们。住在他家不知道多长时间,我记得当时他家住的是一进二房间,里间只有一个大床,原来是四娘和恒哥睡的,外面一间是厨房,只有一个大灶台和一口大锅。我四娘和奶奶还有弟弟及我我都挤在一张床上,恒哥就被迫睡到了灶台旁的柴火堆里。记得第二天哥哥姐姐也回到了老家,没地方住,就天天睡在四娘家的院子里,正好是个夏天,下雨的时候,就临时铺在屋里地上睡觉。多亏了这家好心人,我们才有了落脚之地。
不知过了多少天,生产队给我们找了一间十几个平方的房子,记得房间里有我们生活必需品,灶台、和用坯垒成的两张床,总算安定下来了,有了自己的家,虽然小一点,但总算有了我们的容身之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间房子原来住着的是一个得了肺结核人,叫许耀祥,因肺病传染,所以一直没有人敢居住连他们自家人也不敢住,才让给我们住。也许是我们身体健壮、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祖上的保佑,我们都茁壮成长起来,于疾病无缘)
生活虽然艰苦,但跟着奶奶的日子,还是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奶奶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有限的知识、按时按点给我们做饭、同村上的小伙伴玩耍,渐渐淡化了我们离开爸爸妈妈的悲伤,受到伤害的心情也渐渐好起来。
再后来,我们搬进了自己的家,一个感到宽敞明亮的家,印象最深的是房间很宽大,院子也大,两扇大门的门墩更觉得大,我们常常坐在门墩上玩耍。家门前有一颗大大的枣树,收获季节到来,红红的大枣挂满了枝头,令人眼馋。但是奶奶严肃而又严厉的告诫我们,不允许摘枣吃,更不允许偷偷的摘枣吃。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家门前的枣树不让我们摘枣吃,只是牢记奶奶的教诲,从未摘过一粒大枣。奶奶每天起得很早,总是小心翼翼的捡起因风吹掉落在地上的红枣,放在早饭锅里煮煮,分给我们姐弟四个吃,因为少,奶奶总舍不得吃。长大以后才知道,长在家门前院子里的枣树本来是我们家的,但是后来房子分给了别人,奶奶又跟随爸爸走了,枣树自然也成了别人家的枣树(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七

文革期间,因为爸爸被打成“黑帮”,所以,为了找出爸爸的“罪恶事实”,许多人多次让妈妈揭发爸爸的罪行,妈妈都拒绝了!因为想想爸爸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调动工作,从社旗县到南阳乡村,从教小学到初中、高中,不管到哪里都服从分配,从未有怨言,工作成绩突出,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祖国的事情。所以妈妈一直都没有写出爸爸的揭发材料,写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把妈妈叫到造反派的办公室,逼着妈妈交出揭发材料,实在没办法,就说了一件不为人知的事情:邢台地震时,爸爸动员妈妈将我们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0元钱,捐献给了灾区......。要知道,那时候爸妈两人的工资养活10口人;奶奶、外婆、姑姑、舅舅和我们四个孩子。造反派气急败坏,拍桌子震椅子地大发雷霆:让你揭发他的罪恶事实,这是罪恶吗?•••••但是也没有办法,最后不了了之。还有妈的同事写大字报揭发妈妈,内容是:孩子的奶奶当哥哥姐姐上小学一年级时,每当数学语文都考100分时,就煮鸡蛋作为奖励,说这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毒害孩子。把这件事情当作妈妈的反动言行,现在想想觉得很好笑。
后来,为响应所谓的侯、王建议“教师们回到本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爸妈回到了本大队。此时,爸爸被打的腰的后遗症越来越坏,妈妈和奶奶想尽一切办法来救爸爸。因为没钱治病,就用许多偏方来治疗,其中有一个偏方:用黄鼠狼的骨头在锅内炒焦,加入酒喝,整个屋子都弄得怪味四射,难喝的程度可想而知。多个偏方使用过仍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腰也越来越弯,眼看着疼痛难忍,苦不堪言。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爸爸的学生告诉父亲一个办法也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按摩,因此爸爸一个人离开家长期住在了按摩医院。这期间,由于没钱,每隔几天就由姐姐给爸爸送一次馒头吃。也没人能在医院陪着爸爸、伺候爸爸。现在想想父亲一个人在医院生活会多么艰难。大约一年多以后,爸爸的腰神奇般的挺直了起来,腰疼的顽疾逐渐好转,这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呀。那时的爸爸又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高大帅气的形象又在我们心目中树立起来。腰虽然直起来了,但是需要带着带钢板的腰围,才能支撑起来,腰围一直带到了85岁(记忆中都知道爸爸的腰一直需要戴腰围,我给爸爸买过、哥哥、姐姐和弟弟也都给父亲买过腰围,腰围的质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质量一个比一个好)。文革中留下的腰部顽疾在父亲85岁的时候又一次差点摧毁了他:父亲站立起来走路,只能走动50米-100米,腰痛的需要立即坐下来,休息一会再次站立起来仍旧只能走50到100米,从此爸爸坐上了轮椅。询遍名医,只有做手术,因为椎管已经被完全被堵塞了,医生了解情况后说,很大程度上是旧伤引发的。因此在85岁那年,又做了一次大手术,手术从上午8;00一直做到了下午2;00多,其间,我们一直守候在手术室的外面,看着父亲安全的被推出手术室,我们紧紧揪着的心放了下来,手术很成功。父亲又神奇般的站了起来!直到过世的头一天晚上,还自己坐在桌前吃饭、自己去厕所、自己走到床边坐、自己走到沙发去坐,这需要多么大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信心(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八

随着父亲腰病的好转和文革的结束,父亲又重新站在了讲台上。从程官营教小学开始,一直教到初中、高中,期间多次离家,独自一人在外教书多年,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79年,南阳县成立县一中,父亲被调入县一中继续教语文,后任教导主任。
在一生的教育事业中,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县一中教学期间,父亲既教语文,又抓业务还管理学生,工作非常繁忙。他心中装着学生,无时无刻关心、照顾学生,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看看学生在追忆父亲,寄托哀思的网站留言便可见一斑(这是是一名毕业37年的学生胡付永的留言):
昨夜得知噩耗,悲痛之极!忙完一天的公务,坐下来写几句话,一为寄托哀思,二为王主任送行!
我是1984年从县中考入陆军学院的学生,一转眼功夫,我在军队已经工作37年。在离开县中几十年的慢长岁月里,我再也未曾与王主任见过面。大家称王老师,我称王主任,因王老师没给我上过课,我在校时,他是教导主任,所以,我一直铭记的,是这位头发有点花白的王主任。
1984年春天的一个深夜,三楼教室仍亮着灯,楼下喊:“胡付永,该休息了“,我应声。我知道,楼下喊话的人是王主任,他每天晚上都要到教学楼巡查。王主任知道,楼上教室应声的肯定是胡永,这种心有灵犀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一方面,我是一个熬夜出名的学生;另一方面,几千号人的学校,谁在哪层楼哪个教室,谁爱加班熬夜,在王主任那里,心如明镜。夜夜巡视,守责如一,师者风范,长者关爱!
这件小小的往事,我记在脑海中已经几十年了,每每想起,总心潮澎湃,念念不忘。我是一个笨学生,成绩一般但却较劲强撑,靠疲劳换得一点收成。而作为师者,王主任把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妥妥地放在心上,如宝一样呵护,这种爱叫大爱,这种教叫身教,这种育叫美育,这种似乎称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感染教化胜过百千次人生课堂!
后来这几十年,我成了一名军队干部。在与官兵相处尤其与部下共同工作生活中,虽也千辛万苦苦口婆心,但怎么也做不来、做不到、做不好诸如王主任、还有前些时我们送走的敬爱的张淑芬教师为代表的县中那一代老师对学生如父如母、知热知冷的感觉。王主任永远是我们学们学习的楷模、做人的榜样!
八百年前,一位叫辛弃疾的仙人讲"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古人所言极是。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像王主任、张老师这样似身躯不留却精神永驻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主主任永垂不朽!
这位我们不认识的学生留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对父亲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超出了我们对父亲的认知程度。

以下是部分亲朋好友、学生及同事的留言哀悼:
王老师上课风趣生动,讲解透彻明晰,您讲的巜荷塘月色》我们还常常在同学聚会时提起;您打乒乓球球的潇洒身影、您对我们谆谆教诲的慈祥的音容,常常在我们脑中浮现。您给我们父爱般的关怀,常使我们感到幸福满满。王老师,学生永远记着您! 愿天堂的您开心幸福!! 学生邱宗魁叩拜!!

悉王静老师驾鹤西去,不胜震悼!
王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也给了我慈父般的关爱、引导!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家,弟子遍天下。他用自己的学识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学子!
您的大师风范将激励我们做人做事,您的音容笑貌将陪伴我们前行!
王老师千古!愿您一路走好!🏻🏻🏻
您的学生 唐庆春

王静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满头白发,慈祥面容,谆谆教诲,三十三年过去了仍时常索绕心头。我上清华大学后,和王老师还有通信,满页工整的小楷饱蘸老师的心意!王静老师千古,王静老师治学做人的精神永活学生心间!王云生

舅舅一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学生爱戴,教师敬重。从教一生,桃李天下。我自小聆听舅舅教诲,受益至今。舅舅家风优良,表哥表姐皆出类拔萃,是我兄妹学习的榜样。舅舅一直对他唯一的妹妹照顾关爱,常常用多重方式帮助我们全家。妈妈去世时,舅舅发来唁电,字字句句,撕心裂肺,道尽无限兄妹情悲伤意。这份唁电我一直小心翼翼保存着,而今,我亲爱的舅舅走了,安详地走了,和妈妈去世一样,这是我一生的痛。舅舅和蔼的笑容,慈祥的目光,谆谆教导仿佛还在昨天,我实难接受这残酷的事实。愿舅舅安息!许晓勇

忽闻敬爱的老师尊敬的王静姑父与世长辞的噩耗,做为您的学生和侄女心情是非常的沉 痛!一位大教育家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和至亲们!我们只能在家乡遥望和默默祈祷:祈愿您老人家一路走好!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同时,想起了我在县中学习时您在全校大会上的讲话教导、在隔壁文科班声情并茂讲课的声音、在您家吃饭聊天受教的情景,在端午节早上姑姑提着你们自己煮熟的鸡蛋咸鸭蛋粽子送给我吃令我感动的场面……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难以忘却呀!恩师!姑父!您永远活在学生和至亲们的心中!王毅飞

Dear Teacher Wang:
I can’t forget when you taught The Chinese Class in 1994-1995 for Class 1992. So many students love Chinese and recite beautiful poems, stories, articles and have good Chines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of your teaching, including me. After entering college and going abroad, I continue to get advice from you. You even sent me and my wife marriage gifts when we just got married. I was lucky to visit you in Canada after many years talk. It is still like in yesterday. You are like a father. I miss you forever.
Your student, Hongbiao Song

哭王静老师
前时视频見,今日却永别。
桃李泮岸跪,呜呼!
风泣瀑声哀。
朓望加拿大,万里海相隔。
遥祈悲切拜,呜呼!后生永念怀。
老师君子魂,扶摇九天外。
星宿北斗间,呜呼!千古君長在。
后生张晓军庚子十月初一北京时间二十三时二十分泣于宛

还有很多留言哀悼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不一一列举)。

还有很多毕业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的学生回到南阳都要到南阳看望父亲。父
亲一生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每逢过年过节,学生的贺信、贺卡像雪片般飞到他的手上,此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骄傲的时候。他一生任劳任怨,勤劳耕耘,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爱戴,他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真是桃李满天下!他在南阳五中任教导主任期间,学校升学率在当地多年排名第一,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还有很多学生找他补课,他经常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经他辅导过的学生成绩提升很快,在南阳这个小地方小有名气(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4日
追忆父亲 九

今天和爸爸的学生秦喚成通话,我所知道的这应该是父亲最大的一个学生,在连云港工作,现已退休多年,今年已经78岁了。听到父亲仙逝的消息很难过,在电话这边能听到他的哭泣声,他哽咽着说:上学时王老师对我太好了!考虑到他年纪大,我赶快转移话题,我说想了解一下当时父亲他们做脚踏风琴的细节(此事听爸爸讲过一次,这是其中一个做脚踏风琴的学生,更多的细节我不太清楚)他讲:王老师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当时带领我们做脚踏风琴,他说他是脚踏风琴厂的副厂长,王静老师是厂长,他说记得做出成品来时,还在学校操场上给学生演奏,第二天就拉到南阳展示去了。我问他能把详细情况写一下吗?他说能写。我之所以知道这个学生是因为在父亲85岁的时我们带着父亲去连云港见过。当时父亲的愿望是能够和他的这个学生见一面。但是这个学生的腰部有问题,我们也知道留给父亲能够自己自由走动的时间也不太多了,就满足父亲的愿望,也顺便浏览一下连云港的风景。这个学生以前只要回到老家就会来看望父亲,师生在一起畅谈。 学生来看望父亲,是父亲最最高兴的时候,偶尔回家碰上一次,就会见到父亲脸满脸笑容,就会听到父亲滔滔不绝的声音。父亲见到自己的学生都特别高兴。有一次从郑州回老家南阳,路上有学生打电话问父亲在哪里,父亲说马上要回老家南阳,因为顺路,学生就邀请要他拐到平顶山来见面,请他吃饭,那时,父亲的腰部刚做完手术一年,还没有完全恢复,当他的三个学生同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父亲好像忘记了伤痛,顿时脸上笑开了花,站立了好长时间和学生们聊天、谈话,我给父亲赶快拍照,留下了做手术以后的第一张幸福满意的笑容。 还有他的学生武汉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建伟,只要有机会就会来看望他最尊敬的老师,记得当时我和姐姐在济南工作,父母就随我们俩一起住在济南。有一天父亲要我们到机场去接一位他的学生。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自告奋勇要去接,并说,我要见见博士生长什么样子,说的我们哄堂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博士生。他是出差,知道父亲在济南,他特意拐弯来济南看望父亲,并陪同父亲和母亲游览了大明湖。这位学生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还特意要求了一个到加拿大的差事来看望父亲,并且说,如果不是来看望父亲这趟差事他就不会来了!见到父亲时,父亲像个孩子般的一直看着他笑,父亲的目光里充满着深深的爱、慈父般的爱......。走的时候周建伟依依不舍、不停的回头,从他的目光里,我似乎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如果没有机会再来,他也许就见不到父亲了!这一见,真的成了师生永别!走的时候和父亲的合影也成了最后的纪念!还有父亲的学生宋鸿标,在17年的时候,专程从美国赶来看望父亲;还有父亲的学生谢久永正巧赶到加拿大看望父亲,不料却正赶上了父亲的追悼会。正因为这几年专门陪伴父亲才经历了这些事情。才经历了这种师生之情胜似父子、父女之情。父亲在北京住院治疗腰痛时,同屋有一个甘肃省的病好,从闲聊中得知父亲的另外一个学生在甘肃,但父亲始终没有找到电话,成了父亲永远的遗憾!
最后提到的一个找不到的学生叫张进茂,大概和秦喚成是一个年代的学生,曾经来家里看望过父亲,后来由于电话的变迁失去了联系。我曾经给父亲说过,通过当地登报的办法也许能够找到。但终因路途太远未能努力去做。现在想来很十分后悔!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

当我们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因为假期经常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外爷外婆家,所以在家里的时间也就多一些。在家听的最多的就是爸的两个学生:唐庆春和胡继晔,虽当时不曾见过面,但爸经常挂在嘴上,作为楷模,讲给孩子们听,我们也就熟记在心。他俩都是父亲最得意的学生,在语文上深受父亲的影响。二年级分班后父亲是文科班班主任,胡继晔分在理科班,唐庆春在文科班。83年胡继晔考上清华大学,唐庆春考上大学南开大学,当年就他俩考上了重点大学。胡继晔没见过。但我曾经在有关区块链的大会上及文章中看到胡继晔的名字,据说是政法大学的知名法学教授。我还问过我爸,这个胡继晔是不是你县中的学生。唐庆春经常回南阳来看望父亲,因为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就渐渐熟悉了,后来我们就如同亲姐弟一般!以下是唐庆春回复我的微信:姐,王老师就是一盏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王老师能够像慈父般对待我,给了我信心、勇气,是我的幸运!
我知道他老人家一生无愧,胸怀坦荡,一心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为人师表,也教子有方,哥姐们都很成功。在王老师的晚年,他是幸福的,满足的。遗憾的是,恩师临终的时候弟子未能奉茶尽心,十分遗憾!
愿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国平安幸福!
🙏🙏🙏。 我看了十分感动!由于不能亲自来和父亲做最后的道别,唐庆春特意让他在加拿大的大学同学替他来和父亲道别,我们感动至深!父亲一生以学生为荣,其喜爱的程度甚至远胜子女,看见他的得意学生比子女都高兴,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有曾经的不解。也许这是他一生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业吧!亦可能有子女不如学生优秀的原因吧!我们不得而知!这将是我们永远的秘密!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一
父亲是一个孝子,远近闻名的孝子!常听奶奶讲起,说父亲很孝顺,很听话,只要是奶奶想办的事情,非原则问题总是按照奶奶的意思办理。听妈妈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姑姑出去办事,因路程较远,正值爸爸发高烧,奶奶不知道,让父亲骑自行车送姑姑,爸爸坚持着一直让姑姑把事情办完。妈妈本不想让爸爸去,但是爸爸为了不违背奶奶的意图,执意要去。这种孝道应该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父亲的奶奶过世后,父亲的爷爷又给父亲取了个后奶。父亲的爷爷过世后,由于父亲的父亲过世早,30多岁就离开了,留下了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和一位老人。奶奶一边拉扯两个孩子,一边一个人一直伺候后婆婆直到过世。听奶奶讲,当时有很多人劝奶奶改嫁,还有人要娶奶奶,都被奶奶坚决拒绝了。还有一件事情父亲做的特别好。我的外婆由于文革中被迫离开我们回到了老家,因为外婆有病,生活很艰难,又不能去到其他两个孩子家里住。妈妈就和父亲商量把外婆接到了我们老家,和奶奶我们一道生活,奶奶身体好,每天早上起来后先给外婆做一碗病号饭,然后再给我们做饭。一直到病逝在我们家里。外婆病重时,我的妈妈曾一度考虑让外婆搬出去租房子住,但奶奶始终没有同意,一直到外婆过世在家里。外婆过世后,妈妈怕奶奶一个人住在家里(当时我们还小,我和弟弟就被带到了别人家住)看着旧物心里不舒服,但是奶奶坚持一个人住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又搬回去住,直到我考上大学才离开了老家。那时,一间房子里摆放了三张床(所谓的床就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上面铺了藁鞯就是一个床了),我那时还小,清楚地记得,外婆睡在靠最后的北边墙的床上,总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们,我没有去过外婆家,听哥哥、姐姐讲,外婆在她老家时,做的菜很好吃,炒的剩米一粒一粒的,还做炒面很香,我很羡慕,我常常坐在外婆的床前和外婆聊天,那时外婆似乎病的不轻,印象中很少下床,我记得外婆教给我们诸如:人死如灯灭,好似水泼雪,要想人还在,水中捞明月等富有哲理的顺口溜,使我们对死亡一点也不恐惧,村上有人过世,还跑到人家床前去看,直到掩埋。外婆还常常告诫我们,趁着你们现在能吃硬的东西,要多吃点,别等到现在像外婆这样什么也吃不了。我还说,等外婆病好了,我也要去外婆家,让外婆给我炒米吃,外婆总是拉着我的小手,笑眯眯的对我说:行行行,一定给你做!但是遗憾的是,外婆再也没能在生前回到她自己的家。我还清楚的记得,外婆临走时发出的声音:妈妈妈......、妈妈妈......我妈说这是叫舅舅的声音,外婆小时候很教惯舅舅,但不知道为什么,直到外婆过世,舅舅也没有回来。只记得外婆被拉回老家入葬几天后,舅舅才回来,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哭着、滚着、喊着:妈妈、妈妈我回来晚了......,看着他难过的样子,我们小孩子也跟着一起哭......。父亲在外教书时,随着我们姐弟一个个上了大学之后,奶奶就一个人住在老家,父亲调县中工作后也稳定下来了(现在的南阳五中),奶奶也年纪大了,爸爸妈妈就把奶奶接到身边住。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一起坐火车(当时我已经在开封工作了,姐姐还在上大学),我去开封,姐姐去新乡,火车还没有开,就有人到火车站叫我们回来,说奶奶生病了。当天,我们假期过完了,奶奶送我们到学校门口,有老师听见奶奶从大门口往家里走去,还边走边说:我的两个孙女咋去那么远的地方,我会想你们的。回到家里,奶奶坐椅子上洗脚(奶奶是个很爱干净、很讲究的个人形象的奶奶,不管再旧的衣服,总是穿的一尘不染,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洗着洗着就昏过去了,爸妈发现后立即送往市医院,大概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就回家了,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奶奶躺在床上一年零柒个月的时间,都是父亲母亲两个人在伺候奶奶,当时父亲担任教导主任,又教学又管理,忙的不可开交。母亲在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工作也非常繁重,但父母两个人从来都没有因为家里有病人而耽误工作,可想而知,家里伺候病人的繁重的体力活,学校繁忙的工作,我们姐弟四人一个工作,三个上大学,又请不起保姆,重担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压力之大难以想象,直到奶奶过世。当时有一张照片,是奶奶过世后爸妈照的,父母的脸都瘦的像刀条似的,很长,不是长,是瘦,累的一身毛病。当时姐姐一毕业,父亲就让分配到县中,帮助他们照顾奶奶,奶奶看病住院欠了很多钱,用爸、妈、姐姐的工资还了很长很长时间,这些都是我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跟随父亲在加拿大期间,我多次接到学生问候父亲的电话,有加拿大本地的、有澳大利亚的(我已经记不清名字了)、有美国的、有中国北京的......等等,每次电话接过,我都会感慨万千,是学生对老师念念不忘还是老师对学生念念不忘?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二

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是教育事业,而对党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从小就受到姑姑的影响,对党充满着无限的忠诚和爱戴。父亲1950年参加教育工作的,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下一代贡献者自己的青春和一切,但是由于自己出身不好,加之随王凌云裹挟南下的经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入党申请书,均被一一拒绝,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啊!但父亲始终坚持着、追求着、奋斗着......这是何等的情怀呀!终于到1982年父母才双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距离他们退休的日子也不远了。这迟来的喜悦与激动让他们彻夜难眠!我为什对这个时间记的这么清晰,因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心愿,寄托着他们毕生的心血,写了几十年的入党申请书成了他们贯穿一生的希望!我们姐弟心里都非常清楚,所以这个日子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父母不但自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要求我们子女加入。正是父母这迟来的喜悦也鬼使神差的成了我最初的痛!现在想来是错误的:我工作最初的几年都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我认为,我不加入共产党,不照样为党做着贡献吗?直到有一天我的上司找我谈话才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才抚平了我心中的痛。父亲的一件小事也是我难以忘怀。父亲曾经在某地工作时,由于只有父亲一人会拉二胡,单位就把二胡交给了父亲保管,到父亲离开时,由于那时已经更换了工作人员,二胡又很久不用了,加之搬家时父亲又不在,就把这把破旧的二胡给搬走了,再后来就忘记了,一直积压在小小的仓库里!期间有调查父亲档案的工作人员,从调查中得知了这把二胡的情况,转告给了父亲,父亲就立马找了起来,当时都忘了这把破旧的二胡了,直到把所有东西都翻遍了才找到了,父亲立即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物归了原主。党教育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父亲用来教我们不拿别人一针一线(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三
父亲、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教我们勤奋读书,体育锻炼、思想品德还教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诸如:吃饭夹菜时不能夹两次,一次到位,不能太多,不管你加了什么,都必须吃掉;衣着打扮大众化,不能穿的稀奇古怪;接人待物礼貌化,不俾不亢;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诶;要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诚实守信,不浪费别人时间;爱护公共财产,做好事,不做坏事;待人厚道,不计较小事,不贪污、不受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等等。并要求我们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并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得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这些方面父亲总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做足了榜样。当时收留我们奶孙六人的四娘和他的儿子恒哥后来生活艰难,父母时常去看望,带吃的、带穿的、送他们东西,我们姐弟四人回老家也常看望他们,给他们留钱、留物。父亲队村上的人力所能及,有求必应,不管他们以前怎么对待我们都不计较,借钱不还也不去要。为村里的一些学生上学不辞辛苦,跑上跑下的。父亲从来都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其他的事情而求过别人。记得弟弟分配工作时,父亲只要去找一下他的学生,弟弟就能顺利一些,但是父亲始终都没有这样做。有时我们觉得父亲真狠心!但这样反而使得我们变得更自强自立。一切靠我们自己,没有人替你买单。一个自立自强的民族不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吗?有时候,我们也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爱确实是大爱。听奶奶讲,父亲小时候也比较教惯,因为父亲是第四代单传的。小时候由于教惯,父亲的身体不太好,有一次,父亲先是发高烧,而后又抽搐,再后来就不省人事了。没办法就请街上有一个冯的大夫到家里看病,这个大夫对奶奶说:我只能给他按摩,好就好了,不好也没其他办法,父亲命大呀,经过按摩父亲醒了过来。以后父亲常常去看这位救命的医生,没有他就没有父亲的今天。这话爸爸讲了一辈子!父亲对我们的爱也体现在做饭上。父亲做一手好菜,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改善生活、或是我们姐弟在外回到家、甚至子孙们回来看望爷爷、奶奶、外婆、外爷、或者是过生日,都是父亲亲自下厨、掌勺,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记得父亲做的最多的是糖醋排骨,那叫一个好吃呀!香里边带着甜,甜里边夹着酸,咬上一口,香、甜、酸、滑、烂全在口里。我们姐弟后来都跟父亲学了做这个菜,但始终都做不出来父亲的味道!小时候,也许是不经常吃肉的缘故,父亲做的胡萝卜丝小炒、爆炒莲藕、凉拌三丝(红白萝不和豆皮丝)、土豆炒肉丝的味道至今都难忘!还有爸做的羊肉烩面,很正宗的味道,羊肉煮过后再切成丁放锅里炒,各种调料放进去,酱油、生抽滴进去,待烩面下好后,连同菠菜、羊肉、黑木耳、香菜一起放进去,成碗里后加上几点小磨香油。都是一样的东西不,那个味道的美,我们至今也做不出来!(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四

父母倾其一生,除了学生外,就是我们姐弟四人了。父母经常给别人讲,我们这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学生和四个子女就是我们全部的财富。当时我们姐弟四人都考上大学时,一时间惊动了小小的刘寨村庄及方圆的村民,也轰动了整个南阳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爸妈也成了一轮的对象。奶奶经常在村子东边的大坑里洗衣服,有一天旁边有几个人走过,边走边说:他个奶奶,小小刘寨一家子考上三个大学生。我们家一时间也门庭若市,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一波接着一波。再后来,在历年的复习高考中我家也成了考试复习的集散地。我记得,有爸妈的学生来请教的,有哥哥、姐姐的同学来询问的,有我的同学来复习的,有表弟、表妹来找父亲辅导的,不论来多少人,奶奶总是端茶倒水、做饭做菜,热情招待。我家有一个小小的、低低的方桌和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小凳子,就是我们全部的复习工具:桌椅,至今爸妈也舍不得扔掉,放在家里的储藏室里,也许是爸妈想留作纪念,也许是它记录了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也许是镌刻了我们姐弟儿时的身影。因为后来我们长大了,陆续结婚、工作离开了家,留下了孤独的两位老人,看到这些东西或许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宽慰吧!我最好的高中同学,也是我一辈子最要好的朋友在我上大学后还住在我家复习了一年,也考上了。父亲小时候阴差阳错,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多亏有了邓小平恢复高考,我们姐弟四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感谢邓小平!感谢党的政策好!当时还是推荐上大学的时候,爸妈拉着煤车经过一家药厂,(当时做饭用的蜂窝煤火炉,需要去煤矿拉煤做煤球(煤球上面有十几个小眼睛,大约一壶口高样子、圆圆的)爸望着那里的厂房,羡慕的对妈妈说:听说今年这个厂里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那时我们姐弟四人,三个在下乡插队劳动,一个在上高中,没有后门,像我们这样没钱、没权、没势的家庭,上大学 我们想都不敢想,哥哥、姐姐插队都四年以上了,想去工厂当学徒都是很难得。小时候不懂事,看着村子里别人家的孩子都不上学,在家里玩着可舒服了。我也试探着问奶奶:我也不想上学了,别人家的孩子不上学不也过的挺好吗?奶奶没有直接拒绝我,而是巧妙的回答说:奶奶不当家呀,去问你妈妈吧!,由于小时候爸妈很重视上学的事情,很害怕爸爸妈妈生气,所以以后再也没敢提这事,这学也就继续上了。现在想想,当初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可笑,也险些浪费掉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小时候能读的书很少,能够找到的书是哥哥姐姐看剩下的儿童时代之类的一些书本,还有一些连环画。有时候把书里面的文章都读好几遍,看的多了,有些都能背下来了。书实在是太少了,都感到读书的饥饿感。有些时候就站在广播下听。有一次,广播里传出低沉的东方红歌曲,调子有些别扭扭,还以为有坏人搞破坏,赶紧回家告诉家人,原来是我们国家发射的第一艘人造卫星上天了,从卫星里发出来的声音。记得第一年高考是在初冬季节,从听到高考的消息到考试很短的时间,我把我的书找出来,几乎就没什么内容,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数学课本,大概有30多页纸,上面全是三视图。没有书本没办法复习。当时父亲帮我们整理材料,给我们辅导文言文,但是上高中时又没有学过文言文,父亲讲的我又听不太懂,就囫囵吞枣的记下来,后又找了政治来背。好像其他没有找来课本就该考试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进考场。我现在也忘了第一天考了什么、第二天考了什么。考试时,时间太充裕了,把会的题做完了,剩下不会的题怎么也写不出来,可又不能提前出来。没办法,就坐在那里咬笔头,记得考数学时,有一道大概20分的立体几何题,虽然没学过立体几何,但凭着自己当时掌握的一点点知识:直角是90度,sin90度=1,加上上学时经常用泥巴做三视图(我自认为我的空间立体感很强,又喜爱玩泥巴,所以做出来的三视图非常漂亮)凭着自己sin90度=1和对空间的敏感度,能想象出来哪里是直角等等,硬是把这道题做对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上高中时,我掌握的这一点知识sin90=1还是张延祥老师教的,他讲课讲的特别好,黑板上的坐标x轴和y轴,用手画的很直。一直到现在张老师给我们讲课的画面还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也许正是这一点点知识让我获得了比别人多一点的分数,才在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还记得有一道题是关于函数的(现在知道是函数,当时并未学习过,也从未见过)的题,大概就是类似F(x)=4x的平方+3x+5这样的一元二次函数吧,还有x=2也在题里面。因没有学过也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是个什么东东?但因离下课还有很长的时间。我就坐那里琢磨呀琢磨呀:我想既然有x=2,说明x就是2,2就是x,我试着用2把x换掉:上面的函数就变成了F(2)=42的平方+32+5,但后来又想,这不对呀4x的平方不应该变成42的平方,3x也不能够是32呀,觉着不太对劲,琢磨了又琢磨,还是觉得应该有差别,为了弄得和他们原来的样子有差别,我在4和2的平方之间加了个小点变成了4.2的平方,把32之间也加了个小点,变成了3.2,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当初是一脸的糊涂。我就这样把这一步写在了纸上,结果评分的标准一下来,还真是蒙对了,因为当年是分步骤给分,所以这一步好像是给了1分还是2分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系数是不是4和3,但大概就是这样。还记得考语文时,作文题是两个,我只记得其中的一个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虽然当时没见过毛主席纪念堂,但我选择这个标题来写,写的满满当当,最后纸好像不够用了,还在纸边进行了结尾。考理化时一脸蒙圈,因为上高中时,对化学老师的印象也最深:老师讲的很带劲,满口白沫,一个声调一直讲到下课,也没有提问,也没有和学生的互动,一堂课一句也没听懂,不知道是不想听,还是一点也听不懂,反正化学到目前只学会了水:H2O,什么化学方程式了,什么化学反应呀,一概不知!一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是每一名教师都有资格佩戴这个光环!老师的良好心理素质、较高思想水平以及敬业精神,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课堂上讲课形式的多样化等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让师生关系融洽、如父如子、如朋友。我想父亲正是以这样的形象在学生和我们姐弟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五

我大学学的是理科,考的是数学系。当时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无论你的文科有多好也必须选择考理科。无论你的理科有多不好你也必须选择理科。这是父母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愿望。当年考试完,因为姐姐、哥哥不在爸妈的身边(姐姐当时已经进了工厂、哥哥在农村插队)父亲就对着标准答案,一遍又一遍的给我计算着分数,让我的感觉是算一遍就能多出来分数一样,可见父亲对我考上大学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那种渴望我从父亲的眼神里能够感受到......因此我尽可能的给父亲一种确定的回答,结果我的估分和实际的分数差别仅仅1-2分之差,准确率相当高,真的是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当年高考结束后,好多监考老师都告诉我父母,说我考的好,一直不停的在写,岂不知有些是在乱写,直到那时才理解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意义。我当时非常喜欢打乒乓球,我告诉父母亲,我要去考体校,报考乒乓球专业,当时我的梦想是要当世界冠军。但是当年考理科是不能报考体校的,但是又不能不考理科,万般无奈。考完我觉得考的非常不好,好多知识都没有见过,特别是化学最差,考完试我就去借了一本厚厚的化学课本,打算第二年复习再考,当时我的志愿是清华、北大,北大、清华的志愿是自己填的,剩下的还有一项志愿是自己填的:地质学院。因为当时看了一部电影(年青的一代)描写是地质队员勘探工作和生活的,看他们唱着地质之歌,走进茫茫大地、山川丘陵,探索地下的石油宝藏和矿产资源,留宿在崇山峻岭、河流岸边,非常自豪,我们也特别羡慕和憧憬(哥哥应该也是看了这部电影而考上了地质大学,可见舆论的力量无限啊)剩下的是父母让填的。当录取通知书下来时,看着录取通知书上学校名字,我没有喜出望外,而是选择了不上,但父母的选择是上。带着万般的无奈才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而且是师范院校。现在才明白父母为什么让上师范院校,因为第一可以承父业。第二是师范院校有伙食补贴金,每月十多元的伙食补贴可以减少父母的开支,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自己曾千百次的试想过,当年考大学选择文科,历史地理能考多少分呢?也许会远远超过理化分,不用超过多少,三十到四十分就能上北大。因为我的大学系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录取时去的早,捡了我们的档案就紧紧的抓在手里不放松,以至于后来的扩招比我们分数低的录取的学校都比我们好。这就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选择呀!我也无数次的想过,我如果选择了文科,我的人生将又会是什么样的轨迹呢?人生有选择,但确无法重来。人生有无奈,但须有好心态。拥有好心态,才能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对人生有所期待(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六

我毕业实习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小,去实习的又是中专师范类学校,面对的是教师进修的、比我大得多的哥哥、姐姐,怕我讲不好的缘故吧?因此对我特别严格,教案都写了一遍又一遍,父亲说: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再结合讲课的多样形式,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写好教案是讲好课的基础。父亲在县中教语文时,备课写教案是他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此时才知道父亲的授课为什么博得学生的喜爱,除了父亲洪亮而有磁性的、底气十足的男高音声调,在备课教案上下足了功夫。有些时候回家看到父亲满桌的参考书,翻开的和没有翻开的、用榛子压着的、折叠的页遮着的、榛子不够用其他东西隔着半掩着的,简直玲琅满目,我知道,父亲在备课写教案时是不允许我们动他的任何东西。这时候我也知道了父亲为什么特别喜欢榛书的榛子,有时出去玩碰到了就买给父亲。除了偶尔写写写书法使用外,更多是用来榛书的。父亲授课最吸引人的是语调的阴阳顿挫,转换课文内容时忽高忽低的磁性声音以及和学生的互动,父亲没教过我,但是其他老师有事时父亲替课,偶尔也听上一堂,印象深刻。父亲授课的声音洪亮,有时隔壁的学生也能听的津津有味,甚至能吸引教室外的学生。父亲不但要求我写好教案,还在家里让给爸妈试讲。一遍一遍的试讲、一遍一遍的指导让我在实习中一炮打红。我第一堂课讲过后消息立刻就传给了母校。母校的老师们也特别开心,培养了一个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课讲的更好。上大学时的调皮也让我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毕业留校机会。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教我们的物理老师我很不喜欢,甚至有些讨厌,不喜欢的原因现在也忘了,反正就是不喜欢,有一次物理小测试,我觉得特不重要,就故意只做了第一道题(我记得是五道题、每道题20分,共计100分),第一道题我做完以后(这道题一步一步做的非常完善,得了满分20分)后面的四道题一个字也没写,以示对老师的不满。这个老师当时还问我,是不是卷子弄丢了,我只要说丢了老师会给我满分的,因为我听出了老师的意思。但我的回答令老师吃惊。我明确的回答:不是的,是不会做。老师又问我,不会做你第一道题怎么做的那么好,一下子把我给问住了,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因为我知道这小测试的成绩也不会记录在案,只有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在成绩单上。我原以为这件事情就过去了,结果把自己给坑苦了。毕业分配时有老师坚持让我留校教书,因为我讲的太好了,数学课能讲的令人喜欢的确不易。但有人就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我学习不好而留校失败。还有毕业后我们去看望心理学教授张老师(因为老师讲的非常好,我和我的同桌都非常喜欢张老师,也喜欢心理学这门课程,经常去请教一些问题)讲了一件事情令我震惊:毕业留校时心理学老师看我没被留在数学系,就要求我留在心理学系接他的班,因为那时心理学老师年纪大了,又有病,身体很弱,只有他一人讲心理学,很想找个接班人去进修,又是物理小测试这件事情又一次让我错过了留校的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又千百次的想过,如果当初留校、或者留校教心理学,我的人生轨迹又将会是怎样?这件事情告诫我,以后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懈怠,更不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产生不满,不满仅仅是自己脑子里的认识,与别人无关。在这个社会上,你不能让周围的人来适应你,而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适应社会。这件事我回家不敢说,害怕父母批评我,埋怨我,我想父亲一定想我在大学里教书,这是一份令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职业呀!我也曾经用我这个可能改变我一生的小小过失,不,也可能是致命的错误来教育我的学生。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准备教案,数学公式多,只要记住公式、记住演算步骤就可以了。我也见有些数学老师不写教案,提着课本就去讲。有父亲的教诲,我始终不敢懈怠,每次上课前都写好教案,不论这课讲了十遍、二十变甚至上百遍,无论这课多难多易,我都在上课前认真工整的写好教案,保证课堂上不出现任何教学闪失,保证学生有问必答。其实我讲数学,从第一堂开始,从来都是不看教案的。我也在我快退休的时候对父亲讲了我的这个小小的故事,父亲只是觉得可惜了我,并没有埋怨我、批评我,我只教了六年的书而后改行了,父亲一直到临终也不曾说过我什么而独自承受这一切。现在想想的确辜负了父亲对我的期望!父亲一定希望我承父业呀!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愧疚!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8日
追忆父亲 十七

写着写着想起父亲告诉过我们的一件事情也是惊心动魄。现补充在追忆父亲七后面作为追忆父亲七附一。 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国,将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各个地方,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听奶奶讲过,一小撮鬼子来到家乡程官营,躲卧在城墙之内(据当时村上的一些老人说,程官营的城墙还是老爷的父辈们带领乡亲们修筑的,当时家里很富有,老爷的先辈们做粮食生意,听奶奶说:老爷的父亲或是爷爷还是一个有名的斗把式,就是秤粮食的人。用秤粮食的斗,一斗一斗过粮食,几乎分毫不差,是远近闻名的斗把式。父亲还记得我们家的面布袋子上有王致和堂的字样,再早一些的事情就没有任何记录了)他们人少,一般白天不怎么敢出来活动,夜晚开着摩托车在各村转悠一圈,以显示威风!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所以有很多十来岁的孩子被捉去喂马。当时父亲这个年龄段正好符合条件。据说被捉去的孩子喂马的日子苦不堪言,所以父亲和奶奶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生怕给鬼子抓着。但还是被遇上了。有一天,鬼子突然进村,要抓孩子们去喂马,父亲听到风声,撒腿就往庄稼地里跑,没到地里就远远看到鬼子几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朝父亲奔驰而来,父亲飞一般跑向庄稼地(当时是绿豆秧地,虽然秧苗不高,但小孩子趴在地垄里不太容易被发现),躲在地垄里,趴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一动不动。鬼子骑马在庄稼地里来回奔跑着、寻找着.....,只听到鬼子的大马“咴咴咴咴”的叫声和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以及鬼子叽里呱啦的讲话声,也不知道说的什么,鬼子折腾了好大一大阵子,始终也没发现爸爸的藏身之处,无奈就走了。爸爸说,如果被发现,也会被马踩死的。父亲命大呀!奶奶也说父亲命大,据奶奶讲,父亲有一次离开家去上学,一年多都有没有回家!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应该是被王凌云裹挟南下的时候)奶奶就这么一个独子,非常担心,眼睛都快哭瞎了。村上另一位妇女的丈夫不知道为什么也找不到了。奶奶经常和村上的这位妇女去卧龙岗上烧香拜佛,祈求儿子平安回家,每次抽签,奶奶抽到的都是上上签,村上的那位妇女每次抽到的都下下签,结果是爸爸两年后平安归来,那位妇女到老也没有再见到她的丈夫,好可怜呀! 追忆父亲七附二。 爸爸一生命运多舛,除了小时候生病差点没命、除了鬼子进村抓孩子去喂马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和被王凌云裹挟南下的途中经历的枪林弹雨,还有文革中被打的皮开肉绽、85岁时做过的重大腰脊椎手术等等等等,都让人觉得父亲真的是命大呀!还有在以后生活中经历更让人有这种感受。父亲有一个头晕的毛病,但是怎么也检查不出来原因。看到妈妈写的爸的病情时的详细记录中发现,爸在肾科检查时,被发现颅后有一个小水泡,他生下来有,水泡随人长大,80多年来,一直伴随着父亲,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据妈的记录,爸在80多年中总共晕过十几次,每次都是不省人事,妈每次都掐人中,爸爸才慢慢缓过来。奶奶生病时爸晕过,哥小时候爸晕过、筝上学时晕过、在加拿大时晕过,在飞机上晕过,我们姐弟四人都经历过爸晕倒时的状况,真的是很吓人!后来就做了个手术,通过鼻孔穿插进入颅后,将小水泡里的水取出。但在手术后还晕过多次。没查出任何毛病。跟随父母在在加拿大期间,还经历过,有一次父亲晕倒在厕所里,我正在做饭,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跑来一看父亲晕了过去,幸好来得及时,还没倒下,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掐着父亲的人中,此时爸爸大汗淋漓,紧闭着双眼,嗓子眼里呼噜呼噜的吼声把我吓了,爸爸80磅的体重,我也弄不动,我只好一手抱着爸爸的头,一手掐着人中,尽量不让他倒下去,我哭着喊着:爸爸,爸爸你怎么了?你答应啊、你答应啊!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爸爸开始好转,喊他会答应了,我紧揪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这种经历让我觉得妈妈一生经历过十几次,每次都是这样难以描述的惊吓和紧张,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恐怕承受不了。想想母亲的坚强让我佩服。这皮肉之苦不算什么,我觉得父亲所受的精神折磨远远大于身体上的折磨。写了几十年的入党申请书,几十次被拒绝,想想父亲承受的巨大压力,像在这样一种精神压力之下,还能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为培养下一代奋斗着、奋斗着......贡献者、贡献者......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难能可贵呀。我觉得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描述范围,只能用心细细的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爸爸最后离去的前几个月里,为了让爸爸恢复短时记忆(爸爸的短时记忆不太好,有时对关心的事情问完了接着又问,能问四五遍)隔一段时间我就拿着父亲的通讯录,读者一个一个的名字,让爸爸回忆是谁,所有通讯录上爸爸的学生爸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还不不耐烦的说:这是我的学生嘛,这我还不认识。其他的人的名字大部分记得,时间久的有些人都记不清楚了,可见对学生的爱非同一般。用学生的话来说:这种爱叫大爱,这种教叫身教,这种育叫美育。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0日
追忆父亲 十八

我毕业参加工作之前,爸妈就只有一件上课穿的外衣,星期天洗了下周再穿,平时放在家里也舍不得穿,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我上的是专科,比哥哥姐姐的大学早一年毕业,当我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就给爸妈各买了一件上课穿的外套,爸妈可高兴了。从我记事起,到我大学毕业,我记得家里就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个又低又小的小方桌和几个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凳子,这是我们做功课的桌椅,也是吃饭的饭桌。仅有的一个柜子是妈妈学校放了一颗梧桐树,妈妈就买来做了两个三开门的柜子,扣了妈妈一年多的工资才还清欠款。因为梧桐树只能做解板,过去做柜子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四周的面板及上下底部都是用树木锯成的一片一片的板子,上面刷贴了几层底灰,干后用砂纸打磨几遍,外面再用油漆刷几遍才可以。梧桐树只能做面板,四周的立柱是用外婆家的树木做成的,妈妈做了两个三开门了的大立柜,一个留下我们用,另一个送给城里居住的姨家用。还做了两个箱子,一个送给了姑姑用,一个放在家里使用。妈妈特意请了上好的木匠和油漆匠,刚做出来时非常漂亮。我记得我上大学时,离家比较近一些,这个家里唯一的一个小箱子妈妈就让我带到学校里使用。梧桐树做的柜子一直伴随着我们,后来有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爸妈也舍不得扔掉这个柜子,一直使用到现在。我也一直保留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全家人唯一的一个箱子。爸妈过惯了没有钱的日子,即使有钱了也舍不得花。爸爸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就是买书,除了买书就是买书,屋子里放的最多的就是书籍。正是有了书,才丰富了父亲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教好学生的最根本原因。妈常说:你爸就是活辞典、你爸就是参考书。因为妈妈原来是教数学的,后来也像爸爸那样被迫半路改行教语文,妈说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爸爸教妈妈备课写教案,妈写完了,爸给改改后妈妈才去给学生上课。所以,妈讲课讲得好也有爸爸一半的功劳。我记得,爸的一件衣服能穿好长好长时间(因为后来的面料是像的确凉这类的化纤面料,不会烂),领子都洗的泛黄还舍不得扔掉,只是因为没有穿破。过去穿衣服只有烂掉时才不穿。爸爸过世后整理遗物时,还找到好多双妈妈给爸爸缝补的袜子、穿的泛黄的贴身背心以及穿了很久的各式各样的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哥哥、姐姐、弟弟和我给买的,穿旧了爸妈都舍不得扔掉,自己也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爸妈不让我们买新衣服,经常说,旧的够穿就行了,我们后来都不和他们商量就买了。上面提到的那件件黄色的的确凉上衣,这件衣服我记得是爸爸没退休时穿的,一直到现在也舍不得仍掉,都穿了将近半个世纪了!曾经时髦过的确凉等这类面料后来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又回到了全棉时代,后来哥哥姐姐弟弟和我都给爸妈买全面的秋衣、秋裤、内衣之类的,穿着比较舒服。但父亲的那件泛黄的的确凉上衣一直舍不得扔掉。我们有时候也生气,说:老爸老妈呀,这都什么年代了,用不着这样艰苦朴素吧?爸妈总是笑着说,不要浪费!不要忘了过去艰苦的日子!不知谁讲过的一句话: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确实这样。爸妈这一代人留给我们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让我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也把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也传承给了我们。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3日
追忆父亲 十九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而非圣贤。父亲也有他致命的弱点和我们所看到的不良嗜好。比如:父亲有些武断、大男子汉主义、年轻时吸烟喝酒、有时主观臆断,还多少有一些重男轻女。听妈妈讲,她原在社旗工作,由于爸被调往原籍南阳工作,调动时爸直接把妈的调令也开到了南阳,而且是在乡村工作。妈倒不是因为乡村不如城市,而是爸不和妈商量一下再办手续,听听妈的意见再说,而是把调令都开完了才给妈讲。武断吧?再有,妈在家承揽了一切家务活,爸除了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改善生活时做饭外什么也不干,爸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是由妈来决定,衣服、袜子、鞋子放在哪里都不知道,让我们觉得爸爸有些大男子汉主义。小时候爸一喝酒喝多了就会不省人事,我们都和妈妈去拉过爸爸回家。有一次,爸在外喝多了,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有人告诉妈妈,当我们赶到后,喝酒的人都散了,我们发现有人正在捋他的手表,他竟断然不知。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除了人力车拉,别的没什么交通工具。爸爸又重,我又小,妈就央人帮着把爸爸弄上人力车。上坡的时候走不动,得等到有人过来时帮着推车才能向前走,有时妈妈边走边哭,我就会很怨爸爸喝醉。小时候爸教我和弟弟拉二胡,实际上主要是教弟弟,我是顺便学的,由于我的小指短,差不多短了一指头肚的距离,够不着弦,爸说我指头够不着就不想教了,但是我想学,就拼命的练,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们住在校园里,那时候我天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练习,整整练了一个暑假,由于我的苦练,加之我的动作较快,多少也弥补了小指短的不足。半年就能上台伴奏了。打乒乓球也一样,爸把主要精力放在弟弟身上,我也算是个陪练吧,爸在教弟弟的同时也顺便教我,由于努力加苦练,水平也提高很快。通过这些小事情后来我也能稍稍感觉到爸爸的偏爱。姐姐也有同样的感觉,姐姐讲过一件小事:小时候大家都非常宠爱姐姐,哥哥出生后大家更高兴了,一般晚上没事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听姐姐哥哥讲故事。一般情况下女孩子讲话比男孩子早一些,姐姐小时候伶牙俐齿,普通话讲的很好,故事讲的也非常棒,哥哥因为小,讲话也晚,有时还疙疙瘩瘩讲不太清楚。但哥哥讲完大家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姐姐想为什么我讲的特别好,掌声没有那么热烈呢? 爸妈虽然偏爱男孩子,但在吃饭、穿衣、教育、培养等日常生活中平等对待,让我们小时候丝毫都感受不到。随着慢慢长大,经历过一些事情才慢慢感体会到一些。比如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逐渐时髦的牦牛山、羊绒衫、以及后来的毛呢大衣、羽绒服,我们姐妹宁愿自己不穿也要给爸妈买,我们知道,孝敬爸妈不能等,遇到好吃的、好看的穿的、好玩的地方,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爸妈。爸爸这些都记不清楚了,但是在一次火灾中(这件事情忘记了以后再描述)弟弟给爸爸买的一条毛巾,爸爸用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换掉,每次劝他扔了别用了,他都说这是弟弟买的,每次讲话的表情、口气甚至情感都饱含在里面,使我们能感觉到父亲对弟弟深深的偏爱。这些我们都能理解,也在一起议论过此事,但这些从来都没有和爸妈讲过!对爸妈的孝、对爸妈的爱从来没有因此而改变过。毕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男性一脉相传的父系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在形成父系社会之前,不就是母系社会吗?也许有一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亦或是几千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会随着重体力劳动的减少慢慢削弱,很难说以后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更何况父辈们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而且爸妈在这个事情上做的很好,这种对哥哥、弟弟的偏爱从来就是深深的藏在心底!藏的也许哥哥、弟弟都不曾感觉和感受到!还有一件小事说明父亲的主观臆断,我也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在老家院子里,有人拿着一盒白河桥香烟(因南阳有一条顺南阳而下的河,叫白河,河上有一条贯穿南阳南北的大桥,叫白河桥,纸烟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对大家说,等会儿爸来了要骗一骗爸。怎么骗呢?他先抽出一支让爸抽,说这个烟不太好,你抽抽看,父亲点着烟,深深的吸了一口,说,确实是一般。然后这个人趁父亲讲话不注意时又从里面有抽出来一只,另一只手背在后面说,这个烟好,是高级烟,父亲又点着烟,又深深的吸了一口说,确实比那个好。大家都笑了起来,说明引导的重要性。我看着心里就好不舒服,这就是我讲的父亲主观臆断一个表现。父亲对人太实在了,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有时实在的让人觉得有点傻。尽管看到父亲的这些弱点,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建立了多少丰功伟业,但也有过错,被后人三七开,更何况父亲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正是由于看到了父亲身上的弱点,也促使我们尽量避免父亲之短,而扬父亲之长,这也是后来者居上的、家族进步之源泉。父亲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最最崇敬和最最爱戴的人!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7日
追忆父亲 二十

借用现在最为流行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支持他的女人。父亲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好似现在判断一个成功人士是他能挣多少钱,企业办的有多大,不是有富人排行榜吗?那个排在前十名的确实令人羡慕!就是排在后面的人资产也是多少多少亿。对一个毫无资产的父亲来说,的确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对社会而言,父亲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学生们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有些人学成又归国回来,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为自己也为社会奋斗着。我觉着,父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虽称不上什么什么家,但足以让学生、后人记着他,也记着他背后默默无闻、辛苦付出的我的母亲。父亲走了,我们不敢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妈妈。因为,爸妈的感情极深,两人一同并肩工作、饱经风霜、相濡以沫走过了68年之多,将近70年的感情经历,不曾有过曲折,一直以来相互尊重、相互关怀、互相照顾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退休后更是生活的全部。俩人一同散步、一同做保健操、一同旅游,一同阅读、一同谈论国家乃至世界大事、有事一起商量,从来就没有分开过。相互的恩爱被传为佳话!爸同事的女儿在他们的群里哀悼父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记得王伯王姨两口超级恩爱,对他人也特别温和。确实这样。爸爸过世的前一个月(我查看平时给父母的录像是2020年10月13日,爸爸是2020年11月13日过时的)爸爸还边看电视边给妈妈揉胳膊。也还是这一天的晚上,爸爸还跟妈妈商量:快过年了,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事得商量商量,每人给多少,还担心是否有钱,真是操碎了心。妈妈本来耳朵不好使,有病后和爸爸分开床睡,但爸爸咳嗽的声音妈妈总是听的特别清,只要听到爸爸咳嗽,就喊我们给爸倒水喝。每次妈吃药、吃饭,总会问:爸吃了吗?自己嫌冷的时候总是问爸爸冷不冷,都90多岁了,相互的关怀总还是那么无微不至。爸妈从52年结婚到现在已经顺利度过了金婚、钻石婚(一种说法是50年是金婚、60年是钻石婚、70年是白金婚,说法不一),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并非易事,从结婚到金婚更难,从金婚到钻石婚,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爸妈的婚姻已经超过了钻石婚,再有一年多就实现了70年白金婚的愿望。记得爸妈曾经在50年金婚之年,写下了:风雨同舟50年。而钻石婚是在加拿大度过的,更有意义。在爸妈写的“钻石婚”中,他们这样写道:回忆过去,我俩经历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并肩工作在教育战线42年,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走过了一个个崎岖不平的险滩;战胜了无数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六十年来我俩给双方老人送了终;养育了四个儿女,在漫长艰辛的岁月中,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两个儿子又读了研究生......。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是多么的不易啊!我们闯过来了。那真是恋在青年,爱在中年,敬在老年。我俩还有更高的愿望,一起要闯过耄耋,直奔期颐呢!庆幸的是,爸妈闯过了耄耋之年,但遗憾的是爸爸提前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妈妈再也等不到白金婚了!再也不能和爸爸一起奔期颐了。我们姐弟四人商量了又商量,我们实在不愿看到妈妈因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而悲伤、而哭泣。而且妈妈也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数了,经不起折腾了。爸爸走了,我们只能把对父母的爱倾注在妈妈一个人身上,给妈妈更多的照顾和关怀。妈妈同爸爸一样把毕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教学工作也像爸爸一样,成绩卓著。妈妈更是为了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四人付出了全部的爱!我们就是做的再好也远远赶不上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妈妈孝敬老人,深爱爸爸、爱护我们,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有妈在,家就在!愿妈妈的陪伴永远、永远......(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一

爸妈的婚姻是美满的、幸福的,他们的相识铸就了他们一生的幸福之路!妈妈也和爸爸一样性格开朗、多才多艺,也像爸爸那样为人友善、乐于助人,除教育工作成绩突出外,在文艺、体育、书法、写作等各个方面均相当出色,特别是表演方面更是特棒。妈妈是1949年8月参加工作的。妈妈49年8月参加南阳师范班二次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入学。这个师范班是师资培训班,培训班因无房,暂时附设在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这个培训班的宗旨是培训师资,时间是半年(1949年8月——1950年2月),工资待遇是每月每人供给60斤小麦,6元菜金。当时南阳行署教育局局长是刘寿之,南阳第一中学校长是黄廷珦。入学后边工作边培训,刚开始入校是劳动建校,运土、托坯,都是由所录取的学生自己动手干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劳动建校才就绪。妈妈的的教室被安排在“学以致用”大屋子的北间,妈妈的班级叫秋乙班。课程设有思想教育、教育学、数学、语文、政治等。班主任叫张为群,数学老师李光涵,教育学老师是余省三。并开始学习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大会听报告,会后分小组讨论,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解决了一些糊涂思想,尤其是对党的政策有了初步理解。当时妈妈吃住在校,除了学习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入校后的四九年九月下旬,培训班组织了“鲁迅艺术剧团”,准备结合形势进行党的宣传演出。妈妈被选为这个剧团的成员之一。十月份就开始排练节目,当时排练的大型剧目有: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京剧《打渔杀家》、话剧《九件衣》、《思想问题》等,妈妈在话剧《九件衣》里担当夏玉婵的角色,扮演的夏玉婵惟妙惟肖,相当出色。节目不仅在南阳市各大剧院演出,同时还到各县、乡巡回演出。曾去潦河镇、青华街、穰东、邓县、郭滩、唐河、新野、赊旗••••••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外演出时群众都称我们这台戏有10个闺角,因为一个剧团只有10个女同学。我们同吃、同住、相互关心,互相照顾,亲如姐妹,关系非常密切。在演出途中我们10个女同学结拜为干姊妹,男同学都称我们是“鲁迅艺术剧团十姊妹”。由于10个人年龄不差上下,大家商量:刘凯个子高些,定为大姐,李宗惠个子矮点为小妹,其余八人按抓阄儿的方法排列,谁抓住几就排行几。抓的结果:王西范老二、许嘉惠老三、王云英老四、赵剑青老五、李箴老六、杨惠兰老七、郭希芬老八、王静珂老九。抓后由刘凯大姐讲了话,大家表了态,就这样在一个演出休息的晚上剧团中的十姊妹称号诞生了,从此不再叫名字,自大姐、小妹的称呼叫起来。特别是大姐刘凯始终像个大姐姐样,无微不至关怀大家,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姐”。“鲁迅艺术剧团”在南阳市(当时叫南阳地区)相当出名,排练的歌剧、话剧都是切合当时形势,宣传党的政策,因此剧团演出期间,南阳市的领导还分别到剧团看望慰问。据妈妈讲:有一天,时任南阳地委书记的赵紫阳来剧团看望大家、指导演出,妈妈还为赵紫阳倒水、端茶、搬座椅,亲临了赵紫阳同志的谆谆教诲。妈妈回忆说印象中的赵紫阳特别和蔼可亲。当时在剧团参加演出,除每天晚上要到市内各剧院演出外,还负责卖门票(妈妈说,记得当时的门票大约是1000元袁大头一张,相当于妈妈十年前也就是80岁写回忆录时的人民币几元钱吧!不知道妈妈以什么为标准折算的,也许是物价价格吧?)。那段时间卖票演出为南阳第一中学挣了很多钱,统统都买成公债上交学校了。1950年春节剧团接到地区通知要“鲁迅艺术剧团”下乡宣传演出,妈妈春节也没休息,随剧团下乡演出。演出路线首先到达潦河镇,每天晚上演出,白天休息、睡觉,每到一处都是三天时间,那时群众娱乐活动很少,所以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晚无论在剧院或露天场地都是满场,并博得阵阵掌声和热烈欢呼声。“鲁迅艺术剧团剧团”由50多人左右组成,其中女演员有10人,男女演员有四十几人,其余是管道具的,管联系的。当时,鲁迅艺术剧团团长是朱长聚,妈妈她们都称他“朱大哥”。从一个演出点到另一个演出的地方都由政府开车来接送,吃住由当地政府部门负责,每到开饭时会把饭菜送到驻地。可见,“鲁迅艺术剧团”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由于妈妈从小就受到党的熏陶,学习、思想进步快,又积极参加文艺宣传活动,表现突出,很快加入了青年团组织,成为一名共青团员。1950年春期学校选举学生会干部,妈妈被推选为学校生活部部长。妈妈在初中上学时就爱好篮球,也喜爱打篮球,又被体育老师选进学校篮球队。当时和妈妈在球场上配合默契的有李箴、鲁芳然,每次和外校比赛时她们三人必参加,曾和南阳女中、南阳市三初中及其它南阳市私立学校比赛,只要她们三人上场,一定取胜。那时妈妈很有力气,总是站在中线投远栏,几乎每球必进!所以每当投进一个远栏(现在是篮球的三分球),球场上观众就兴高采烈,高呼:夏玉婵加油、夏玉婵加油......!口号声此起彼伏,每当此时妈妈投远栏球的信心更足,投篮的机会更多了(妈妈真不简单,也太有力量了!我也打过篮球,总是带球上篮投中,从来就没有在中线投过篮,就是男子篮球赛,也少见中线投篮,进球更是没有把握,更别谈十拿九稳的命中率,这在当时堪称一绝呀!妈妈真称得上是一位奇女子!)。由于在这一阶段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思想进步快,工作表现突出,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当时南阳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了,妈妈又代表南阳市教育界妇女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是在北关南阳县剧院召开,妈妈和县曲剧团李二凤分在一个小组,会后在一起座谈、讨论,三天的会议结束时已收获满满(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二

1950年冬妈妈结束了一个月有余的奔波、熬夜的演出生活,回到学校参加南阳县教育局组织的办冬学活动,主要是给群众进行扫盲。当他们乘坐农村派的三辆牛车于1950年11月底回到学校时,各班办冬学的小组已组织好,大部分被派到溧河乡农村和郊区,也有一部分同学去邓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回校后的第二天妈妈便背上行李和一大批同学去到溧河乡区政府报到,参加两天学习后,被分配到溧河乡赵营村,同组的有解学曾、庄身仁,一般都是三人小组,吃住在赵营小学,自己做饭,晚上在小学教室里教农民识字,实际是扫盲,每晚总教到十点以后。妈妈每天早上起床除了给大家帮助做饭外,还要照顾怀孕的许嘉惠(后来加入妈妈的小组的)。妈妈教的识字班大多数是妇女,也有十几岁左右的男女孩子。当时没有教材,妈妈就想办法自制教材:把所教内容写在纸上,加上湿纸,卷起来用手掌一推,展开后便是一份教材,等纸干了,晚上发给学员识字用。同时白天妈妈她们还结合农村宣传活动,排练节目演出。期间又从赵营村调到溧河店教农民夜校扫盲。此时吃住在一家姓刘的老太太家中,她有一个女儿,每晚和妈妈一块儿上夜校,这位老太太人称她“刘三娘”,对妈妈可关心了,每天三顿按时招待妈妈吃饭,睡觉。妈妈也耐心教她女儿识字。关系相处非常好,妈妈分配工作后,还曾经去看望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呀!冬学任务完成后就等待分配了。当时是由南阳县教育局分配工作的。当时的教局局长是李成甫和周丙勋。开完毕业生会后宣布分配名单。绝大部分同学都分配到南阳市、县各中小学任教。妈妈当时糊里糊涂被分配到赊镇(社镇就是现在的社旗,当时是南阳县的一个镇,归南阳管)完小。1951年3月1日妈和同事薛瀛洲一块背着行李步行从南阳去赊镇完小报到(当时一同被分配在社镇的还有几位同学:张禄远、王淯生、李箴、薛瀛洲、王扶民、张芳远、阴仁太、莊身仁、高天毓)。因南阳离赊镇九十多里,当天没到达学校,晚上就住在王陶庄村。第二天又背上行李去赊旗报到。可见当时的交通情况很差,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更多的是步行。妈妈清楚地记得是在社镇校本部办公室报到的,地址是(火神庙)。其二分校是在山陕庙,三分校是在水门口,四分校在赊镇东边菜园里。妈妈被分配在二分校(山陕庙),校址就在山陕会馆西边,教室在山陕庙里马神庙内。宿舍也在山陕庙内。开学后开始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是106位学生的大班(在爸妈85岁那一年,我们带爸妈去社旗,还专程到山陕庙,看了妈妈当时上课的马神庙)。妈妈在社镇完小二分校工作半年后,在1951年秋调入社镇一完小校本部任教。此时爸爸也在社镇一完小校本部工作。听妈妈讲:当时妈妈是听着爸爸唱“二郎山”认识的爸爸。我不曾听过这首歌,我查了查这首歌的来历;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到位于四川省天全县城西50公里处川藏线的二郎山慰问筑路部队,被指战员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深深感动而即时创作的歌曲,当时这首鼓舞士气的歌曲演唱时赢得了筑路官兵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索要歌片。从此,川藏线的筑路工地上到处可以听到这首激昂的旋律。不久,这首歌就像插上了翅膀,飞过二郎山,飞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飞向每一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也传到了小小的社镇,爸爸把这首歌教给了他的学生们,鼓舞学生奋发读书,以后为祖国出力。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党一致的忠诚,使爸妈从相识、相知到彼此爱慕,一经领导和同事们的介绍,立即走到了一起。52年在学校的办公室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结婚仪式,爸妈在毛主席像前相向一鞠躬,证婚人一席话,几斤糖果、瓜子招待了同事,原身服装,结婚照一摄,行李往一块一般,就成了亲密的伴侣。既没有婚纱艳装,也没有大摆宴席,更没有华丽的家具。但爸妈的心是贴在一起的,他们相互信赖、互相体贴,生活简朴,从不讲究穿什么,吃什么,只是以工作成绩相互激励,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欢乐(写到此又想到了关于爸爸的一件小事。听爸爸讲;爸爸一生都非常孝顺,听奶奶的话,唯独婚姻这一件事没有听奶奶的。奶奶给爸爸找了一个张姓的姑娘,非要让爸爸娶她。当初爸爸被王凌云裹挟南下,路过距离家两公里的程官营,本可以在深夜逃走回家的,但爸爸为了拒绝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而选择了南下逃婚,这可能是南下的原因之一。试想对一个当时才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在当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爸爸当初选择妈妈是正确的,因为妈妈相当相当优秀!而妈妈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因为爸爸也十分的优秀!他们相互的选择奠定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当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工作太忙,加之爸爸早前拒绝了奶奶的指婚,因此和妈妈结婚的事一直没有告诉奶奶,直到后来爸妈有了姐姐奶奶才知道。封建社会里,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无数个婚姻的悲剧。爸爸的自由恋爱阻止了又一个可能的悲剧的发生,这也是让我们更佩服爸爸的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妈妈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奶奶后来也就欣然接受了妈妈这个儿媳妇(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三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和父亲同姓,也姓王。听大舅讲,母亲的老爷王德士(妈妈父亲的爷爷)是满清的大学士。因为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存在,大舅是家里第一个男孩子,因而成为家里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关于家族传承的一些重大事项和历史记载都是传承给大舅的,后来才听大舅讲的。这个大学士称谓我不太明白,只是看古代剧和看小说的时候经常听到、看到大学士、中堂这样的称谓。查了有关资料才有所了解。据记载满清的大学士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分为带官职的大学士和虚职以尊称的大学士,带官职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和中央部委一级的,人数很少。也有记录记载,从唐朝开始就已设立大学士一职,到了满清时期,大学士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逐渐沦为一种空銜,但这个大学士的尊称依然是很霸气的头衔!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妈妈回忆录里记录了她老爷过时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大约在1937年前后,也是妈妈的老爷88岁(大舅的补充里记录的是84岁,但不管是84还是88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绝对属于高寿中的高寿)那年去世了,妈妈的老爷年岁已高,他的过世对整个家族震动很大,葬礼非常隆重,后人在家里的四合院里搭起了帐篷,站在院里看不到天日,蓬下挂着汽灯,在灯光照耀下,院内一片明亮。腰房屋门全部打开,进入大门便可看到堂屋。堂屋正中间停放着老爷的灵柩,棺材是柏木的,漆得黑明发亮,老爷穿着长袍短褂。堂屋门外放着两个高高的四方形纸糊的岗楼,旁边站着侍男侍女,做的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入殓后在屋里停放了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全家族参加悼念活动,哀悼的人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边的人已到达目的地,后边的人还没出村庄,一个月内天天如此。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家里还为老爷糊扎了一进四的阴宅、车马、侍男、侍女等等••••••入葬那天一起焚烧掉了。妈妈描述的这个场景,多次在古代剧里看到过,或者是从部分小说里看到过。这个隆重的葬礼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个家非常的富有。
妈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妈妈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记忆力超强。现在都九十多岁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人名都记得特别特别清楚。就连我们姐弟四个的同学,有时连我们都记不清楚了,可妈妈仍然记得。妈妈的回忆录里记载:妈妈从五岁多就开始在本村国民小学上学。后来家里先后请了两任教书先生教她们姐弟几个。第一任私塾先生叫吕跃西,在前院东屋上课,第二任私塾先生叫刘寿亭,他是读私塾出身,教语文水平很高。此外,还有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叫陈梦珠,专教数学。因此妈妈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很好。特别是在早年就接触到了党的熏陶。听妈妈讲,这个叫陈梦珠年轻人,不但教他们数学,还教他们唱歌。妈妈记得最清楚的是一首歌曲叫《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这首歌我后来也听的烂熟、唱的溜溜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风靡中华大地。妈妈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妈妈在回忆录里讲到家里曾发生的几件事情,她印象很深:一是有一天妈妈回到外婆住的西屋正间。看到外爷和二外爷正站在凳子上从顶棚上往下拿书本,解开一包书本,从上往下拿时掉下几本小册子,薄薄的,忽然看到一本上有朱德的名字,别的没看清。当时外爷只让妈妈快快出去。从外爷和二外爷的神秘表情上看,一定有什么秘密,不让小孩子知道。另一件事是大约在1943年左右,也是妈妈上初中前,家里后院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他个儿不高,瘦瘦的面孔,腰稍弯,爱吸纸烟爱喝酒,还会画画,会写美术字,说话口音不同本地(现在知道是东北人口音)。晚上就住在后院北屋的另一间屋子里,在私塾先生刘寿亭隔壁,记得外爷称呼他陈先生。没给母亲们上过课,整天坐在屋子里,不知在干什么。大约住了半年多就走了,不知去向,后来再也没有见到他。第三件事是解放后的某一天(大约是在68年左右),由大队支书领着两个不认识的人来到了王陶庄,找到外婆,询问外爷的事情,听说外爷已经过世时,两个人都甩着手,非常惋惜地说:断线了、断线了......,可惜了、可惜了......当时妈妈回到王陶庄看望外婆,正好在场。母亲后来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想想,那位陈老师很有可能是隐蔽在妈妈家的、而并非真正的“老师”,也可能和父亲有秘密联系,暂住我家以避某种风险。更有可能父亲当时和共产党有联系。妈妈写回忆录时这几件事情还像谜一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大舅从外地回到家乡,这几件事才真相大白,也证实了妈妈的猜测。大舅在妈妈的回忆录的补充材料中这样记录:当时,妈妈看到的外爷和二外爷从顶棚上往下拿书本,从上往下拿时掉下几本小册子,就是朱德传。大舅在二外爷的房间里看到二外爷在看朱德传,因当时很小,也不懂什么是禁书。大舅还解释说;当时教数学的老师陈梦珠是大姨夫胡学诗哥哥的好友,据说是北京大学毕业,曾为国民党某高级将领管理财务,后因身份暴露,逃到大姨夫家,大姨夫家被“打业”后来到了外爷家教母亲姐弟们数学,后去向不明。还说明了在1943年到外爷家里的那个陌生的年轻人叫曹书芳,是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共产党员,被国民党通缉,无处藏身。曹书芳的哥哥是外爷的好友,利用外爷在当地的声誉,在外爷家躲藏了几个月,后来不知去向。解放后大舅参军,曾和曹书芳的侄子在中南空军预科总队二团二大队四中队二班一同学习了三个月。大舅当时任班长,学习结束分手前告诉大舅,他叔叔曹书芳解放后在上海闸北区任党委书记。至此,妈妈一生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因为当时大舅是偷偷的参军走了,并未告知妈妈和家里人,大舅知道自己太小,当时还不到16岁,参军家里是绝不会同意的。参军后一直和家里没有联系,若干年后联系上了,因为妈妈和大舅离得太远,又都在忙各自的工作,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无法详细沟通,才使得这些事在妈妈心中一直是个谜)。我一直以来认为妈妈对党的忠诚和向往,是受了爸爸的影响。殊不知妈妈从小就接触到了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朱德以前的传记,从小就听着《松花江上》的歌曲长大,爱国的情怀源远流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妈妈幼小的心灵里。以至于后来几十年对党的追求始终矢志不渝、锲而不舍!这种情怀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和理解的(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四

妈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从小衣食无忧,小时候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从记事起妈妈的家就住在河南省赊旗镇桥头区王陶庄村。妈妈听她奶奶讲:王陶庄原来叫陶庄,原来妈妈的祖先并不是这里人,是山西省洪洞县人,从大槐树下,一挑两担逃荒来到这里的。当时老祖先白天讨饭,晚上就住在陶庄东头的一座小桥下,旁边有一座小庙,里面敬奉着土地神。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姓陶的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大红公鸡来祭祀庙神。有一年年三十晚上妈妈的老祖先也到庙前许愿:如果我发财了,每年三十晚上杀三只大红公鸡来祭祀庙神……。在以后的日子里,祖先们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果然应验了诺言,发了财,并逐步买下了姓陶的土地和房屋,结果人才两旺,发展很快。村上陶姓的人都离开了,没有了姓陶的,村庄也就改名为王陶庄。
妈妈的记忆中,她的家属于主干型家庭。妈妈家的堂名是“王永忍堂”,布袋上、斗上、升子上都写有“王永忍堂”四个字。妈妈家里有她的老爷王德士、奶(王吴氏)、父亲、母亲、叔父、婶、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和妈妈共十二口人。当时外爷(妈妈的父亲:王运坤,字乐之)外婆(王胡氏)膝下只有妈妈的姐姐、妹妹和妈妈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妈听外婆说:算卦的说三个女儿也压服不了一个儿子,必需四个女儿才行。妈妈的父亲就在安徽省临泉县买回一个女儿(起名叫王临英),果然第二年就生了弟弟。还有妈妈的叔叔(王运乾,字健之)婶(王张氏)膝下有大弟、五妹,所以妈妈家共有十三口人。
妈妈家的村周围有一道土墙,土墙外是一道铁丝编的花眼围墙,墙外还有一条小沟,围在村子东、南、西三边,人们都叫它长坑,有东、西、北三个寨门可以通行。妈妈家的院落座落在村中央,家里有四座炮楼,大门西边有一座,通向院内,贯穿整个院子。后边有一座通向院内,堂屋东北角有一座三层炮楼,两层铺木板,炮楼每层四周都有楼门,楼门上有小门,站在三楼打开小楼门可以看到十多里地的远处。最上层放两张大方桌,黑漆椅子,两个紫色立柜。每当夏天,打开窗户,可以坐在上面乘凉观景。妈妈的姐姐经常在上面学习,和她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个姑奶,一般情况下不让妈妈等小孩们上去打扰。有时姑奶在学习之余还教妈妈做手工,让妈妈去教别人 。我们小时候学的手工就是妈妈那时学的,妈妈折的小船、裤子、一层接一层的塔、飞机等都非常漂亮。不但教我们还能熟练的教孙子。炮楼上落满了鸽子,白色的、灰色的、花的、酱色的,真是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现在看来那些炮楼是用来保护村庄和家庭的堡垒。
妈妈的家是四进宅子。院落座北,大门向南开,占一间房子那么大,厚厚的两扇大门经常敞开着。大门外场地宽阔,场地上有三颗枣树,每到七、八月间果实累累。场地上还栽有栓牛、栓骡马的木桩子,农闲时栓满耕牛,真是骡马成群。进大门的一排房子是五间,西边两间是磨坊,专门有磨官,起早摸黑在磨屋赶着牲畜磨面,供一家人吃米面。东边两间是马屋;东屋、西屋各三间是牛屋;进二门后是一排五间南屋,中间三间是大客房,是妈妈的老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还有男佣人也住在这里,西边是个男厕所;进了三门,东西各有三间房屋,东三间是仓库,西屋南边两间是小客房屋,北边一间是佣人住的地方;北屋一排五间相连,这是腰房屋,最西边一间是小客房屋,屋里很暗,放着床、桌、椅等家具,家中有较好关系来玩的客人多在此接待。中间三间也是仓库,东头一间平时可以通行。有特殊事情时腰房屋门就打开了,可以直接看到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北屋五间,中间三间为堂屋,妈妈的奶奶和妈妈的姐妹在东间住,二外爷和二外婆住在西间,东边一间是临英住的地方,这间屋子通过一个小门往北进入一座三层高的炮楼,耸立在后院东南角,每层都有十几个小窗户,站在最高层可以眺望周围十数里外的地方和村庄。外爷和母亲在西屋三间的北边一间居住,南头一间是住女佣人的,西屋南边是女厕所。东屋三间是厨房,东屋正中墙上敬着灶爷像,灶王爷的神位上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南边是一连五的锅灶,北边靠窗放着大面板及大菜案板,厨房里有三个佣人,大厨师刁氏是掌菜的,还有专门蒸馍、做饭的,叫范长寅,专门烧锅的是刁大娃。堂屋西边有一过道,出了五门便是后院,后院北屋一连五间,中间三间是妈妈姐弟们读书的地方。私塾老师也住在这个院。院子西北角还有一个后角门,平时是锁着的,需要时可以随时开门出去。出了后角门是一座两层炮楼,这是守卫门户用的。后门外便是一片梅子园,梅子成熟的季节,妈妈们下了课便去摘吃。这也是妈妈和姐弟们课后娱乐的场所。有时妈妈们还坐在梅子树上摘吃熟透、鲜红、带醭的梅子,比赛谁吃得快吃得多。得胜者心中更是乐滋滋的,大家有说有笑,把在屋内面对严师背诵枯燥无味的诗文的学校生活忘得一干二净。就在这段时间妈妈没别的事可干,整天背着先生,囫囵吞枣地阅读了《西游记》、《红楼梦》等书,只看故事情节,也不会进行分析,有些字也不认识,词句也不理解,只是消磨了光阴,度过了这段学习生活。据大舅对妈妈回忆录的补充材料中写道:后院的梅子园大约有五六亩地,自己管理,不出租,结的果子又大又甜,也不出售,不论本村的人或者外村路过的人都可以随便采食,但不许带走。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从来也没有人违反过。可见村民的诚信及忠厚朴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妈妈家和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五

用现在的话来讲,妈妈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已经开始向资本经营过渡。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妈妈家有十多顷地(按以前的土地计量单位:一倾=100亩折算大约有1000多亩地),王陶庄有三百多亩,分布在村子远近四周,有两家佃户,一家姓史,另一家姓吴,每家都有几个棒劳动力。土地、耕牛、农具、车辆都是妈妈家的,佃户只出人力,收获的粮食是三七分成,这便是当时所说的匹子地。另外还有三个调庄:吴庄、孙楼、孙章,这几个地方的佃户,收获的粮食是等量平均分成,但土地、耕牛、车辆、农具等是妈妈家的。妈妈的奶奶每每到麦收、秋忙季节便常住吴庄(离王陶庄三里多地)收获粮食、棉花,收获完毕仍回王陶庄居住。有些时间无论晚上或白天,奶奶总是双腿蜷跪在小床上,数着一串串的银元或铜钱,然后放在长长的木盘子里,再放进大柜子里边,有时妈妈已入梦乡,奶奶还在一五一十地数个不停,现在回忆起来妈妈的奶奶应该就是掌管全家经济大权的总管家。据大舅的补充材料里讲:在孙楼南边还有一处大约100多亩(村庄名字记不清楚了)有一家佃户在租种,每年到秋收季节,外爷都会派人去收租分粮。大约在1943年或1944年夏收之季,这个村的土地被国民党的军队刘汝明、刘汝珍(军长)派兵强占,分文不给,还打伤了去收租、分粮的人。
妈妈的记忆中,家里在南阳市还有两个商行,位置都在现在的解放路(当时是中山路街)。一个在解放路北口的西南角,商行的名称是“恒昌”。是做杂货生意的,里面专卖烟酒之类的东西,。这里妈妈不常去, 更不知道这个商行是合伙经营,还是独家经营的。另一个商行在解放路南头,路东临街的门面房,商行的名称是“信昌”。妈妈记得很清楚,去过这个店,三间门面营业房,专营绸缎、布匹的,1946年初秋妈妈去店里撕过一身黑色夹衣,衣服里子是黑、红相间的条布格子。是妈妈一个人去买的衣料,自己挑选的布质和颜色。撕完布就在附近一家缝衣店量体裁制的。更清详细情况记不清楚了。不知道是外爷事先交代过店里的人,还是店里人认识妈妈,只记得一进店门,这里卖东西的人就热情地为妈妈选择布质,配里子布颜色的情况,撕完布料也没付钱便走出店门,直接去裁衣店。这身黑色合体的制服,妈妈一直穿了好几年,上培训班时穿着它,直到1954年仍在穿着它。这两个商行在1984年时妈妈曾向我姨夫打听过情况,他那时任南阳市商业局局长。他还查看了商业局解放前夕的有关资料。姨夫还给妈妈说那时确有这两个商铺的名字。还有一家商行可能是妈妈所不知道的(大舅的补充里有说明):解放路北头(中山路北头)还有一家绸缎庄,名字叫“华昶”。“信昌”和“华昶”都是两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营业,当时外爷在南阳市的活动都是住在“华昶”(据大舅说当时曾经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这两家都是和镇平人合资的,主要以外爷家为主。
妈妈说;那时妈妈家在红泥湾街还有一处房地产,面积多大也记不清了,一直到1992年妈和爸在我家住给筝和亢做饭上学时,爸妈去中医院按摩时,遇见一位从红泥湾乡也去按摩的患者老太太,闲谈中说起是老乡,知道妈家住王陶庄。她就问:“王陶庄王乐之(乐之是外爷的字)家不知道有没有后代了?他们家过去在红泥湾还有一处宅基地,现在是政府商业局占有,如果后代有人,还可以归还……”。从她的闲谈中妈妈才知道一些情况。大舅的补充材料里提到:妈妈上面提到的红泥湾的宅基地共计15亩,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商业。因红泥湾在许南公路旁边,有发展商业的前途。但购入后不久,日本人侵占南阳,日本人投降后南阳解放,所以未建房、未开发。妈妈上面提到的不管是“恒昌”、“信昌”还是“华昶”都是资本经营的典型例子,说明这个家族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已经开始向资本经营过渡,而且胸怀大志,很有眼光(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六

妈妈记忆中: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所以对奶奶的印象很深,受奶奶的影响也比较大。后来回忆起来奶奶虽然不认识字,但知晓的道理不少。每天晚上给妈妈姐妹们讲一些生活常识和经验,如:“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烧”指的是早霞和晚霞);每个月有月亮的夜晚,也说了不少谚语:“二十二、三,月落正南”;“十五六,两头露”,“二十正正,月出一更”等;还教妈妈们唱戏:记忆中有《杨四郎探母》中的片段,杨四郎的母亲唱到:“怪不得昨晚灯花炸,今日喜鹊叫喳喳,我只说大祸临门下,谁知我儿转回家••••••”还有《杨家将》中杨延辉唱的《穆桂英挂帅》中的片段。现在回忆起来奶还是个唯物主义思想者,曾教妈妈们:“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要想回阳转,海里捞明月”;还有“人是地里仙,一天走一千”、“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等谚语。妈妈的奶奶还讲些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王祥卧冰》,“王祥卧冰为他娘,神仙送鱼在身旁”的故事,还讲些古人的小故事及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孔融让梨》、《囊萤映雪》、《凿壁透光》,也使妈妈从中受到教育。妈妈的奶奶还讲过这样的故事,反映旧社会就存在婆媳关系不和的现象,“这一家有老太太、儿子、女儿,女儿已出嫁,两个孙子,儿子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家。一次儿子给儿媳一封信,信中写道:“白发老婆有没有?里勾外连死没有?老母身可安?一对鹦哥欢不欢?”谁知信被老太太收到,看后心中很气愤,立即回了信,信中写道:“白发老婆自当家,里勾外连一朵花,老母身得病,一对鹦哥死个净!”儿子接到信立即返回家乡,才得知真相。这些故事也说明从古到今一个家庭中婆媳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历来已久,矛盾重重,不好解决,相处困难。外爷是负责家中外部事务的,家里上上下下及村上的人都称外爷为大少爷,整天不在家,总是骑着高头大马,后边跟着身材魁梧的保镖周金光往返奔波,也不知道他干些什么事,尤其是女孩子,见到外爷严肃的面孔,连看也不敢看一眼就躲开了,更不敢问外爷去干什么?二外爷是掌管家中内部事务的,人们都称二外爷为二少爷,整天忙上忙下,从不闲着。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讲:二外爷初中毕业,在家中管理内部事务。平时给人看眼病,是个不挂牌、不营业的眼科医生,有一定水平。给人看眼病,从来都是不收费、不收礼,不论贫富、老少、男女,均有求必应。大舅现在还保留着二外爷亲手制作的两瓶“八宝珍珠散”。因当时买不到一种熊胆的药,所以一直封存未用。有一件事当时大舅记得很清楚:大舅表姐家的女孩子五岁左右,一只眼睛上有一个大白块,影响视力,二外爷给开了药方,还给了些点眼的药水,大约两三个月全治好了。说明当时二外爷治疗眼疾的水平很高呀!大舅亲自目睹了二外爷制作眼药的全过程。
妈妈讲:外婆和和二外婆是管理家中内部日常生活事务的,专门负责妈妈她们姐弟的吃穿以及管理磨面、洗衣等事务。院里有个石头台,晴天时早、晚她们都围坐在石台周围吃饭。吃饭时专门有人负责盛饭添饭。妈妈的记忆中:外婆和二外婆是不坐桌吃饭的的,等大家吃完才去吃。每逢下雨,妈妈姐弟们就坐在堂屋正门的大方桌上吃饭。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载:外婆王胡氏、二外婆王张氏人称外婆为大少奶,二外婆为二少奶,好似是这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一个不领工资的佣人差不多,两人白天在厨房和厨师一起准备饭食,夜晚全家入睡后,是她们为全家老小、做鞋子、做衣服的时间。大姨出嫁时,她们还作为绣娘为大姨做了一年多的嫁衣。这也说明了旧社会做媳妇的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有为家庭的付出。从妈妈记事起,妈妈家的管家一直是杨明昌,妈妈姐弟几人都叫他杨六伯。他瘦瘦的高个子,高高的鼻梁,说话慢慢的,头脑可清醒了。他经常住在妈妈家,不论春、夏、秋、冬,妈妈家总有他的身影。整天忙上忙下,出外办事,上街买菜、购物、卖粮食、夏种、秋收、晒麦、交粮等等••••••都是他参与做的。他家住杨庄,离王陶庄半里多地,印象中他家里还有杨六娘,她胖胖的,低低的,说话声音很响亮。他的儿子妈妈们都叫大哥、二哥••••••说不清他几个孩子,有时他全家也住在妈妈村里边,也说不清和他是什么关系,但关系很好。
妈妈家家规很严。规定有四不准:不准吸鸦片,不准嫖娼,不准娶姨太太,不准赌钱。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录:外爷平时常年在外,交往很多,什么场合都有,从来没有出现过花边新闻,也不吸烟、不赌博。可见她们父辈们自律性很强,精神高尚,给后辈们做出了榜样。祖先们的身体力行以及教给妈妈姐弟们的善良和付出也影响了妈妈这一代人 。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七

在妈妈的记忆中,家中还有专门种莲藕的、种西瓜的、做豆腐的、养鱼的,隔段时间就会有人专门给送到家里面吃,不过这些都在不在王陶庄村子里。妈妈记忆深刻的是村子东头还有一处宅子,人们称它为酒馆院,就是妈家做酒的地方。酒馆院是一进三的宅子,前边的大院子里住着两家佃户,也是个四合院。后边有一个四合院连一个大敞篷院子,这里是做蒸酒的大作坊。酒厂没有休息日,那里的工人整天彻夜忙碌着酿酒,每道工序都有一个车间,各车间是不许女的去的,连小孩也不可以进入,据说这里边很热,酿酒工人都是裸体,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根本不允许像妈妈这样的女孩子接近的。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过,她小时候特胆大,一次趁着工人们在工作休息时,悄悄溜进去,扭开酒龙头喝原汁的酒头,感觉特别香,结果给自己喝醉了。大舅的补充材料记载:酒厂在大舅记事前已经经营很久了。酒厂在村子东头,酒厂前半部分是两家佃户居住,后半部分为造酒车间,占地大约十五亩。酒厂酿造循环为七天,每天产酒约350至400斤,月产1万至1万两千斤。酒厂靠近一个优质的淡水井,水质很好,加之高粱、玉米、大麦等原材料都是自己家里土地生产,不足部分本村及附近大量生产(按现在的说法,都是有机的粮食:没有所谓的化肥、农药的污染),所以酿出的酒很受百姓欢迎。听祖辈们讲,酒厂开业之初,酒窖边发现一条红色小蛇,不知道什么缘故,也许是闻到了酒香味,久久不肯离去。祖先们就把这条红色小蛇放到了酒仙神像处,几天之后才离去。大家都说是酒仙降临,预示着好兆头。当时酒厂生产的酒分为头曲、二曲、三曲、回头、糟子等五种,前四种必须达到现在所讲的60度才能在当地出售给百姓饮用,达不到标准的送南阳城区酒精厂提炼酒精(原来南阳酒精厂也是这么古老,以前都不知道)。由于自然条件好,加之经营有方,酒厂一直红红火火。直到民国30年,即1941年的春夏开始,河南大旱,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昔日肥沃的土地已成干裂的龟快,田地颗粒未收。当时南阳日报报道,有小孩去舅家被舅妈杀死吃肉,可见当时惨状。当时,外爷、二外爷决定酒厂停产,把存酒换成粮食,把酒厂大麦、高粱、玉米等原材料全部用做赈灾粮食,分发给灾民百姓,凡是求助者都给一袋粮食,救助了很多灾民。因没了酿酒料,家中也没有资金购买原料,酒厂也因此停产。
我草草的查了一下,当时河南的惨状在大公报1942年的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猴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灾民一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草根也几乎被挖光,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水、旱、蝗、汤,河南四害”,水为国民党在黄河花园决口,灾民千万,流离失所,汤为国民党军队汤恩伯也。可见当时的惨状。动荡的社会带给民众无尽的痛苦和呻吟,即使妈妈家中有再多的酒厂和粮食也解决不了这一切的根本问题,唯有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救星。写到这里,我也稍稍理解了爸、妈为什么一直苦苦追求,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建飞手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八

家里祖辈们的善良和付出对妈妈姐弟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妈妈记忆较深刻的是她的舅舅胡香坡(胡献馥,字:香坡)。据记载胡香坡是当时(方城县志办公室《纪念坑战胜利四十周年资料汇编》及政协河南省方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方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政府官员的秘书。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载:妈妈的舅舅胡香坡,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毛笔字给大舅留下了至今不忘的记忆。过年的时候,妈妈的舅舅给妈妈家写春联,写全院子的春联。二外爷给全村的家家户户写春联,写的春联妈妈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诸如:满园春光、槽头兴旺......,胡香坡当时是政府的秘书,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了(南阳县志中有记载)。大舅十岁的时候就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受到了妈妈舅舅胡香坡的指点。胡香坡的后人在编篡胡氏宗亲家谱时查阅了方城县志办公室《纪念坑战胜利四十周年资料汇编》及政协河南省方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方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等资料,根据资料记录了胡香坡的英勇事迹(胡香坡的外孙 志新大哥所写),全文如下:“我的外公胡献馥,字香坡,方城博望前荒人。外爷死在日本兵的刺刀下时,这个世界还没有我。当时外爷是国民党南阳县政府秘书,是南阳县长赵芝庭极为器重的左膀右臂,也是侵华日军驻南阳联队长吉野眼中必欲置之死地几位头号敌人之一。
外爷实际上是个文化人。他饱读诗书,文学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字。前荒胡氏家谱就是外爷和族兄俊岑共同拟序,而由外爷亲笔书写的,这是外爷仅存于世的手迹。外爷又是个民族情感极重的知识分子。他给长女、我的母亲起名“如昭”,就是希望她像王昭君那样为民族大义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牺牲。
1945年3月,日军攻陷南阳。日本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南阳失守后,县长赵芝庭和我外爷分别带领部分部属,分散隐蔽到乡下。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伪暴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同时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对辖区内的抗日武装进行整合,使辖区武装人数由三百人扩充到近三千人。他们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击杀小股日军,惩办汉奸特务,破坏日军通讯线路,切割电话线1500公斤,袭击日军运输车辆,炸毁许南公路上两座大桥。1945年4月9日,抗日武装三百余人绕过博望向日本兵经常出没的新店一带挺进,恰遇十二个日本兵扛着小旗在该区巡逻。抗日武装立即开火,经两小时激战,围歼全部日军,并将十二名日兵头颅砍下,向上级汇报战绩。驻南阳日军联队长吉野得此消息暴跳如雷,向部下吼道:“南阳县长赵芝庭和秘书长胡香坡良心大大地坏,死啦死啦地有!”日军派出汉奸扮作商人下乡,四处打探抗日武装和赵、胡二人的下落。其中一个汉奸扮作卖盆人混进吴庄寨,探听到我外爷和县大队主力驻扎在吴庄寨。
1945年5月18日,日本谍报探知我外爷驻地后,当夜派日军步骑炮兵二百余人,在百多名伪军协助下包围了吴庄寨。其实县大队主力并不在吴庄寨,寨内仅有外爷的贴身卫士数名和博望区队夏小玉二十多人,加上寨内武装也不足一百支枪。这时,一介书生的外爷力主武装人员登上寨墙抵抗,外爷的卫士在南寨墙击毙日军两名,伪军五名。而守北寨墙的夏小玉不听指挥,带二十多人翻墙逃跑,至此,游击武装腹背受敌,抵抗失败。日军趁机大肆烧杀,又将未被打死的人统统赶到南寨门一井边空场处,用刺刀逐人威逼,要求供出胡香坡来。在场的群众有的不认识外爷,有的认识也不说,当日军翻译问到外爷“你是什么人?”外爷镇定地回答:“我是好人。”在一名汉奸的指点下,外爷终于被日本兵用刺刀戳死在水井旁边。这次日寇血洗吴庄寨,杀死我同胞六十三人,奸淫妇女三人,烧毁民房七百余间,对我中华民族又犯下一笔滔天罪行。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南阳县长赵芝庭在五百多名步骑卫兵的簇拥下来到博望,为我外爷等抗日牺牲人员公祭。由翠柏搭成的公祭台设在东阁外面,会场悬挂着一百多幅白绫挽幛,地方官员、博望乡绅、学校师生四千多人参加了公祭会。公祭这天,中共地下党员胡子和主持会场(我查了一下资料,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赵芝庭作长篇讲话。在谈及我外爷的事迹时,赵县长从“诸葛亮三顾茅庐”到“吾之得香坡胜过刘备得诸葛”,最后说外爷“年不惑,志未酬,身先死”等等。我母亲以胡香坡长女的身份致唁辞,其内容资料中无记载。
同国内的政治气候一样,外爷在我家似乎是个禁忌的话题,我母亲很少提及她的家庭,但她对外爷亲笔书写的胡氏家谱视若珍宝。我们兄妹对外爷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这次胡氏宗亲编篡家谱,我从县志少得可怜的资料中窥得了外爷在抗战最后几个月的不凡经历。我坚信:我有一个好外爷,他是一个好人!”
妈妈对日本侵略者的的痛恨也是由小时候经历的另一件惊心动魄事件而刻骨铭心。妈妈的回忆录中记载的一件事是跑“老日”事件。当时日本侵入中原,首先是用飞机轰炸,记得最清的是三月二十日桥头庙会,有戏,妈妈姐弟们和她奶奶一起坐搭席棚的牛车去桥头南头赶会,正唱的热闹突然炸会,看戏赶集的人群大乱,四处逃散,妈妈们开始仍坐牛车往家跑,走到中途飞机又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可以看到飞机下边挂的炸弹一摇一摆的,飞机顺着路上的人流绕着地面追,这时妈妈的奶奶让妈妈们下车跑,她一个人因脚小走不动,仍坐在车上。妈妈们不敢从路上走,就进入麦地爬行......飞机仍在低飞,许多人都在麦地磕头求神保佑,可别放炸弹!妈妈们也低声祈祷。从那时起局势越来越紧。为了安全外爷和外婆把妈妈的头发剃光,还特意为妈妈赶制了男孩子穿的粗布白色对襟短褂,装扮男孩子。一家人开始过着东奔西跑的逃荒生活。每当听到老日的马匹又来骚扰时,一家老少便趁天黑坐上牛车逃往离公路较远的亲戚家去住几天,老日过去就又拉车回来。去得多的地方还是妈妈的奶奶的娘家司庄。这里比较偏僻,一是离公路远,二是村子小,人少,是个安全的地方。妈妈们住在老外婆家也是受到热情款待的,虽过着逃难生活但却像客人一样。就这样跑来跑去,躲躲藏藏,每次都躲在空挡里,有惊无险。逃难生活不知持续了多久,记不清了,只记得直到日本人投降后,才安居在家里,又开始了上学生涯,恢复了学业(建飞手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九

妈妈虽然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小时候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记忆中的几件事让妈妈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妈妈听她上李表叔讲的,上李表叔是妈妈奶奶的外婆家的一个侄孙子,名叫张需合)。他讲:妈妈的爷爷是一个独生子,排行老四,字雅堂。在年幼时让土匪拉票子拉走了,当时妈妈的爷爷年纪小,一家人都非常着急,当土匪向妈妈家里提出要用钱赎回妈妈爷爷时,妈妈的老爷立刻就答应了土匪们的条件。双方事先就协商好,只要把人放回,索要的钱全部支付。当时交钱的时候,交的是元宝、现洋。交钱时不是用手来点数的,而是用盛草的大萝头和抬筐用称称的,数量是多少,妈妈的表叔也记不清了。在旧社会这样的大家庭,独子是家族传承的唯一希望,重要性毋容置疑。家里就是倾其所有也要换回这个独子。
第二件事是妈妈亲身经历的。大约是在1945年,妈妈的姐姐正在上高中,记不清是几年级了,可能正值日寇入侵中原之际,时间离放寒假不远。妈妈的姐姐要出嫁了,婆家在赊旗西北角岗里村,离妈妈村子近三十里路程,姓胡,姐夫叫胡学诗,全家连姐姐共八口人。姐姐的出嫁也是非常热闹的,她是用花轿抬走的,妈妈家为她准备得的很充分,只是嫁妆就很体面,结婚那天送嫁妆的人群排了几里长,队伍浩浩荡荡,五颜六色,十分风光。可妈妈的姐姐上轿时痛哭流涕,引得家里人都掉了泪。妈妈很莫名其妙,只是呆呆地望着她姐姐让娇给抬走了,心中也有些难过。在大舅的补充材料里有记录:妈妈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姨出嫁时是1945年冬,是两家老人商定的日子。结婚前外婆和二外婆,还请了一个绣娘,三个人忙了一年多,为大姨做嫁衣裳。所有的床上用品、衣裳都是绣了花的,配有花冠、金冠、金银首饰、多种珠宝玉器。据二外爷讲大姨结婚的费用相当于当时近200亩土地的价值,和妈妈的姑姑结婚时的花费相当,是家里当时近十年积储的财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刚过,大姨正准备回娘家,谁知正月初四晚上他家了发生惨无人道的枪杀案,在那个时代叫做“打业”,原因是为了争土地界限权,对方姓毛,因在衙门败诉,才下此毒手。结果当时有六口死亡,有用枪打死的;有用杀猪刀砍死的;有用手榴弹炸死的。好端端的一家人,第二天院内就放了六口棺材,死者最大的是姐夫80多岁的奶奶,最小的是他9岁的侄女。那种场面让围观群众个个掉泪,惨不忍睹。大姨和大姨夫受了重伤,失血很多,几乎丧命,幸亏妈妈家连夜得到消息,迅速赶到,医疗及时,才幸免活下来。他们俩个当时就被接到王陶庄安排在妈妈家中养治,他们家带来了两个男佣人(李保亭、尚纪奎)专一伺候姐夫,妈妈家中家安排了女佣人伺候大姨。伤好后就长期住在妈妈家,直到解放。据大舅补充材料里提到:大姨家被“打业”起因于100亩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早些年,大姨家经营不善,主要是没人能管理,除了老人、小孩,大姨夫年少,大姨夫的哥哥只会读书、画画,其他人么都不会做。所以就把100亩土地当给了一个毛姓的人家。按当时的说法是30年不赎以当做卖。可是大姨家1944年时要赎回,因为还不到30年。毛家不同意,对簿公堂,毛家败诉,气急败坏,才引起了一场血腥风雨。事发后,毛家全家人逃走不知去向。
第三件事妈妈在写回忆录时还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天傍晚时分,晚饭刚做好,守门的佣人传来消息,说寨门外有军队包围,提出外爷的名字,说是有事求见。得知消息后外爷和二外爷商量了片刻立即作出从后门出走的决定。一家人没来及带任何东西就一起出了后角门,外爷、二外爷带领大舅、大姨、大姨夫出北门而去,其余的人均留隔壁同族一个二外爷家。第二天一早家里人让妈妈拉着弟弟,出了北大门,跟着引路人向西走去,这时北门已有军队站上岗,看起来很怕人,幸好没有阻挡妈妈姐弟二人,妈妈虽然胆子大,但当时也是提心吊胆。顺利出北门后步行二里多路见一辆车在接应,坐车后妈妈们被拉到猪拱桥李庄穆大叔家,见到了外爷后一颗跳动的心才平静下来。到了下午妈妈的奶奶、母亲、婶、两个妹妹(静英、杰英)才坐车赶到。这样一家人又团聚了。这家人对妈妈们宾客相待,大约住了一星期才返回王陶庄。这次家里没什么损失,没动一草一木,锁住的门原封未动,事后没人再提及此事,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听说是一位叫杨学义的军队。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讲到:杨学义军队,是国民党一个特别组织,叫别动队,全名叫特别行动队。此事起因于一个叫张仙周的人,外号叫:“小四毛”,家住王陶庄东约两里路的张店。是大舅的妈妈娘家远方侄儿,也是当地一个恶霸。当时和外爷在生意上有竞争,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下风。不甘失败的张仙周就买通了国民党的别动队,想消灭外爷王乐之,以达到称霸一方的目的。杨学义军队包围了妈妈家的村子,因寨门很快关闭,杨学义军队不能进村,给了他们一家人逃出去的时间。外爷和二外爷判断很准确,认为杨学义军队找不到外爷、二外爷,不会对其他人下毒手。因此当晚外爷、二外爷就带着家中能带枪的人出逃,到南李庄穆大伯家暂避风险。大约过了两三天时间,由当地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出面作保,商谈如何解决此件事。作保的人名叫朱肇生。他是留学美国回来,学的是交流电机专业。曾经做过安徽省临泉县县长,退出政界后担任过焦作工学院院长、咸阳西北工学院教授,在南阳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外爷是好友。外爷曾跟随朱肇生做过县政府财政科科长,做过本区区长,与朱肇生交情不一般。在和张仙生谈判和解时,其实是设了一个鸿门宴,双方参加的人都很多,都身藏手枪、武器,一旦谈判不成,可能会血流成河,一片惨状。最后双方都进行了让步,表示以后和平相处。此后,其实双方都招兵买马,以防范对方。此人解放后被镇压。此事件后,妈妈家中倾尽全部财务,家中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枪支,从手枪、步枪,甚至购入捷克式轻机枪。还养了两匹快马,外爷后来出门都是快马、保镖陪同,还有专门的养马的、妈妈们叫方伯的老人。此事对家中的孩子影响很大,由于倾其所有购枪支,也对全家人以后的生活、家庭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和改变。这些枪支,在妈妈全家去往西安时,路过白河东边,交给了大舅和妈妈们都不认识的人。
从妈妈讲述的上面几件事情,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自始至终的混乱状态(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

在上一篇中曾提到妈妈全家去往西安一事。解放前夕,妈妈全家居家迁至西安。截至目前,我也不知道外爷为什么让全家人迁至西安?妈妈回忆录里没有写,大舅补充材料里也没有记载。按照现在的思路想想,外爷也许当时是了解了农村土改?毕竟拥有那么多土地、房屋、商业经营;亦或是怕被镇压?毕竟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做过本地的镇长,副镇长。或者是别的原因.....这成了我们的又一个永远的秘密。
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妈妈在考入南阳女中初中部毕业后,又顺利地考入高中部。正当上高二上学期快放寒假前,这时局势紧张,南阳即将要解放,学校宣布解散。妈妈和几个同学欣先、乃玉走到南阳东城门,见东门已经被沙袋堵住了寨门,不准通行,也不能走过。这时遇到焦国恩,他和妈家相距8里地,记得他在复兴中学上学,也准备回家,焦国恩就领妈妈们向北城门跑去。这时北寨门已堵一半多,和人家一番交涉后,妈妈她们从沙袋上爬过去,总算出了城门。当时天已快黑,冬季的下午显得时间更快,没过多久,天完全黑下来了,妈妈她们一起步行到焦国恩家(村名叫:大路陈)住一晚,第二天早饭后才回到家。
到家后才知道外爷、二外爷已作出决定带我们全家乘汽车去往西安(那个时候还有汽车坐是相当不错的)。到家的第二天妈妈便和全家人一起又返回南阳,这时南阳整个城戒备森严,不管什么人均不许进入市内。妈妈她们临离开南阳前是在东关黄家菜园门口坐上汽车,同行的还有妈妈的姑父、姑母、姐姐、姐夫。还有姓孙的一大家人一同往西安。到达西安后和她们一起同住在永安旅社,她们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孙凤远,一个叫孙惠远,常和妈妈们一起玩。但不久他们便返回南阳。妈妈她们离开南阳的第一天晚上住在商南。第二天翻越秦岭,绕过十八盘,山路十分险峻,加上冬季下了雪,路上结了厚厚的冰。汽车轮胎上缠上了铁链,后来到达山峰急转弯处路滑难走,能走动的人都下了车步行,只有妈妈的奶奶年老、脚又小不便行走,仍坐在车上,一路艰辛到达西安。到达西安后,举目无亲,当时住在永安旅社。这年冬季特别冷,又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雪,早上起来,大雪封锁了旅社的门窗,直到下午才可出门。妈妈们就这样吃住在旅社,在旅社过了春节。当学校开学时,妈妈姐弟几人先后都入了学,妈妈在西安市东南中学上高二下。这时家里租了民房,住在西安南门外西边的西火巷,离学校很近。妈妈的四妹和大弟在市内运城中学上初中,五妹在上小学。后来妈家又搬到永宁村租房住(大约在2014、2015年时,妈妈说很想去再看一下当年在西安住的地方和上学的地方。姐姐和我就带爸妈去了西安,但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永宁村了。又去找了妈妈上学的地方,学校的位置找到了,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学了,改成了函授学校,妈妈还在校门口找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大舅在补充材料里写道:大舅2020年也由女儿带着去过这个地方,住过的永宁村地方找不到了,只找到了永宁村1号动力牧场,现在一半成为街道和小寨饭店)。因离妈妈的学校稍远,妈妈又转入西安市文治中学上高三上(该校在南门外西边)离永宁村较近,但也须步行半个钟头才可到校。这时外婆和二外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就每天到军队的被服厂做工。有时给军衣定扣子;有时去纺纱车间倒线,妈妈们星期天或节假日也去工厂打工,属于临时性的。早上吃过早饭去,晚上回家。中午饭厂方管吃的,每月不发工资,只给白面,因为妈家干活人多,每次发给好几袋白面,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外爷和二外爷没干什么活,只在家帮奶奶做饭,出外拾柴,操持家务,生活很艰辛。不管生活怎么艰苦,外爷和二外爷总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妈妈姐弟们上学。直到妈妈长大后才体会到老人们的眼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让妈妈们读书识字,使妈妈们在新中国的今天有了工作的机会和能力。妈妈读完高三上学期后的那年夏天,西北大学招生,这时妈妈一心想试一试报考一下。当时外爷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已离开西安返回南阳。妈妈把个人的心愿告诉了二外爷,二外爷非常支持妈妈,立即给了两元现洋,让妈妈如愿以偿,报上了名,并参加了考试。因为上学转来转去的,又加上高三的课程未学完,结果没被录取,不过妈妈很高兴、很满意,觉得二外爷能满足妈妈的要求。妈妈那时的感觉是感激万分,直到现在妈妈想起来还感觉祖辈们眼光远大,因为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姊妹又多,生活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二外爷考虑的不是家庭困难而是妈妈的前途。虽然没考上西北大学,但妈妈的理想实现了,知足了。
妈妈曾经给我们讲过她印象深刻的解放军进入西安的部分情景,妈妈曾经爬上一个大围墙,看到在大院内围墙边一排排的解放军战士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也有的在逮跳蚤,但非常有秩序。现在想想,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大江南北,没有休息的地方,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洗澡地方,更方没有洗衣服的时间,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呀!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想想他们,比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富足的、智能化的、现代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有多么的幸福!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他们!
在西安文治中学上学期间还发生过一件难忘又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当时对妈妈刺激太大,给妈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牢记不忘。上学时,妈妈在两个星期内一连收到六封寄到文治中学的信,第一封不大经心,看了放在书包内,信的大致内容是:愿意供给妈妈上学的费用,并说妈妈的家境不好,困难大等等,最后的署名是李新民,并写了回信地址,现在已忘记什么街,门牌几号。接着又收到类似内容的信,还保证让妈妈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时妈妈开始考虑写信的是个什么人?怎么了解妈妈的家庭及个人情况呢?并且了解得非常详细,当时妈妈自己分析有可能是一个叫“沈明德”的40多岁的一个在某机关上班的干部写的。因为妈妈全家刚到西安,人地两生,举目无亲,当时有一位姓杨的,在公安部门工作,家中有妻子、儿女。父亲让她们姐弟管他叫“杨叔”,这家人常和妈妈家有来往,妈家有事时就请他帮忙;另一位就是姓沈的,独身一人在西安,此人也常和妈家来往,妈妈姐弟们都叫他“沈叔”,当时妈妈认为可能是他写的,因为除了这两人外,别无他人了解妈妈家情况,当时妈妈想不回信就行了,再写信也无用。想不到最后两封信用威胁的语气吓唬妈妈,这时妈妈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最后两封信的大概内容是:如果你再不回信的话,就要杀害我,并说趁早、晚上学、放学路上动手,让家中连尸体也见不到••••••,这时妈妈仍不敢告诉家人,又怕真的被害死,家里也不知道。这对一个高中学生来说压力有多么大是可想而知的。妈妈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思想压力很大,恰巧妈妈住家附近也有该校一个男同学,但不认识,也没说过话,不过上学,放学时间差不多,妈妈有时走在他前边,有时跟在他后边,会胆大一点,遇不上人时,一人跑快,千方百计躲过灾难。最后妈妈决定把这六封信全交给姐姐王玉英看,再让她推测写信者会是什么人。妈还告诉她姐姐(我的大姨):如果我真的被害了,这几封信就是证明,也好告诉家里人妈妈的去向。大姨看后说:六封信都是一个人写的,字迹也像那个沈明德的••••••。大姨嘱咐妈上学路上要特别小心,每次都要结伴走••••••。妈把信交给大姨后,心中稍微平静了些,但每天仍是提心吊胆的学习着,生活着,害怕有一天真的会遇害而死。异地他乡漂流在外的生活给妈妈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担忧,也严重损害着妈妈的身心健康(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一

妈妈一家人在西安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带的钱所剩无几。幸好西安解放了,叶落归根,必须回老家。这时外爷也从武汉乘飞机飞往西安与家人团聚(那个时候还有飞机坐,现在想想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直到与表弟景文联系上后,才知道外爷那次去西安与家人团聚也费了不少周折,找后门,充当飞机上的服务员,穿上工作服才登上飞机到达西安,与家人团聚的。回老家的决定对妈妈个人来说是得到解放,不再提心吊胆过生活了。这时正是暑假,记得是一九四九年的八月,妈妈家变卖了所有物品,乘坐火车返回南阳。当时妈妈的姑父、姑母仍留在西安,妈妈的姐姐和姐夫和妈妈全家一起返回南阳。火车到达郑州,转乘马车,这时外爷送妈妈们到郑州后又返回西安和姑父姑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后来的情况妈妈了解的不多,据说,他们开了个眼科医院卖药,维持三人的生活。妈妈们坐马车从郑州南门出城,记忆中当时郑州南大门很低,城内范围也不大,只记得坐马车经过新郑枣园,那时果实累累,妈妈姐弟们还欢天喜地的摘枣吃,也不曾考虑已经远离家乡一年多,这次归来怎么办?••••••好在老人们心中有数,早安排好了,让妈妈姐弟们继续上学。马车到达南阳后,第二天妈妈的祖母、叔父、婶和母亲一起回老家王陶庄,大姨和姨夫胡学诗也一同回岗里村老家,妈妈们姐弟5人留在南阳市,恰巧正逢各校开学日期,妈妈的两个妹妹进入南阳女中上学,妈的大弟张国(我的大舅)进入市一中上学,二弟(我的小舅)王廉刚好够入学年龄随妈的学校(就是前边讲到的妈妈1949年8月参加南阳师范班二次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入学的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入南阳市一小上一年级。大舅的补充材料里记录:2020年回到南阳老家,去看了和妈妈一起上学的南阳第一中学,学校现在还保留着六间教室和图书馆),当时住在妈妈的姨父家由姨妈照管吃住。
妈妈的妈奶有一个女儿叫王淑云(妈妈的姑姑),从妈妈记事起,她的姑姑就出嫁了,姑父叫刘渡普,家在王陶庄南边大约三十里外的刘高庄村,记忆中大门前有一棵大柿子树,枝叶繁茂。妈妈的姑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景文,又名刘靖南;二儿子刘景明,又名刘靖环。解放前夕二人都在开封读书。年幼时,妈妈的姑姑每次回娘家总要带着他们一起去王陶庄住上几天,和妈妈们一起玩耍,后来可能开始上学后不常去王陶庄,她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1946年冬南阳解放前夕妈妈全家去了陕西省西安市,那时妈妈的姑父和姑姑也和妈妈家全家一起去了西安。因为妈妈的两个表弟都在开封上学,所以没有一同起去西安。从那时起妈妈的姑父、姑母就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了,妈妈们也是从那时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失去了联系。1947年初曾听说他们的消息,一说是二位表弟1946年从开封转辗回到家乡,这时他们的父母(妈妈的姑父、姑母)都已去了到西安。他们弟兄二人在南阳遇见妈妈的父亲,和妈妈的父亲一起费了很多周折,路上困难重重,去到武汉。后面的事情妈妈也说不清楚,只听说弟兄二人曾失散了,分别去了台湾,也不在一起。另一个消息是妈妈的姑父在西安讲给妈妈们听的:他的两个儿子在往南方跑时,在国民党和解放军的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但说时他并不伤心,也不悲痛,只是淡淡地说一下他们的下落。记得还是在西安妈妈的姑父还收到过大表弟的信和照片,照片是半身的。再后来就再也没听到有关他们弟兄俩的任何信息。在西安时妈妈的姑父、姑母总和妈妈家住在一个院内,从永安旅社搬到西火巷,最后搬到永宁村,每次搬家,总是住在一个院内,从不分开。可见一家人的感情有多么的深厚。直到1948年8月份妈妈全家和大姨家从西安返回河南老家,妈妈的姑父、姑母却仍留在西安没回南阳,妈妈那时也没弄明白是什么原因。从那时起回南阳后,一直再没见到她们。当初去西安时只知道妈妈的姑父患病,一路上妈妈的姑姑总是手提水瓶和吃的食品,以免姑父受饥饿之苦。到了西安姑父总在两餐之间加餐,常有饥饿感。妈妈的姑父那时大约40多岁吧,可身体虚胖,从外表看起来身体不太健康(现在想想,根据当时的症状表现,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妈妈的姑父平时也算乐观,常谈笑风生,每天晚上总要给妈妈们讲故事,说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妈妈们喜欢围在他的旁边不愿离去。直到写回忆录时妈妈的姑父的音容笑貌还长留脑海中,十分深刻。后来妈妈见到外爷后后,才知道她们都在西安过世了,离开西安竟成了永别。
一直到1986年才收到景文表弟从台湾捎来(或寄来)的寻找妈妈姐弟6人的信,这封信不知辗转了多久才到妈妈的手中。刚收着信时妈妈还有些疑惑,是不是她大表弟的信?姑父曾说过的话又在妈妈脑海里浮起。但半信半疑中妈妈还是回了封信,简单说明了现在情况及详细地址,竟然真的联系上了。由于妈妈的表弟是国民党军官,在1986年以前是没办法和大陆联系的。由于国民党的宣传,妈妈的表弟觉得在大陆像妈妈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应该已经早就不存在了,感觉在大陆已经没有了亲人,但是还是让别人捎来了寄托他们唯一希望的信件,结果还真的找到了。1987年妈妈的表弟刘景文和爱人月宝曾一同回大陆探亲,在爸妈工作的县一中住了几天。1989年又回大陆一趟,又住了几天。一家人在台湾生活的很好:妈妈的表弟景文已退休,弟媳在一个饭店工作。景文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结婚,一家人生活幸福,常和妈妈们电话联系;二表弟在美国工作,1991年曾回大陆见过一面,第二天便走了,再没联系,详细情况不太清楚。妈妈姑姑家的表弟也实现了他们的唯一的愿望:与大陆亲人联系上了,再也不用隔海相望了(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二

妈妈从西安回到南阳后听从她姨妈的建议,与一九四八年八月回到南阳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南阳行署教育局举办的短期师资培训班,考上了专们培训教师的培训班(短训班因无房,暂时附设在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有了生活的基础。每月国家给60斤小麦,还发有6元菜金,可以维持生活,不需要家里供给了,另外经过半年培训,就可以工作了。那时家里已无经济来源,供给五个学生是有困难的,况且妈妈的父亲又不在家,只依靠叔父抚养,别无依靠。因此妈妈考上师范班后,不但自己给全家减轻了生活压力,年纪轻轻的妈妈也一边学习,一边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和磨难,妈妈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我们姐弟们眼中,妈妈是一位坚强、勇敢、胆大心细、有智慧、有能力、永不言败的优秀人物;还是一位善解人意、赡养父母的孝子孝女;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在我们心中,妈妈就是上帝,她无所不能,给与我们无私的爱和奉献!
在南阳短师班学习阶段,妈妈的伙食问题解决了,但两个妹妹(静英、杰英)、两个弟弟(张国、刘国)仍需要家里供给,由于经济困难,无条件吃大伙饭,所以每周或两周必需回家拿粮、油、馍、面等食物,有时家里派人往学校送米、面、油,自己租房做饭吃,外婆和二外婆在家把馍蒸好,或摊好煎饼送往南阳。就这样妈妈姐弟五人艰难地学习着、生活着。有时妈妈姐弟几人自己背,挑着米面长途跋涉从六十里之外的王陶庄步行到南阳,单人行六十里就够累了,何况背上背着10几斤重的米面行走,劳累疲惫程度更不用说了。那时道路没修,公共汽车不通,晴天还好,出点力流点汗,算不了什么,但一遇上天阴下雨或雪,更是困难重重,但为了求学,求生存,为了将来这些都挺着了。妈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大约是50年冬季下着大雪,趁星期天妈妈姐弟几人又回家拿吃的。出了南阳后,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沟满河平,分不出哪是路,哪是沟,迷了途,这时妈妈领着领着他们姐弟四人从雪沟里爬出来,滚着走出险区,这时呼喊无用,哭救无用,就这样边走边滚,坚持着、挣扎着,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行着,直到天色很晚才摸回家,见到大人才痛哭一场。这段时间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还有一次妈妈们又是逢星期六回家,星期日还要赶回学校照常上课。谁知回到家中母外婆和二外婆不在王陶庄住,她俩去了调庄、孙章寨,只有妈妈的奶奶一人在家,家里也没有没粮、面可拿。没办法,吃过午饭妈妈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只好一起赶往孙章找她们。孙章离王陶庄20多里路,妈妈们从未去过这里,只知道在王陶庄的北边,弟弟很小,走不动,妈妈和妹妹俩人只好让弟弟走一段路,背着弟弟再走一段路,俩人轮流背着他。走累了,妈妈三人就趟在沟沿的地上躺一会儿、休息一下再走,天黑下来了,连问路的人也找不到,走着哭着,摸到深夜二更天才到达孙章寨问到外婆和二外婆的住址。幸好这天晚上孙章寨召开群众大会,会场上灯光一片,大地通亮,我们有幸找着了外婆和二外婆,这时另一个妹妹也在这里住。妈妈的大弟张国这时以为家中经济无援,上学无助而参军了。这又是一个星期六下午该回家拿吃的了,大舅张国让妈妈四人一起回家,说他不想回王陶庄。妈妈姐弟四人可听他的话,一起回家,星期日又一同返回学校。到校后班里同学就告诉妈妈:你弟弟昨天参军了!妈妈听了以后非常不相信,一是他不够参军年龄;二是他真的参军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一声;三是也不告诉一声生他养他的父母,就竟然不辞而别;四是二外婆、二外爷就这么一个儿子,怎忍心让他走呢••••••!同学们说:真的是他,我们都认识他,所有参军人中他年龄最小,身材最低,瘦小瘦小的站在一边••••••”这时妈妈才有点相信,因为说得逼真,已成事实,妈妈仍不放心,又跑到学校问后才相信了。当时认为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迫使他离家出走,和亲人不辞而别。这事二外婆和二外爷知道后,十分痛苦,二外婆为此事整天哭啼,结果哭瞎了双眼,虽然经过治疗,但仍是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二外爷的照料,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外爷和二外婆最后的生活情况妈妈也不知道、不清楚了(大舅补充材料里讲到: )。
就是这次回家拿吃的,妈妈们从孙章赶往南阳,已是下午时分,外婆和二外婆给妈妈姐弟四人找了一辆顺路去南阳办事的牛车,将米面放在车上,人也坐上,牛走得很慢,妈妈心中着急,害怕摸黑,加上冬季天短,还没过白河,太阳已偏西,快落山了,妈妈看看再等牛车过河,时间就更晚了,因为过河后还有十五里路程,这个渡口没有桥,渡口在独山东边。这时妈妈决定下牛车,背上米、面、馍之类的食品,蹚水过白河,这时天渐渐黑下来了,身上上背着沉重的东西,晚上又没吃饭,肚子又饿,天也黑了,还有十多里路程得走,妈妈当然是背得最多的,因为弟弟、妹妹还小,小弟王廉空手走也有困难。正在没办法时后面过来一个手拉小毛驴的人,妈妈给人家说明几个人行走困难的情况后,这人欣然同意,把背的重袋子放在他的驴背上,妈妈跟在后边走,走了一会儿,这人和驴子都加快了步伐,弟弟、妹妹走不快,我只好一人小跑跟在那人和驴子后面追,边追驴子,边回头高喊弟弟、妹妹快走,刚开始还能听到回声,后来越喊声音越远,最后几乎听不到回声了,这时妈妈看那人用鞭子抽打驴子,人和驴跑得更快了,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这人用心不良,想载走妈妈的粮饭。所以妈妈趁他不防备,猛跑几步追上驴子,拽下驴背上的东西,这时那人说:咋?咋?妈妈说:得等弟弟妹妹!这时那人赶上驴子继续走路,妈妈蹲在路旁一直等到弟弟、妹妹三个人走过来,才背上东西继续走。这时妈妈们已累得狼狈不堪,到达住的地方也不知道是晚上几点钟了,连饭也没吃,就睡觉了!想想那时每天放学还得自己做饭,学习生活总是紧张得很,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日子过得太苦、太难了!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他们能都坚持读书上学,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想想现在的读书条件,比比那时的读书条件,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不学习呢?
后来因为妈妈参加了鲁迅艺术剧团,演出节目,搞宣传,每天晚上还要到市内各剧院演出、卖票,得准时参加,不能和弟弟妹妹一起吃住,就回到学校吃住,弟弟送到妈妈的姨家吃住,两个妹妹都上了大伙吃饭(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三

妈妈毕业后被分配在赊旗工作,工作中也听从组织安排不断的调动。开始时妈妈的两个妹妹转入赊镇三中初中学习,妈妈的小弟随妈妈在赊镇完小学习。因赊镇离家近点,只相隔三十里。妈妈姐弟四人在街上租房自己做饭。当时家里经济紧张,生活困难,妈妈姐弟四人每周回家带粮食到学校,两个妹妹晚上住学校,妈妈和她小弟住在宿舍。每天饭后她(他)们分别去学校学习或工作。这段时间妈妈虽然工作,但每月只有204斤小麦,仍不能完全供给他们姐弟三人上学,还得买油、盐、烧柴、学习用品。记得有一年春节(大约是51年春节)家中连过年的白面都没有,妈妈让工作单位的总务张芳远去王陶庄仓库领小麦时,给姥姥家里留下150斤小麦,让妈妈的奶奶、妈、叔、婶过了春节。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时回想起来心中还十分愧疚:几位老人为供妈妈姐弟几人上学费尽了心,竭尽了力,但妈妈想对老人们的回报太少太少,没能让几位老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永远离开了,这也成了妈妈永远的遗憾。回忆起1957年秋妈妈随爸爸调往潦河的那一天,爸妈带着姐姐、哥哥(那时还没有我)和奶奶一起乘人拉车去潦河的情景。那天途径桥头,离家三里地,这时妈妈想,调往潦河乡后,离家很远,回一趟家不容易,就让车停在村北公路上,妈妈一人步行到家里向几位老人告别,让他们知道妈妈调往潦河乡潦河小学上班。家里老人正在吃中午饭,是蒸红薯,妈妈吃了饭后又给孩子们拿了几个红薯急匆匆的离开了家。临走时妈妈的奶奶送妈妈到门口的路旁,泪眼花花地拉着妈妈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二妮,你去那么远,我恐怕以后也见不到你了……。”妈妈忙劝说:“奶,不远只有百十里,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就这样几句话说完马上离家奔往村北公路,随车而去。真没想到1958年秋妈妈的奶奶真的没见到妈妈就和妈妈们永别了!当时家里也没和妈妈说奶就永远走了。每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十分难过。因为妈妈小时就住在她奶的房间里,生活在一起,受到她奶奶的教育,影响很大。从她奶奶那里学到不少生活知识,懂得一些道理,和她奶奶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她奶奶临别时含泪的话语,又是那样的亲切,恋恋不舍,至今不能忘掉!更不能使忘掉的是,1959年妈妈的父亲(我姥爷)有病和姥姥住在南阳市看病时,于5月19日去世(妈妈后来对我们讲了很多遍,我每次听的时候就像亲临其境,至今我也难以忘怀)。当时姥姥给妈妈打电报让让妈妈速去南阳市。电报内容是:“你父亲病危,速来宛”。妈妈立即请假去南阳。可是,到南阳市时,妈妈的父亲没和妈妈说一句话,便和妈妈永别了。当时妈妈的四妹在临汝上班,廉弟在青海盆地上班,妈妈叔叔家的孩子也在很遥远外地上班,别无他人相助。只有妈妈的妹夫在南阳市。同妈妈一起一起找到卖棺材的地方,买了棺材雇人拉到住的地方后就忙工作了。只有母亲和妈妈历经艰难,雇人拉到西关黄冈义地埋葬了姥爷,那年姥爷也只有66岁。直到现在妈妈埋葬姥爷的情景就像发生眼前(我曾经看到妈妈写过这一段,但是现在暂时找不到,我就凭小时候的记忆来叙述吧):当是是一个将近晚上的时间,妈妈第二天还要赶回去上班,外婆和妈妈商量如何埋葬姥爷,因为回到王陶庄路途太远,不现实,而且还耽误妈妈上班。后来就决定葬在西关黄冈义地。决定后,妈妈就出去找人帮忙,妈妈看到路边打牌的人就上前去求助,好说歹说,人家同意帮忙。妈妈又去给姥爷买了寿衣,代替舅舅套穿上了寿衣(好像按规矩应该是儿子来套穿),也是好说歹说在别人的帮助下(好像也是得自己家里人给穿上的),给外爷穿上了寿衣,放入了棺材。放在人力车上拉往西关黄冈义地,妈妈回忆黄冈义地就在百里奚路上向西不知道多远的地方(在妈妈85岁左右时,妈妈说想去看看外爷就开车带着爸爸妈妈去找了,当是那里已经盖了许多房子,我们来来回回找了多次,均未找到)。现在看来从姥爷住的地方到黄冈义地,开车就需要几十分钟,当时人力车的速度得几个小时。在路上,别人告诉妈妈,埋人需要剎麦绳(就是用麻来做成的粗绳子,)套着棺材才能进入墓坑。妈妈又到处找剎麦绳,还是有好心人告诉了妈妈,可以去借一盘,用完再归还,妈妈又去借了剎麦绳,背着重重的剎麦绳回来。动身到黄冈义地走时天色已经渐晚,因为妈妈给外婆租了一辆人力车,让外婆坐上,另一辆车拉着外爷的棺材,妈妈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也舍不得再租一辆人力车,只好跟着人力车在后面紧追着跑,因为路途较远,又忙了一下午,妈妈渐渐体力不支,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后来拉人力车的师傅,看妈妈实在跑不动了,也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就同意妈妈也坐上人力车,而且还不要钱,妈妈心里想,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呀!快到到达黄冈义地已经很晚了,妈妈还要赶回潦河,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外婆实在不忍心就和妈妈商量,就地埋了吧,但是妈妈坚持要到黄冈义地,不然到以后也会找不到墓地的,就坚持到达黄冈义地。妈妈又代替舅舅给外爷挖了第一铲土(好像按农村的风俗习惯必须是儿子挖第一铲土)。挖着挖着,还没挖到深处,就挖到了料礓层,挖不动了,外婆说就这样吧,能把棺材放进去就行了,就这样匆匆把外爷给葬了。下葬后还没填土的时候,妈妈当时看着天色已晚,大约已经后半夜了,当时妈妈走的时候,爸爸忙,也没见到爸爸,只给奶奶说让爸爸到南阳市接妈妈,也没说在哪里接?什么是间接?妈妈怕耽误第二天的课,因此妈妈给外婆说要提前离开,并且又给了人力车回去的路费,让把外婆送回南阳市,妈妈就步行离开了黄冈义地。当是妈妈也不知道爸爸是否来接,在哪里接?也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能随时联系,当是手表也没有,只能观夜色看时间。当时妈妈走到现在的车站路和卧龙路交叉口时(当时是一个丁字路口 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xxx工厂在这里,我也记不清名字了),正在想这么远的路怎么回去,正在发愁时,突然看到一个人汽车自行车过来,走到丁字路口也不知道往哪里走,正在东张西望,越来越近的身影妈妈看到了:是爸爸!是爸爸来接妈妈了!这么巧!就是这么巧!!回到潦河天色已经渐渐发白,妈妈没让学生失望,没耽误上课。类似这种情况,妈妈经历过无数次,为了不耽误上课,每次都在夜行路,茫茫黑夜,妈妈不知摸过多少、多少夜路,受到过多少次、多少次惊吓,无数次伤害过自己的身体,以至于积劳成疾,为了我们、为了学生!伟大的母亲,亲爱的妈妈!她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四

在这个时期,爸爸工作忙,在学校几乎不回家。妈妈不但工作做得好,还额外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大事小事都是由妈妈操劳的。姥爷去世后,南阳只留下姥姥一人,太孤单了。因为姐姐还未上小学,妈妈就让让姐姐去陪伴姥姥,住在姥姥的妹妹家。当时正值国家生活物资紧张,生活困难时期。这期间她们遇上了骗子,那人是有名的小偷,是姥姥娘家胡家荒人,也姓胡。是妈的一个远门侄子,专门骗取熟悉的人为生,他以帮助妇女及行走不便的老人买粮之机,骗走了院内几户人的粮票、钱等物。这几家逼姥姥赔偿粮钱,姥姥没办法,就把姐姐托付别人看管,只身一人去到50多里外的胡家荒寻找此人。谁知这人早已成惯偷,不知去向。就在这时骗子又去潦河小学准备骗妈妈。见到妈妈说:姥姥病了,需要钱治病,让他来拿150元回去……这时天已黑,妈留他住下,又吃过晚饭,他又说明天少拿点也行,几十元也中,妈妈特别机智聪明,思维敏捷,觉得此事不对劲,就对此事产生了疑虑,觉得像搞价钱似的。因此妈妈说现在没钱,明天借钱寄去。谁知道第二天他害怕了,不辞而别,跑的无影无踪。妈妈第二天便去了南阳才弄清骗钱的详细过程。当时一位受骗者杨秀华一见到妈妈便坐在地下双手拍腿大哭说:“云英啊!这人命关天,吃饭重要,要饿死我们呀!……”妈妈立即回答她:“半月至20天后我会把粮钱如数归还你们,宁愿我自己不吃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妈妈说罢便带着姐姐回潦河小学,想尽一切办法筹粮钱,还写信向南宁妈妈的姨家及妈妈的妹妹求援,筹集粮票,按时还清了粮钱。妈妈非常守信,说过的话自己必须做到。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姐弟四人更是继承了爸爸妈妈这种守信的品德,对待他人,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没过几天时间,姥姥在南阳市五道庙路口看到这个骗子。姥姥也机智勇敢,上去一把抓住骗子的胳膊高呼值班民警:“快抓骗子!快抓坏人!……”这时民警扑上去抓获了他,扣押起来,据说此人屡教不改,对人民危害极大,民愤也大,最后死在监狱里。
粮钱还完后,妈妈看姥姥一个人住南阳不行,姐姐也应该上小学了,就和爸爸商量把妈接到潦河和我们一起生活,从1960年夏天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66年开始,姥姥材不得已独自一人回到王陶庄。
记得是1958年夏季麦子快成熟时妈旧病复发,二外爷托人捎信给妈妈,让妈妈回去探望,妈妈下午接到来信,立即动身步行到南阳市,天已完全黑下来了。离社旗王陶庄还有60多里地的距离,妈妈在南阳市南关饭铺里吃过晚饭,边吃边想办法如何到王陶庄。这时看见一位和别人闲聊的男的,推着一辆自行车,就和他商量,问他能不能骑车送妈妈一程?此人身强力壮,更重要的是他也没别的事,就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妈妈问他送到红泥湾(离南阳20多里路程)?他答应送妈妈,并说了价钱送去给三元钱,当时南阳至桥头王陶庄还不通公共汽车,当时的三元钱可不像现在的三元钱这么不值钱。妈妈只好答应。那人送妈妈到红泥湾就返回了。红泥湾离妈妈家还有15公里小路,理应让那人送到家里,但当时没有钱,所以妈妈一人又步行走往家里走去。路过一个河滩时,河水哗哗的流着,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流水声和麦秆的沙沙声,这里没有人烟,这村离那村五、六里远,妈妈也很紧张,毕竟那时妈妈还不到30岁,心中忐忑不安,妈妈心想:带着儿子,也会给妈妈说说话,减少一些恐惧感,就边想边连跑带走,离村庄近点时才放慢脚步,到家时估计已是零点时分。到家后看到婶一人在陪伴着妈,地上铺了地铺,婶还未睡着,妈还在病床上连声呻吟着,妈妈因工作太忙,在家只住了一天,给姥姥看了病,留下点钱便又匆匆赶回学校教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姥姥一个人又回到王陶庄独立生活。妈妈有时星期天回家看她一次,当天就返回学校,不能久停。有时放假让大女儿或大儿子去王陶庄伴姥姥生活些天,帮她干点活。1971年姥姥心脏病复发,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自在家,妈妈和姨(舅舅不在家)商量需接姥姥出来住。这一年的10月1日的假期妈妈和姨、姐姐去王陶庄把姥姥接到南阳市。在姨家那里住了几十天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妈妈和哥哥一起用架子车把姥姥接到刘寨村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深明大义,同意让姥姥来到我们老家,和奶奶同住,爸爸也孝顺,不曾提出还有高堂老母健在,支持让来长住。妈妈当时很受感动!两年后的1973年春节刚过,姥姥病重了,曾对妈妈说过:“我舍不得这个地方……!”还嘱咐妈妈:“娃!我活着当客,死了可不再当客……!”妈妈理解姥姥的意思,立即答道:“你放心,妈!我会送你回老家住的……。” 就这样临去世前一天妈一直呼喊着:“妈妮啊!妈娃呀!……”就在这样一声声的呼叫中于正月初九日下午,永远离开了我们。正月十二日这天爸爸妈妈、姨、和哥哥用生产队两辆牛车把姥姥送回王陶庄家老坟埋葬了。那年姥姥66岁。
在妈妈没调往潦河之前的1953年,静英妹已初中毕业,考入南阳师专上学(现在南阳市二高的校址);杰英妹也已初中毕业,考入北京石油学校上学(校址北京市);弟弟王廉赊镇完小毕业,考入赊镇三中上学。住在学校,在我们家吃饭。
从1952年起,妈妈姐弟四人在赊镇一起生活的艰苦岁月结束了,她们分别在各人的工作、学习岗位上。1956 年杰英从石油学校毕业分配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1958年11月17日二弟王廉经他杰英五姐帮忙,拿着入盆地证明毅然决然地去到遥远的青海盆地。1955年静英也从郑州幼师毕业。从这时起,妈妈姐弟五人各奔前程,离开王陶庄的五位老人(妈妈的奶、伯、妈、叔、婶)留在家里过着寂寞的孤独生活。不过辛勤的老人心情是愉快的,他们眼看他们的子孙们一个个走出了王陶庄,有了自己的工作,虽说没人留在他们身边,他们的心情也是舒畅的,满意的,高兴的。妈妈的奶奶年岁已高,于1958年无疾而终。
妈妈家里只留下四位老人。那时因姥爷有病,姥姥有病去南阳市治病,家中只剩下妈妈的叔、婶二位老人,可想而知,儿女们都在远方,不能及时回家看望,他们耐不着寂寞就想到去找妈妈的大弟张国。1958年夏天的一天,叔和徐三哥一起突然去到潦河小学,他们是步行从王陶庄到南阳见见姥姥、姥爷,见了面,说了情况又到潦河小学,来往三百多里路程,那时交通不便,没公交车,只好一步一步走到潦河看望妈妈,对妈妈说了他们俩在王陶庄太孤单,太寂寞,身体又不好,要去黑龙江找妈妈的大弟张国一起生活。当时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妈妈的叔婶不得不选择他们想走的这条路。远走他乡投奔亲人!妈妈十分理解叔、婶的处境和心情,妈妈的叔叔只在我们家住了一夜,当时我们住在潦河小学西门外,我还没有出生,我家是租的房子在寨河边西岸,只有一间住房,幸亏那是夏天,妈妈的叔叔和徐三哥就在外面铺上稿荐睡了一夜,吃了两顿饭,没有多停便回王陶庄准备启程,去黑龙江了。妈妈的叔叔还告诉妈妈:“他和婶要趁晚上离开王陶庄,走时让徐三哥送他们到刘寺乘坐去郑州的汽车。”试想当时二外婆双目失明,从王陶庄到刘寺得走20多里才有汽车,多么辛苦!多么困难啊!他们只带了一个包袱,几件衣服,家里的一切东西全部抛弃了!唉!没想料,这一别竟是永别了!妈妈就再也没见到二姥姥和二姥爷,更没想到过了15年后的1973年,二姥爷、二姥姥和姥姥竟然在一年内一起走了,妈妈再也见不到他们了!1973年竟使妈妈失去三位亲人,他们相继在这一年去世了,他们都只有66岁。妈妈想想他们若在天有灵,在九泉下看到妈妈姐弟6人今天的生活情况,他们会很高兴的,看到妈妈们今天都是儿孙满堂会更得到安慰,会更放心地长眠地下的!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五

回忆过去,爸爸妈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培养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一生鞠躬尽瘁!为我们两个大家族、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了我们姐弟四人,省吃俭用,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经历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历次运动,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经历无数个艰难险阻,历尽艰辛,他们一生无怨无悔!
爸妈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供我们姐弟四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上大学,哥哥和弟弟更是研究生毕业。而且培养了孙子辈们都上了大学,六个孙辈们中间有三个研究生,三个大学生,还有世界一流的常青藤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爸妈常常自豪的说:我们一生没有积攒下金钱、财富,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学生们和孩子们,爸爸妈妈培养了无数个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又读了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还有博士后导师,在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为社会和全人类做着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经常回来看望爸妈的,也有打电话问候的。这就是爸妈的骄傲!也是他们最富有的财富!!更是他们一生的成就!!!
回忆我们的成长过程,有欢乐、有幸福、有成就,也有痛苦、有艰辛,更有遗憾。特别是我们老大---我的姐姐,比我们姐弟三人经历的更多,吃的苦也最多,受的累也更多,为家里所做的贡献也最大!
我们姐弟四人出生在一个幸福而又和谐的大家庭里,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充满了欢乐!因此,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多么不易,都在这一笑之间化为乌有!特别是姐姐出生后就生活在蜜罐里,除了有爸爸妈妈的宠爱,有奶奶、外婆的照看外,还有姑姑、舅舅的陪伴。小时候,爸爸特别喜爱姐姐,连路边的卖烟酒的小老板都给我妈说:你女儿的爸爸真喜爱女儿呀,抱着出校门,一步一亲......。看姐姐小时候的照片,姐姐长的聪明伶俐、漂亮可爱,真是人见人爱:双眼皮、大眼睛、白脸蛋、尖鼻梁,外加一副樱桃小嘴,透着机敏和灵气。据妈妈讲,你看到的照片还是你姐姐生气时的照片。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明为什么姐姐生气。当时妈妈教的毕业班,班级毕业时都要照相,每次照相时,妈妈总是要给我们照一张,不管照相有多么贵,妈妈都舍得花这个钱。有一次照相时,我还小,我把星星手指放在嘴里,妈妈嫌不好看,就让姐姐把我手指从嘴里拿出来,我小时候特固执,姐姐拿出来,我又放进去,姐姐又拿出来我又放进嘴里,拿了好几次,刚拿完我又放嘴里,姐姐就不高兴了,据说还被我给气哭了,所以留下的照片还生着气,照片上的我星星手指还嘴里含着,好一副固执己见的模样。我说,姐姐生气的样子很好看,那不生气的样子就更好看了。听妈妈讲哥哥出生后,姐姐就去上了幼儿园。在幼儿园理显露出表演的天才。在表演的节目:冲旱船中,扮演船老把(就是拿着篙开船的人),有多个人在这个节目中演出,有驾旱船的旱船女、有跟随在旱船尾巴后的、手拿着蒲扇一摇一摆来回晃动的老妖婆,四边还有扶旱船的旱船女儿。姐姐演出的衣服是爸妈出钱特制的、特合体的船老把的衣服。这个节目都是由三到四岁的孩子演的,演出效果特别好。因此,这个节目时常演出,每到一处观众都是欢声雀跃。有一次,姐姐发高烧,正逢公社领导欢送新兵入伍,指定冲旱船是必演节目。大家都担心,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发着高烧能演好吗?况且又是晚上演出。但爸妈相信姐姐一定会演好。那天,奶奶怀抱着姐姐,妈妈跟在旁边,轮到姐姐出场前,幼儿园园长凑在姐姐耳边鼓励她:勇敢、要坚持住、演好......果然,姐姐不负众望,一上场就变了个人似的,精神焕发,演出特别到位、特别成功,不仅自己演的好,姐姐还不断小声纠正别的小演员的姿势。赢得新兵和群众的阵阵掌声。出场时,园长亲自扶姐姐进场,夸赞她演的好,带病坚持演出,给园里小朋友树立了榜样(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六

姐姐在周围人们的赞扬声中慢慢长大,特别是父母的赏识。借用目前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赏识教育,可以说,父母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就是赏识我们。虽不长跟随爸妈,也没有在学习上经常辅导我们,而是当我们做好事时鼓励我们,做完赞扬我们,做错了耐心批评指导我们。姐姐上完幼儿园,又进入小学学习。姐姐不但长得聪明伶俐,学习也非常好,还有工作能力,期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四年级时就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此时的姐姐也才刚刚9岁,无论是大队活动,还是举办文艺演出,都是姐姐主持。姐姐普通话讲的特别好,全公社在学校举办的廖、丰、黄展览馆,姐姐被分配在第一展室,是排在第一位的讲解员。姐姐把讲解词背的滚瓜烂熟,用标准的普通话,面带丰富的表情,一字一句讲的有声有色,受到参观者的好评!姐姐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据妈妈讲,姐姐脑子灵活,理解力非常强。五年级时妈妈正好教她语文、数学,从小就显露出在数学方面的天分,在做四则混合应用题时,不管多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文字题,姐姐总是边思考边列综合算式,从不写小标题,一般正确迅速。不但学习好,业余时间还参加各种文艺汇演,除扮演过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保,唱过京剧片段,清唱歌曲外,还跳过各种各样的舞蹈,每次演出还担任报幕员。有一次演出中,由于刚刚跳完舞,接下来还有舞蹈要跳,从一边下来要很快跑到到幕后的另一边再出场报幕,由于速度快,加之有人把凳子弄翻了,四条腿斜着朝上,姐姐碰着另外一条凳子,猛地摔在了斜朝着向上的凳子腿,当场摔的不省人事,昏了过去,非常严重,老师们非常着急,一个老师飞快的抱起姐姐,开门欲向医院跑去,正值下着雪,姐姐跳舞又穿的衣服单薄,雪花飘到了脸上,让冷风一吹,姐姐突然就醒过来了!醒来后心口疼痛,顾不上痛又开始了下一场舞蹈,跳舞蹈时姐姐的心口还一阵阵剧痛,但还是一直坚持下来,将舞蹈跳完,将节目报完。回到家时,家里人都睡了。姐姐不敢惊动家里人,睡在床上还一阵阵痛,现在想来姐姐是如此的坚强和勇敢。此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告诉爸妈,免得爸妈担心,真是一个孝顺的乖乖女。姐姐曾经告诉过我一次,这次写文章才又详细地询问了姐姐。这次的伤害比较大,姐姐说,像是给心脏撞了个小坑似的,时间长了,疼痛感觉也慢慢减轻,到姐姐50岁那年有一次心里不舒服,突然之间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撞击的小坑突然弹了起来,疼痛也几乎没有了。除此之外,姐姐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曾经独自一人代表南阳县参加南阳地区乒乓球比赛。可见水平比我高得多。姐姐的学校当时是全国重点学校,可以说,姐姐是在宝塔尖上成长起来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番风顺,在众多人的赞扬声中茁壮成长起来。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七

正当姐姐一帆风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姐姐小学即将毕业,学也没得上了。此时,妈妈被划为“三类”,爸被划为“黑帮”,成为批、斗对象,随时被拉出批斗,甚至遭受毒打,有时被打的遍体鳞伤。爸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妈也参加所谓的“75天”学习,几乎等于没有了自由。可怜的我们随着奶奶被撵回老家,奶奶还被无缘无故停止了商品粮的供给。当时姐姐刚刚还是个孩子,就被当成了大人来使用,无奈呀。记得姐姐说过,当时我和弟弟还小,就跟随奶奶回了老家。姐姐需要把这事告知妈妈呀,因为爸爸被限制了自由,也不知道爸爸在哪里,见不到爸爸,姐姐也不知道怎么记得妈妈学习的地址,怕妈妈回到家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会很担心的。姐姐很小就学会了骑自行车,我们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当时只是骑着玩的,谁也没想到竟成了姐姐帮助我们弟弟妹妹的主要工具。当时因为姐姐小,个子也偏低,坐到自行车座上还够不着脚蹬转满圈,只有等到一边的脚蹬转到最上面时用一只脚努力向下去够着脚蹬,再用力向前登一下,车子会向前进一下,等到另一只脚蹬再次转到上面时再努力够着登一下,自行车再向前前进一下,这是何等的不易呀,就这样几乎连自习都拖不动的姐姐竟带着哥哥,从南阳市的西边农村距离南阳市几十里地的潦河出发,翻过高高的卧龙岗,到达南阳市找到正在学习的妈妈,将家里所发生的不幸告知了妈妈。第二天,又带着哥哥,离开南阳市,到距离南阳市同样是几十里路的老家一路找着、询问着向老家的方向摸索着走去。期间走错了路,拐回来再走,再走错了路,再回来再找,对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以前奶奶离开老家前姐姐是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回过一趟老家,以后奶奶跟随父亲、母亲生活一直都没回过老家,只知道老家的名字,不知道路,也不知道有多远,因为当时的道路很差,不像现在的路修得那么好,有的是疙疙瘩瘩的liaojiang(老家土地里捡出来硬硬的像吃的姜一样的小疙瘩修出来的路)路、有的是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路又窄,姐姐又带着哥哥,自己又够不着脚蹬,又得问路,又不敢骑,遇到有过路的车得赶紧下来让车过去,所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早晨出发到老家时已过了中午。路上就连步行拉车的人都比姐姐哥哥走的快,超过时还笑他们俩。一路的骑车把姐姐屁股都磨的生疼生疼。那时的姐姐承受着大人一般的重任,没有人知道姐姐心里有多苦!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八

回到老家,姐姐就开始帮助奶奶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由于爸爸被打成黑帮,限制了自由,妈妈也被毁三类分子,到南阳市参加75天的学习。当时我们曾经一度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一分钱,姐姐就和村上的小伙伴们一起到沟沟坑坑里捞菱角,当时还没有兴修水利、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村上周边的水沟里、田地边各种形状的坑里长满了菱角、水草等,姐姐就和小伙伴一起去捞菱角,回家后让奶奶煮熟了去卖掉。听姐姐讲,有一次和十几个小伙伴们捞了菱角煮熟,步行到南阳市菜市街去卖菱角,姐姐卖的可好了,哥哥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了,我和弟弟还小,走不动,不能和姐姐、哥哥一同前往。姐姐和小伙伴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又没有东西吃,又渴又饿,也舍不得把卖菱角的钱用来买东西吃。哥哥小小年纪,不知道怎么找到了妈妈,也许是姐姐在我们回老家时带哥哥去找妈妈的时候记住了路,哥哥像妈妈一样有超级好的记忆力。妈妈趁中午时间带着哥哥在菜市街找到了姐姐,看到这些娃娃们又渴又饿,很是心疼,就让姐姐她们把菱角便宜一些批发给了人家,又用自己仅有的钱给大家买了十多个馒头,一人一个,当时农村里很少有人能吃到白面馒头,听哥哥讲,有些孝顺的小伙伴,不舍得吃,装在兜里带给家里的老人吃。姐姐回忆起这段事情,还很可惜的说,如果不批发给人家,卖的钱就会多一点,当时妈妈不想看到姐姐这么辛苦,所以批发给人家能早点让小伙伴们回家。现在想想从我们刘寨村到南阳市菜市街大约有十多公里地,那么小的孩子来回就要步行二十多公里路程,有多么的不易。姐姐还参加村上的集体劳动,为奶奶掙公分。那时奶奶为了养活我们姐弟四人,就和村上的人一起劳动,姐姐就和奶奶一起参加集体劳动,累了休息时就在地里睡一会,饿了就忍住。有一次的经历非常危险,差点没命,事情是这样的:姐姐和别人打帮挖红薯,挖红薯的工具是老虎爪子(老家的方言)形状是由铁制成的三个尖尖的细腿成一平面,面中间上部有一拳头大小的圆形空手把,把上一根长长的圆形木把,一般用来刨地种庄稼,挖红薯时每两人一组,一个大劳力(大人)一个小孩子,一个人用老虎爪子把红薯从地里挖出来,由小孩子把红薯上的根摘去,再把红薯上的泥巴扣去。一垄地两个人,都挨的比较近。休息时,姐姐还在一边垄地上弄红薯。另一垄地上的一位小姑娘,我们叫她景二姑,她举起老虎爪,学大人挖红薯,但是老虎爪子太重了,她举起来还没往下挖,老虎爪子就从她手中斜着滑落下来,正好砸中姐姐的头部,顿时鲜血直流,姐姐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又厚又粗,多亏了这又厚又粗的头发救了姐姐一命,老化爪子从头顶顺着脑门后滑落了下来,没伤着呼吸顶,只伤着呼吸顶后部,头裂开了一个小口子,家里的地在村子的西边,离镇上有足足三里地距离,如果伤的严重就没命了,幸好问题不大,姐姐说,当时也忘了是不是缝针了,也记不清楚了,姐姐也名命大呀(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三十九

说姐姐命大,还真像父亲小时候一样。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姐姐刚生下六天就突然生病了,那是爸妈第一个孩子,他们那时还不会给孩子穿衣服,整天把孩子包在垫布里,开始是央人给孩子穿衣服,后来不想央人,整天把孩子包起来,有时换垫布时发现孩子屁股,脊背都全泡在尿水里,嫩嫩的小肉泡的发白,妈就心痛的大哭起来。姐姐六天后生病,嘴里往外冒沫,也不睁眼,不会哭,更不会吃奶。开始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哭,爸爸工作忙,不在身边,妈妈只好让做饭的保姆去找接生的屠兰芝, 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接生的来了以后,看了病情就对妈妈说“云英,舍得花钱舍不得?去买药给孩子灌下去看看怎么样?吃了药后如果明天上午孩子好了就好,吃了药还不见轻,你再想别的办法吧!......”妈听了他的话想着孩子还有一线希望,坚决保着孩子!妈妈止着泪水,拿出钱托兰芝上街买药,买回药自己不会灌,又央张申铭老师给孩子灌下去。吃了药大约一个钟头左右,孩子仍不会哭,不睁眼,一直迷迷地睡着,妈妈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只是流着泪,期待着第二天中午的到来。好不容易盼到了第二天中午,奇迹出现了,姐姐自己会动了,嘴里也不冒沫了,也会吃奶了,吃下奶水后,慢慢地睁开了双眼,姐姐好了,真是命大!孩子三个月后保姆走了,妈妈又要上课,没人照顾孩子。没办法只好找校门外东边的一个姓顾的老太太招呼孩子。白天送去,晚上再去抱回来睡觉。妈妈每天下早操前把姐姐送去放在老太太被窝里,吃过早饭后上课前再去喂一次奶,下午第二节课再去喂一次奶。姐姐被放在别人家里也受苦了。有一次妈妈放学去接姐姐,看到姐姐的短头发梳的可光了,并把头发梳向右边眉头偏处,从外边看样子更漂亮了。妈妈坐下喂奶时,好奇的揭开头发一看,红鲜鲜的肉露出来了,也没抹药水,看着伤是一头栽下来的......招呼孩子的人还说是坐在座铺里一蹿一蹿地碰着了墙了。妈妈立即去医院包了伤口,幸好是一层皮破了,三天后就没事了。当时爸爸看着妈妈困难重重,让别人招呼也不放心,便回老家把奶奶接到赊旗看管孩子,把奶奶的户口也迁到了爸妈所在的单位(也就是后来的商品粮户口),又租了房子,长期跟着爸妈照看孩子。这时姐姐已经8个月了,爸妈租学校附近董家两间高大瓦房,在前边屋檐下放一个连着的两个锅台。这时妈妈的弟弟王廉已上初中(赊旗三中),也跟我们一起吃饭,爸爸的妹妹泰祥在南阳女中高中上学,供应两个学生上学,爸妈负担也很重,舅舅差不多每星期总要回王陶庄拿吃的,从不间断。这时妈妈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教室就在住室的南边。每天早上上早操前穿好衣服抱回去给奶奶,每到吃奶时,奶奶抱着孩子到学校赶下课时间吃一次奶。有了奶奶的照顾,妈妈紧张生活大大减轻,思想负担也轻松了,孩子有有经验的奶奶照看,可以完全放心地去工作了。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

姐姐经历种种了磨难,也锻炼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当时妈妈所在的学校---潦河小学是全国重点学校先进单位,校长史天然曾代表潦河小学去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单位先进集体大会,在南阳县、南阳地区也是有很有名气的。姐姐就是在这样的宝塔尖式的学校成长起来的,也可以说姐姐上学以来,姐姐不但聪明伶俐、能力强、思维敏捷,从小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是一帆风顺茁壮成长的。期期年年总被评为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的。正当小学六年级毕业时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以升初中时有些麻烦。因为爸爸被打成“黑帮”,妈妈被划为“三类”。成了批斗对象。爸爸妈妈考虑再三,怎么办?“黑帮”和批斗对象的子女会不会受到影响,上初中时潦河二中会不会录取?学校即将开学,孩子如何安排?那时是左派当权。正在走头无路之际,听说潦河公社学制要改革,要发展初中教育,增设初中班。公社宣布人事大调动,妈妈被调到董营学校任初中一年级班主任。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爸妈发愁的姐姐入初中上学的问题解决了。这时已开学,潦河二中的录取通知书还未接到,爸爸妈妈决定让姐姐去董营跟妈妈上初中。谁知道只上了一天课,二中录取通知发下来了,爸爸又跑了二十多里把姐姐接回二中上课。吃饭在老师大伙,住在爸爸的住室里。这时爸妈才把紧楸住的心放下了。
姐姐上初中时,正好我也该上小学了。爸妈因为工作忙,就让姐姐回老家接我。因为跟着奶奶一直住在老家,很想和爸妈生活在一起。我很高兴,很开心。我记得很清楚,姐姐骑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面,穿过程官营大街,走在通往双铺的路上。也不知道是瞌睡的原因,还是咋的,我就一下子掉在了路边。姐姐边走边和我说话,说着说着不见我吭声,往后一看,才知道我掉在了地上,姐姐已经走了很远,又回来把我接上。怕我再掉,就让我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去董营的路上路过一片高粱地,高大的高粱秆子把我们两个小人深掩在像是丛林中,风吹着高粱杆、高粱杆相互碰撞着发出的声音好可怕,路上没有行人,我害怕极了,屁股坐痛了也不敢说,到妈妈那里才说屁沟坐痛了。现在想想姐姐当时一定也害怕,只是不说而已,想想姐姐也太不容易了。
文革期间的1968年12月份山东省的侯、王二位老师提出建议:要所有中、小学教师统统回本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河南省率先响应,并坚决执行。当时小学下放时间限定在1968年12月25日一律到本大队报到;中学下放的时间是1969年1月。妈妈就先领着哥哥、我和弟弟回到爸爸老家溧河公社程官营小学。爸爸后来也调回溧河公社,也到程官营小学报到。从此我们姐弟四人都跟着到溧河上学(我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没有入学,)姐姐进入程官营小学初中班。哥哥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学校需要教师,妈妈第二天便上班了;那时候爸爸被打成黑帮,被打的腰疼背弯,直不起身子,还要到生产小队参加体力劳动。当是对爸爸的印象特别深刻,直到现在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爸爸那时的样子:爸爸的腰弯成近乎90度,肩上扛着铁锹、锄头或老虎抓去生产队干活,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现在想想,怎么形容呢?就像也是一道被历史扭曲的“靓丽的”的“风景线”!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一

此时姐姐的两年初中毕业了,上高中首先要先通过考试,根据考分录取。姐姐参加溧河高中招生考试,成绩合格应该被录取。姐姐数学、语文两科考了198分(满分是200分),特别是作文写得很出色。在评卷时还作为老师批改卷子的范文传阅,但在种情况下被取消了溧河高中录取资格。姐姐落选了!据说这是公社的核心领导小组决定的,与溧河高中无关。姐姐没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爸爸妈妈非常伤心、非常气愤,因为姐姐平时在学校严格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考试成绩198分,当时考分是全公社第一名,完全符合上高中的条件,但当初被拒之门外,实属不应该。爸妈不了解原因,去问溧河高中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不但不说原因,还溜之大吉!爸妈想:这事不能就这样算完,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弄清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人阻挡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入学?爸妈也没有其他没办法,只好鼓起勇气,向上级领导问清根源。因为爸妈想到:哥哥、我、弟弟三个孩子也有毕业上高中的那一天,假如姐姐的问题不解决,不能上高中,就得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停止学业,太可惜了!因为我们姐弟四人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按当时的话来讲,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爸妈又都出身在上述的大家族里,受祖辈的影响,并且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道学习对一个孩子的意义重大。
我觉得爸妈都太伟大、太有智慧了。爸妈当时决定先去南阳地区高招办问清政策,然后再到当时的公社弄清事情原因。于是妈妈在一个星期天不上课时带姐姐去南阳市,托人找到上级有关高中招生文件,妈妈条条对照,姐姐完全符合文件精神,不该拒之校门外。妈妈回忆录里记载,那天天下着雪,地上结了还有溜冰,因为不敢骑,所以,妈妈和姐姐几乎上是推着自行车步来回50走了多里地,要不容易了。回来的路上,在白河大桥上遇到用小毛驴拉架子车的人被汽车撞倒,路也滑,两头毛驴都被轧死。看到这惨状后,妈妈的两腿发软,连自行车也上不去了,姐姐特别坚强和勇敢,姐姐就带上妈妈继续往回走。走到董营雪下大了,路上更不好走了,这段路只好步行回家,这段距离离家里还有大约20多里地,到家时已是晚上9点左右,谁也不知道,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一个刚刚初中毕业、十多岁的女孩子陪妈妈走20多里地的夜路,不只是冒着寒风大雪冻得瑟瑟发抖、不只讲身体上的劳累程度,只谈思想上受到这样不能上高中的煎熬,心灵该有多大的创伤,姐姐该有多么大的悲伤和痛苦。回到学校的当天晚上和爸爸商量:根据文件精神进行分析后,认为姐姐符合文件中上高中的条件,所以爸爸妈妈就坚定意志,决定逐层弄清楚不让姐姐上学的原因。第二天妈妈约上尹钖林和祁书欣(尹是公社一般干部,祁老师和妈妈同在程官营小学工作,当时他们的儿子也被拒之门外)。妈妈她们白天上课,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就去找各级领导弄清原因。第二天晚上妈妈和祁老师找到当时公社的文教助理胡书庆,他把问题推给公社领导干部们和公社书记们,说是公社书记研究决定的,也没说出什么原因。那时溧河公社有六位正、副书记。当时是妈妈和祁老师一起去的公社。第一个晚上没有结果,回去爸爸妈妈四人又在一起商量怎么办。四人意见是一致的,就是找公社书记逐个问明原因。第二天晚上妈妈和祁老师又去公社找当时公社第一书记张作元,说明了来意。他既没有说出原因,也没有表示反对学生入学的个人意见,但从谈话口气中可以听出他知道这件事情,只说研究研究,要妈妈们回去安心上课……。这稍微安慰了一下爸妈受伤的心,还有书记要研究研究,说明还有希望。妈妈为了不影响所教班级学生学习,大部分时间是晚饭后加班去找公社书记的。又一个晚上妈妈她俩去找抓文教的副书记陈宏均,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说:“这是公社有关领导决定了的,不能再变动,况且学校已开学,找也无用,这不是一个人决定的……” 他的口气和神态是反对这两个学生入学的,但也不说为什么不让入学。看来主抓文教的书记是持反对意见的。此时,爸妈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极大伤害。这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连孩子上学的事情都不能解决,爸爸妈妈该有有多么的伤心!我们不得而知。妈妈们回校后当晚又商量下一步的策略。结果是仍不能停止这个工作,得继续找每个书记了解他们的态度。要反复找,轮着找,坚持找下去,不能动摇,要有信心,因为这事不违反党的方针政策,没有错误。就这样妈妈们每天晚饭后去公社各位书记所住地方继续找其他书记。又去找乔文榜副书记,这位领导还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态度明朗,支持学生入学,认为孩子们正值上学年龄,学习成绩又好,在校表现很好,但也没说什么原因不予录取。回校后妈妈们又一次得到了安慰,因为不是所有书记都不同意学生入学,我们的信心增强了,继续找公社领导的劲头更足了。紧接接着妈妈们又找了徐进唐副书记、张立珍女副书记等其他几位书记,还有李原副书记,有支持学生入学的,也有说不知道这件事的,还有说应该上学,只要符合条件……。妈妈们就这样一趟有一趟的找、一遍又一遍地说,也不知去了多少趟,妈妈也说比清楚了。找的结果大多数书记默认应该让学生入学,并说“研究研究再说…..”最后是那个抓文教的陈宏军仍不同意。一次妈妈又去找陈宏军,当时屋内有王秀珍(程官营小学民办教师),还有一位是张营大队支部书记齐建业。妈妈进屋时陈宏军二话没说,张嘴就自己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也别找这个书记那个书记了,就是我陈宏军不同意你妮(女儿)上学!”听了这话,妈妈反应敏捷,立即也用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走着看!看我妮能不能上学!”当妈妈留下这句话后扭头走出他的住室门后,陈宏军对屋内两个人说:“她说她妮高中招生考试考198分,应该上学……”这时那个齐建业说:“考200分也不能让她上学!”此时,尹钖林和祁书欣的儿子已经被批准入学。可是姐姐还没有被批准上高中。爸妈知道后更生气、更气愤了。爸妈觉得:如果不让姐姐上高中,就要一直找下去,誓不罢休!公社不同意,就到县里。县里不同意,就找省里、省里不同意就找中央,总有讲理的地方吧!事后妈妈一个人又分别找了其他各位书记反映情况,并表示如果还不让上学,坚决向上反应情况!结果两天后姐姐的高中录取通知书终于发了下来,通知是以“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名义发下来的。现在想想爸妈的决心,或许感动了公社的各位书记,用现在的话来讲,也许感动了上帝,也许是老祖先保佑了我们。总之,愿望实现了!就在录取通知书下发的前一天妈妈在街上遇到了公社管教育的文教助理胡书庆,问他情况,他才说出了不录取的原因。他当时对妈妈说:“你想想!闫庄、刘寨两个村庄就这一家地主,我敢叫她上高中吗?......”这时爸爸和妈妈才明白姐姐不予录取的原因,是爸妈的出身爸妈影响了此事。妈妈为此事一直往公社跑了一个月,高中开学也一个月了,姐姐才入学上课。不管爸妈多么辛苦,最终的目达到了,也和个别人的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实现了爸妈的心愿,也为以后的哥哥、弟弟和我上高中铺平了道路。
现在想想此事,感觉就像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是当时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争取了姐姐上高中的机会,就不会有我们上大学的机会,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由衷的感谢父母!感谢父母为了我们姐弟四人付出的一切。试想为了一个孩子上高中,妈妈在不耽误上课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一趟一趟的去公社找各种各样的人申诉,遭受到一个一个的冷嘲热讽、一个又一个的白眼相待,整整一个月呀,爸妈的内心该有多么的煎熬、多么的痛苦,更有多么的坚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常在影响着我们,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那时,想想爸爸妈妈的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姐姐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不得而知。当我后来看了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后,想想爸爸妈妈遇到的这一切,与《大江大河》里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一般,而且更有甚者。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二

姐姐的初中、高中学习生活正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文革中,初中、高中都是二年制。高中毕业后的1973年5月,便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劳动锻炼”的指示精神到农村去了。当时全县知青集中南阳县教育局学习后,姐姐也没有回家说一声,便直接被分配到南阳县茶庵公社狮子庄大队刘庄小队参加劳动锻炼。事后妈妈才骑自行车找到她,并给她送去了被褥及日用品。县知青办为她们盖了新房子,吃住都在生产小队,4个女孩子一组:另外三个女孩子叫王元、焦桂琴,乔荣芳。另外还有一个四人组,都是男的,同在一个村。她们插队落户后,按时和社员一起早起晚归地干活。姐姐还在晚上参加大队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因为出演节目,1974年春节也没回家,大年初一后的几天妈妈去小刘庄陪姐姐度过了春节。由于姐姐在生产队表现出色,曾被评为模范知青,参加了南阳县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收到表彰和奖励。他们小组的三个人还喂了一头猪,猪长大了后卖掉了,还分得了个人劳动所得的钱。
姐姐直到1976年开始兴起“知识青年回城热潮”,才回城当了工人。当时招工指标下来后,共50个,都是去云阳的三个工厂:其中一个是服装厂,一个是皮毛厂,还有一个是切叶厂。指标下达后,当时爸妈不了解云阳情况,又想让孩子进工厂。就去云阳找以前和爸在一起工作的靳学仁。靳当时在云阳区政府工作,他很热情,建议让姐姐去皮毛厂较好些。因为爸妈比较忙,姐姐就一个人去了皮毛厂报到上班。从那时起姐姐由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在皮毛厂工作是繁重的、脏的、也很累,她先被分配到熨烫车间,后被调到鞣制车间,这一车间是制造皮革时用烤胶、鱼油等使兽皮柔软。这是制革的主要工序。使皮中的蛋白质与鞣质结合的过程。生皮革时坚硬,遇水易腐,经鞣制而变成柔韧、经久耐用的革。每月工资是21元,为节约车费,姐姐是不常回家的,有时回家为不掏车费钱和同事们一起而坐在货运的车节上,现在想起来有多危险啊!从云阳回南阳的火车还要钻九里山的山洞。姐姐很孝顺,当时工资很低,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给奶奶买了件皮坎肩,给妈妈买了件黑外套,给爸爸买了冬天取暖的耳护儿。姐姐很懂事,时刻想着家里的人,知道家中生活困难,上班后从不要家中一分钱!还给老一辈买穿的,爸妈都非常感动。姐姐在皮毛厂当了两年工人,干活不怕累、能吃苦,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认真,在厂里受到厂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曾被评为模范工人。我曾经去过云阳皮毛厂,看到过姐姐从池子里往外捞经过浸泡的大牛皮,很重很重的,需要很大的劲,一点一点往外拉,姐姐瘦小的身子和大牛皮实在是极不相称,但是这样的活,姐姐天天干,还干了两年。我还和姐姐以及工厂的同事(家都是南阳的)一同在火车上逃过票,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逃票,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的火车逃票的人很多,好像是一种风气,特别是下乡知青,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又想回家,所以很大一部分都逃票。逃票的滋味很难受,东躲西藏的逃过检查。当时我就在想,等我长大了,我宁愿不坐火车也不会逃票的。还有一次姐姐姐回老家时,垮了一个很漂亮的黑挎包,黑色的皮革的挎包,我觉得特别好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很是喜欢。我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了,挣了钱也买一个这样的挎包。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三

1977,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0年的高考制度真的恢复了,真令人振奋。当时印卷子的纸张缺乏,邓小平又提出把要印刷毛泽东选集的纸张拿出先使用,就这样困难问题解决了,人们盼望已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全民拍手热烈欢迎。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往届、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积极参加报名、复习,准备考试。姐姐已毕业将近四年,哥哥已毕业近两年,都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落户农村参加劳动。这一年我也刚刚高中毕业,像姐姐、哥哥一样,1977年7月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参加劳动锻炼。弟弟还在上高中。我们姐弟三人都在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对爸爸妈妈来说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因为过去的上大学都是推荐去上的,没有关系是没有办法上大学的,我们连上高中都是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上高中的,上大学连想都不敢想。有一次爸爸妈妈拉着架子车去蒲山煤场拉煤,回来的路上爸爸用羡慕的眼光,渴望的语气望着耸立在南阳市南的一个大烟囱,叹着气说:“听说那是个药厂,厂里有位同志被推荐上了大学!不知到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机会上大学......!”。以前因为妈妈因家庭迁移,转学转来转去,后来又早早的结婚,生了我们姐弟四人,没有机会上大学。爸爸也差点因为梦想着上大学而险些丢了性命,只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函授大学。妈妈听爸爸这样说亦有同感,但心里想是没可能的。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后门可开。爸爸妈妈是多么希望我们能上大学呀!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爸爸妈妈很高兴,当时就叫我们回来商量如何复习,参加高考。当时姐姐还有点犹豫不决,可能姐姐会想:好不容易有个工作干干,还不想参加考试。知识改变命运,爸爸说服了姐姐。当时爸妈想到这是个上大学机会,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我和姐姐、哥哥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初中、高中学制都由三年缩短为两年,还整天学工、学农、学军,学得东西很少,也很担心考不上,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更是在文革开始时上的小学,又在文革结束时高中毕业,希望更渺小。姐姐参加高考时是在户口所在地云阳。从参加考试到体检都是姐姐独自一人跑上跑下,还因为有工作,不能抽出时间在家里复习。考试后的体检时更是受了苦,从云阳去南召几十里远,体检后天色已晚,再加上所乘的汽车中途坏了,车身斜卧在公路旁,车不能再开了,这时车上的行人纷纷下车各奔前程。姐姐时从窗户里爬出来的,出来时天完全黑下来了,他们一行参加体检的是三个人,两个男的,只有姐姐是个女孩子,距离云阳还有几十里,那两位问姐姐走不走,要步行赶回云阳。这时姐姐手中粮票也没有了,天也黑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麽办?姐姐立即决定和这两位同行,一路上人家两个男的走的快,姐姐一路小跑紧跟在后面,坚持到达厂里,这时已是半夜。想想当时姐姐多么艰辛呀!爸妈这样评价姐姐:是一个勇敢而又智慧的孩子、能吃苦、性格坚毅、刚强,是个刚直不阿的好孩子!
考试结果我们姐弟三人均通过了高考分数线,参加了高考体检。现在想想,这是给爸爸妈妈的第一个惊喜,爸爸妈妈可能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同时考过高考了分数线,更没想到的是文革期间上学的我,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的我竟然也考过了分数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四

爸爸妈妈在等待高考体检后的日子,也就是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妈做了一个连自己也解释不了的、印象十分深刻的梦,梦是在我们老家--刘寨的家中,大院子里并排放着三个大小不同的棺材,其中一口黑色的起明发亮的大木棺材,另一口是还没漆过的一样大的棺材,第三口棺材是较小点的瘦的长方形水泥棺材,整齐的排放在院中。妈妈又一探头往屋里的正间望见好几个人在往迎面地方挂光荣榜,也没看清上面写的什么,这时醒了,梦结束了。第二天妈妈第一个讲给奶奶听,说时还加上妈妈对梦的解释:妈妈说今年虽说三个大孩子分别在高考所在地参加了体检,过了高考分数线,但妈妈认为今年姐姐要考上个本科院校,我要考上个次点的专科院校,哥哥今年恐怕不被录取,明年会考上个像样的大学……,这件事后来妈妈又讲给爸爸和我们三个大孩子听,听的时候就像是听故事,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妈妈对我们考大学的期望值很高。我们也没评论什么。在事实应验了妈妈的的梦境后,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想起这个梦中奇遇还感到无法解释。
1977年底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姐姐拿着通知书从厂里回程官营学校时,当姐姐把录取通知书递到妈妈手中时,妈妈拿着新乡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时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姐姐还问爸妈上不上?爸爸马上回答:“上嘛!为什么不上?……”接着我的录取通知书也接到了,也是妈妈感到惊奇的,是被南阳师专录取了。更奇怪的是又等了几天仍不见哥哥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去县教育局打听消息,才知道哥哥因专业考试分数没上大学录取线,专业线够中专线,局里拿着档案往返南阳—地区—省高招办传递,这样往返几次耽误了中专的录取时间,加上孩子也不愿上中专。就这样孩子落选了,一家人心中十分不安,尤其是孩子的奶奶,心中更不安,因为哥哥是家中的长子,是奶奶她最疼爱的孙子。但事实已如此,爸妈由不安到再去安慰孩子:再复习一年,考个较理想的大学。爸妈当时心中都不安,因为他们想的是三个孩子都能上,三喜临门,结果是双喜临门。不过现实和妈妈的梦境是相符的。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时还在想:怎么这么巧合的一个梦呢?爸妈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梦想成真了,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们家就考上了两个大学生,哥哥虽没被录取,但爸妈认为是好事,不是坏事,爸妈和哥哥都有非常有信心,哥哥第二年一定会考上最理想的大学的。爸爸妈妈都认为他们的儿女是有志气的,学习底子是扎实的,也给爸妈争了气!因为有一次学生考前的大会上,溧河高中的校长在大会上宣布,今年有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上没有我们姐弟三人。我们回去后还和和爸爸妈妈讲了此事,爸妈说还说考上考不上凭分数、凭实力说话,不是哪位校长说了算数的,还说这些不要影响我们的考试 。凭实力说话,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实力,我和姐姐哥哥都过了高考分数线。当年我们高中毕业生将近200名,只有我一人考上了大专,还有一名学生考上了中专,高考的第二年、第三年又分别考上了一名中专生和一名大专生。爸妈为我们而骄傲,为我们高兴。爸妈的梦想实现了,也给了那些执行极左路线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也更加从心眼里感激邓小平同志的英明、伟大!
姐姐1978年直接从皮毛厂带上仅有的一些衣服和被褥连家也没回便去新乡师院上学了,听姐姐讲给我讲过去新乡师院上学时的情景,因为要带全所有的生活日常用品,所以背的包袱加上被子特别大,又重又大,当时的火车还比较落后,是那种绿皮车,车次还少,每趟列车都满满的人,连座位都没有。上车时还得上天桥、下天桥 ,翻过高高的天桥 ,挤在拥挤的人群中 ,走慢了还被后边的人 推着向前,姐姐瘦小的身体背着重重的包袱,上车时还得使劲挤进去。姐姐说:当时实在是没力气扛这么重的包袱,但是还不能停下来,咬着牙坚持着…… 。
上学期间学习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每月学校发给18元伙食票,仅够吃饭,零用钱也很少,每月只有2.5元,爸妈每期只给几十元钱,在校期间,姐姐自己也从没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袜。家里给做件衣服才穿一件,临上学走只做了一双厚点的被子,是防备在校受冷时用的。记得我1980年毕业时被分到开封市黄河水利技工学校(现在叫黄河水利技术学院)时,我和妈妈一起去新乡师院看望姐姐一次。我们到师院时姐姐正在上大班课,我们等在院子里,下课后才见到姐姐。只去她宿舍看看,她便送我俩一起去郑州。妈妈因为没钱,走时也没给姐姐留下零花钱,临送我们走时,她揭开褥子,在褥子下的正中间拿出仅有的十元钱又给我们买了去郑州的车票,,送到去开封的车站口,她独自一人又回到新乡上学了。一路上妈妈后悔为什么让姐姐送我们呢?姐姐一个人回校了,不知路上顺利吗?唉!姐姐太懂事了,知道那时家里经济困难,自己舍不得花钱,舍不得问家里要钱!不讲究穿的,一心扑在学习上。记得有一期快放假前月余,妈妈给姐姐寄了20元零花钱,放假后又一分没花地全带回来了。我因为上的专科,又提前毕业,比姐姐提前一年多参加工作。有一次姐姐去开封看我,我领姐姐游了龙亭湖,相国寺,我还记得给姐姐买了一条裤子,一双鞋子,姐姐很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姐姐多次提到这件事,她说那时能穿上妹妹给买的衣服特别幸福。姐姐平时对哥哥、弟弟和我特别爱护 ,记得有一次我肚子痛,爸爸妈妈不在家,好像奶奶也不在家,只有姐姐照顾我,在我身边忙上忙下,给我红糖水喝,给我揉肚子,反正记得姐姐用尽全力解除我的痛苦。当时我就想,有一个这么关心我的姐姐是多么的幸福呀!
姐姐刚上大学时,由于毕业时间长了,也没有复习,开始上数学课时,听课有些跟不上大家,姐姐就刻苦学习,认真听讲,边复习讲过的旧知识,边学习新课,别人休息,她不休息,连午觉也不睡。通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赶上了大家。姐姐在学习上是非常有毅力的,有志气的,是不甘落后的,从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当知青去皮毛厂当工人,共离开学校五年之久,连我们也没想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竟被录取。
1982年1月姐姐大学毕业后,因奶奶生病,爸妈就决定让让姐姐留在身边,帮助伺候奶奶,当时姐姐如果愿意是可以分配到省里的,但是为了照顾奶奶,减轻爸妈的负担,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因为当时有专科大学文凭的女生很少,有本科毕业文凭的女生更少,是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但是为了家人姐姐放弃了这一切。经南阳教育局同意便分配在原南阳第一高级中学(现为南阳市五中)任教。刚进校就担任班主任同时还教数学,课后帮爸妈伺候奶奶,确实减轻了爸妈的负担。不仅爸妈的的生活负担减轻了,姐姐还从经济上支援了家里。每月78元的工资全给了爸妈补贴家用,有时只是留下了一点零花的分钱也保存在存钱盒子里。积累在存钱罐里的零钱后来也全部给了弟弟买手表了,姐姐连一分钱都没花,连奶奶最后去世时的埋葬费,也全部用完了姐姐的工资。因为奶奶生病没有像现在的公费医疗,全部是爸妈的工资支出,爸妈不但供我们上大学,加上奶奶生病住院几乎花光了爸妈所有的工资。
1985年12月16日姐姐结婚了,结婚时爸妈没有陪送,只给了500元钱。做了四双被子。爸妈现在想起来起来还觉得对不住姐姐。姐姐结婚后为了使工作、生活来往更方便,1986年又调入南阳地区税局工作,具体地方是税校。当时调出县中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县教育局不肯放人,学校也不让调走。这时我们只好去找学校校长乔荣昌,开始不同意,经过三番五次的找,才说通了这一关。教育局这一关更不容易通过,反复数次找樊天仁局长、薛一鸡局长做工作,更是一毛不拔。姐姐在县一高教数学,教育局组织有关老师听课,听后认为她教学思路开阔,教学灵活,很有培养前途,所以不想让调走,也有挽留的意思。也计算不清找了多少次,费了多少口舌,也是经历了多次的白眼相待,为了调动一切都忍了。这次调动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办成。终于在1986年从五中(原南阳县第一高中)调往税局,在税校上班。在税校上课认真,管理学生严格,又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和同事相处很好,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受到奖励。姐姐在税务学校工作时遇到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分家(当时是朱镕基任总理时进行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很大,当是没有通知到地方税务局的情况下就见报纸了,所以各地税务局见报时才匆忙改革),姐姐被分配到了国家税务局,一直干到退休。姐姐是响应国家号召,提前退休的,退休时国家还给予了优惠会待遇,涨了两级工资,还享受了副处级待遇。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五

姐姐退休后正好赶上女儿上高中。姐姐下乡、进工厂、上学、毕业分配,工作又忙,加上伺候奶奶,姐姐结婚晚,生孩子也晚,退休后女儿正上高中,就陪女儿上完高中,考上了大学。女儿上大学后,正赶上弟弟做进出口贸易需要帮忙。姐姐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就来到郑州帮弟弟打理公司,正值办理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各项手续。姐姐很聪明、很能干,迅速适应了公司的各项业务,为弟弟的进出口业务出了力、流了汗。当时办理公司注册工商手续、进出口手续、商检手续、外汇核销手续、出口退税手、税务手续等涉及各个部门,去这些部门办理手续非常不容易,排队等待就不说了,还受到过训斥、指责、埋怨等等,这些对于刚刚从税务部门出来的姐姐来说,需要多大的改变才能接受。在济南时期,一边照顾爸爸妈妈,一边在济南公司负责现金出纳、银行记账、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等工作。在开发广州市场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炎热的夏天,60多岁的年龄,顶着炎热的酷暑,为了租到既便宜又舒适的员工宿舍,马不停蹄的在小区之间奔跑查看。每天不但负责现金业务手续,每天收费、到银行缴存,每天记大量的账务,负责对外对账,一分钱都不差。还需要协调与市场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代卖之间的关系,管理员工吃喝拉撒等面面俱到。甚至还面临非常严峻的海关的监督检查。我去过广州市场,看过姐姐住的房间,姐姐把最好的房间让给员工住,自己住在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储藏室里,里面热得很,还不怎么透风。我看了房间很心痛。姐姐刚去广州时不太适应广州的潮湿、炎热、随时下雨的不正常气候,患了严重的湿疹病,全身上下出满了大大小小红红的疹子,痒的难以忍受。去各大医院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治好,很痛苦。后来有位好心的代卖发现姐姐走不不正常,问了姐姐才知道。后来告知了姐姐一个偏方:用广州人吃的一种青菜炖猪舌头,姐姐吃了一锅的蔬菜、喝了一锅的汤(别人吃了猪舌头):吃了这个偏方,姐姐拉肚子一天,第二天就轻松了许多,慢慢的就好了。到后来也慢慢适应了广州的气候,长期住了下去。一直到爸爸妈妈生活不能自理,才离开广州回到家里照顾爸妈。中间还不停的回到广州处理事情,到2015年以后跟随爸爸妈妈,伺候爸爸妈妈一直到现在。姐姐非常辛苦,现在姐姐也到了该被别人照顾的年龄,但自己一直还在照顾90多岁的妈妈,太辛苦了!直到妈妈2017中风后我才和姐姐替换着每人照顾父母半年,虽然哥哥、弟弟也来帮着照顾,但一刻不停地陪伴在父母身边的还是姐姐,细心照顾父母的仍是姐姐。姐姐累的也满身的毛病,我替换姐姐时姐姐才能休息看病调理自己的身体,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次的替换照顾。这种孝不是一般的孝,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爱父母、赡养父母不单单是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更是我们的义务、天职,只要我们在一天,照顾父母不管多么的辛苦,也要让父母度过幸福的晚年,高高兴兴、满意的走完这人生的最后历程,我们无怨无悔!

John Wang 

Entered September 7, 2021

John Wang
已输入 2020年11月14日
南阳市第五高级中学的创建元老之一,在任教导主任期间,是河南南阳地区升学率最高的高级中学。
其学生遍及全国几乎所有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世界著名常青藤大学也有其学生和子女的身影!
默默无闻的教育家!

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奖励

1956年9月 评为南阳县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11月评为南阳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1983年,1984年 获南阳地区南阳县语文学科一、二等奖
1989、1990、1991年获南阳地区高考语文学科二、三等奖
1993、1994年获河南省语文学科培优奖(一个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全省第一名)
1994年4月被评为南阳市文明市民
1995、1996、2001、2002年被评为南阳市文明家庭

1984年任教导主任期间,全校共同努力,高考成绩优异。本科升学率达82%以上,各科成绩均在地区一至六名,是办学史上最好一届。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1日
追忆父亲 一

父亲走的这些天里,对父亲的回忆一直不断,思绪就像打开闸门的河水、江水,滚滚而来,一幕幕在脑海中显现,难以控制。所以,我决定记录下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对父亲的印象好像是从二年级以后开始的。我记忆中的家里,有外婆、奶奶,妈妈、姐姐、哥哥和弟弟。还有偶尔从外地回来的舅舅和姑姑。妈妈说我比较会来事,很小的时候(大约1-2岁吧?)爸爸回到家里,我总是一蹭一蹭到爸爸的腿边,爸爸顺手就会把我抱在腿上,我就可以享受一下父爱的温暖。但这些我都一点印像也没有!是妈妈后来讲给我听的。记忆中的爸爸温文尔雅,和蔼慈祥,高大的身躯似乎能替我们挡风遮雨。父亲能唱、会拉(脚踏风琴、二胡、板胡)、会吹、会写、识谱、谱曲,还写一手好字,不论钢笔字、黑板字、毛笔字都写的非常好!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楷书、隶书、魏体,手把手教我怎么拿笔、一撇一捺怎么写,一点一横怎么写......;打着手拍教我学识谱,颤音怎么唱、1/4拍、1/3、1/2拍怎么唱......。教我学唱样板戏,记得教我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的唱段:我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我唱智取威虎山中小常保的片段,还夸我声调是高八度的声调,声音贴别好听。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还送我们去学大刀舞,回校后教大家。当时举办文艺、体育活动都是由父亲亲自指导带领的。记得有一次参加文艺汇演,让我唱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我有一颗红亮的心!听说另一只队伍里也有人唱这一段,为了取胜(记忆中好像是选拔赛),父亲从衣着、表情、动作、唱腔一一指导,让我有充分的信心赢得胜利!虽然有一些天赋但不是十分喜爱唱戏,此后就再也没又唱过。父亲有空时常陪我们打乒乓球,教我们如何练习空动作,给我们讲解动作要领。由于喜欢运动,比较喜欢打乒乓球,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空时也打几下。曾经在开封工作时,替学生在大中专乒乓球比赛中获得过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在中行曾代表单位参加省中行系统乒乓球比赛获得过个人单打前几名的好成绩,可以说是业余选手中的姣姣者,上高中时、初中时打乒乓球,我和弟弟还获得过全公社单打男女冠军,姐姐获得过女子冠军,哥哥获得过亚军,这与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还教我和弟弟拉二胡,由于我比较努力,加之父亲教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只学了半年二胡就可到舞台伴奏。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演样板戏里沙家浜里的胡传魁,胡传魁身材高大、肚子也很大,父亲当时很瘦,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演出前往肚子上加绑了好多衣服才把肚子弄得大大的,适合胡传魁这个角色,舞台上父亲演得惟妙惟肖,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二

父亲不但多才多艺、更乐善好施,性格里多是执着、坚毅、宁直不弯,这些都是先辈们遗传下来的,也是先辈们影响、教育的结果。
父亲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其祖父王殿权是清末秀才,外祖父卢**也是清末秀才,其外祖父、祖父均在老家河南省南阳市(原南阳县)溧河乡程官营小学任校董。父亲的父亲王诚中,也就是我爷爷,小时候跟随父亲上学,父亲的外祖父看着爷爷王诚中聪明
好学,为人和善,人长的也帅,从小就把我奶奶许配给了爷爷。父亲的爷爷就是我的老爷王殿权是学校的校董,不但教书育人,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大善人,外号:“王大善人”。流传很广、很久的故事鲜活再现了他为王大善人的这一美称。(这是我妈妈在老家时多个人在不同时期告知我妈妈的,妈妈就讲给我们听,教育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家里的祖先们每年春天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每天煮粥施舍数月,帮助附近村庄及路过的逃荒者。到了老爷这一代人,也是这样做的。据说有一年年成特别不好,路过的逃荒者更是不计其数,人太多,不能及时煮粥供大家吃,我家地里种的豌豆苗,老爷就让大家采豌豆苗充饥。一垄之隔的地里也是种的豌豆苗地(解释一下,当时我们家缺劳动力,土地出租让别人种了一半,收的粮食也归别人一半,),种地的人不让逃荒者采摘他们的豌豆苗,但老爷却让大家采自己地里的豌豆苗。也许是上天的恩赐,也许是感动了神灵,到了秋天,经过采摘的我们这一半的豌豆收成远远好于没有经过采摘的另一半的收成!这个故事在老家流传了很久,也很远。远近闻名的老爷活着是王大善人,过世后更是大善人。我们村东边是祖辈们的墓地,墓地东边是一条很深的大沟,沟里有水,有一个小小的木板桥,此沟被我们称为“东大沟”,是沟西边附近村民到街上赶集的必经之路。此沟很阴森,我们小时候听了东大沟很多有关鬼神的故事,因此晚上几乎没有人敢从此地经过,更没有人敢在此地玩耍。有一天,邻村的胡姓村民外号“小害娃”,中午从街上赶集回来,路经“东大沟”时,一群洗澡的光着屁沟娃娃们一下子把他给拽到沟里,要水淹死他。此时他看到祖先的墓地慢慢变成了一扇大门,然后大门“吱呀”一声响,门开了,从大门里面走出一位白胡子老先生,他说就是老爷王殿权,老爷“咳咳”几声,对着娃娃们大骂一通,娃娃们吓跑了,然后把他拽到岸边,送他回家。之后,他还特意到我家祖坟烧纸磕头,还特意给祖坟添坟以示谢意!从那以后,他逢人便讲、逢人便说;是老爷救了他,不然就没命了。故事便传开了。
我家还有一个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个故事村上老辈的人都知道,听了更让人敬仰和崇拜。
我家老房子在南阳市文物保护局的保护文件(宛文物(2012)70号)中有记载:房屋位于刘寨自然村南部,坐北朝南,原为两进四合院,由于历史原因,现只保留上房三间,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架构结构为台梁式。故事就从老祖先盖这个房子开始的。
祖先在盖房子时,请了盖房子专业工匠队伍,每到吃饭时,上桌的饭菜虽然很丰盛,但每次都缺少一样东西:鸡腿,工匠们都很生气,觉得这家人很小气,鸡腿留着自己吃,因饭菜很丰盛,也没说什么。在房子快要盖好的时候,工匠们心想这家人这么不好,不让他们吃鸡腿,就使了个坏心眼,不知道在房屋的哪个地方放了一个预示破财的小玩意,意欲着让这个家败落的意思。工匠们没想到的是,临走的时候,我家祖先把大缸搬了出来,把里面的鸡腿分给了工匠们,意思是他们离开家在这里辛苦了,留在家里的人非常思念你们,所以就把每天省下来的鸡腿放在大缸盐着,便于工匠们带走,捎给亲人们吃。工匠傻眼了,原来每天的鸡腿是要省下来带给自己的亲人们。工匠们不忍心让这样好的人家败落,也不便于将其中的原因告知,就提议说你们的四合院没有影背墙,给你们再建一个影背墙吧,祖先们就应允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这个影背墙意欲着所有的财富碰到影背墙就会被挡回去,也预示着这个家永远兴旺发达。这是事后工匠们传出来的,一直流传了下来。土改时,我家有27亩地,按土改政策应定成份是小土地出租,但因奶奶一个人在家,加上有座祖上留下的老宅,被划为地主成分,房子就被分给了村上的邻居们,上房三间分给了村上有一户家人,这家人住进去后,每天夜里就听到有动静,只听见咕噜、咕噜、咕噜------,然后是咣挡一声,咕噜、咕噜、咕噜------咣挡声响,每夜如此,这家人都休息不好,后来就主动不住了,再分给别家,晚上还是有响动,都不敢住只有让奶奶还住回老宅,随后奶奶跟随父亲走了,村上没人敢住,就做为村里仓库,直到文革时,我们又回到了村里,村上就把房屋还给了我们。
父亲不但遗传了祖辈们的美德,更继承了祖辈们坚强,刚毅的性格和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和讲课风格(建飞草稿二,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三

父亲的父亲王诚中为远近闻名的小学教员,其讲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爱戴,在远近一代很有名气,人长得帅气、精神,可惜30多岁就过世了,没能留下更多有关他的记载。
父亲从小生活在一个文明开放的家庭,从小就入私塾读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的妈妈也就是我奶奶卢广运自小念过私塾,识字、认字,对父亲影响很大。印象中的奶奶长得眉清目秀,个子高高的,脚很大。奶奶给我们讲,父亲的外公因为是清末的秀才,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不让她缠裹脚,等她长大时上街遭遇别人笑话她大脚,她才自己要缠裹脚,但为时已晚,脚很大,只能将脚趾头缠起来,脚还是大脚。脚趾头被裹起来,弯曲在一层一层的长带子里,一走路就痛。我从小跟奶奶长大,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每当看到奶奶脚趾头弯曲着、走路就痛的时候,我就很伤心。就这样,奶奶每天还挑水做饭、干重活、累活,很坚强!记得小时没上学的时候,常常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教给们很多有益的知识,如;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还有很多顺口溜:壹、叁、伍、柒、拾、腊,三十一天都不差,其他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给我们讲很多有益的故事,其中有一侧故事至今难忘。讲的是有一家人的儿媳妇对婆婆不好,天天让婆婆喝上面的稀米粥油,自己吃下面的稠饭,给婆婆吃的白白胖胖的,结果弄巧成拙,自己却吃的黑瘦如柴。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都知道,稀米粥油非常养人。类似这样的故事使我们受益匪浅。奶奶非常勤劳,爷爷过世时,奶奶才30出头,我父亲才刚刚十岁,奶奶知道知识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她自己纺花织布,卖了钱赡养祖辈、供两个孩子上学,一生不求别人,刚直不阿。对父亲的影响极大。我小时候还跟这奶奶学纺花、织布、纳鞋底、做鞋帮、纳鞋垫,我上大学铺的单子、盖的被子都是我奶奶特意为我织布做成的,虽然已经泛黄,但我至今还保留着那床被子,那是奶奶留给我唯一的纪念!小时候奶奶还教我们如何养蚕,养蚕是象征性的,主要是让我们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义。记得当时不知道奶奶从哪里得到的蚕宝宝的种子,种子放在一片白色的布上面,缠放在腰间温暖了多日,几天后蚕宝宝就出生了,就像一片片白色的银屑,每一个都在微微动弹,非常漂亮。每天我们给蚕宝宝摘桑叶吃,看着蚕宝宝吃桑叶,就像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小月牙。随着蚕宝宝慢慢长大,每次采摘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虽然很辛苦,但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们都很开心。直到有一天蚕该吐丝了,奶奶指导着并协助让我们将蚕宝宝放进凌乱的麦吉梗里,他们就吐出长长丝线把自己一圈一圈围起来,直到将丝吐尽,形成蚕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蚕茧用热水煮煮,抽出丝,直到丝尽蚕无,成为做衣服的原料。从中我们不但享受到了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干活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更体会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含义。父亲从小生活在有这样一位慈母的家庭里,感到无上荣幸,也对他的影响很大奶奶养育了父亲长大,陪伴他快乐的童年,但对父亲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的姑姑--王肃寰(建飞草稿三,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24日
追忆父亲 四

父亲的姑姑王清宇(字肃寰)为南阳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据《南阳教育志》记载,教育志收录了从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2005年2700多年间,南阳教育界有影响的33位代表人物,王肃寰是唯一一位入选的女性。出生于1902年的王肃寰,是老爷王殿权的大女儿,也是老爷重点培养的对象。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中,也像父亲的妈妈那样,是一个大脚女人。1921年,已嫁入婆家的王肃寰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赴京读书。1921年,冲破家庭阻力,到南阳女中任教,并兼任放足委员会委员,提倡女性解放,成为南阳第一代有觉悟的新女性。1930年,也就是我父亲出生的前一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她,带着八岁的大儿子到开封进修(当时开封是河南的省会)携子赴汴的途中,在叶县一带遭遇匪兵马队抢劫,,所带行李和60块袁大头被洗劫一空。经过六年的半工半读生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1937年春,自汴返宛,任南阳女子小学校长,成为南阳教育界第一位女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抗战中,组织“南阳妇女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还把三儿子送到抗日前线。当时的南阳女子学校,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王肃寰利用校长身份,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因此遭身份不明的人枪击而右臂受伤。1943年1月,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伏牛山工作团逮捕,关押在叶县集中营,后在南阳成百上千的群众和学生的请愿下被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肃寰在南阳女中教语文,兼任图书管理员。听我母亲讲(母亲当时在南阳女子中学上学),父亲的姑姑个子不高,经常戴着帽子,很潇洒,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的大会上。妈妈见到她时还不知道是自己未来的婆家姑姑,当时还辅导过我母亲如何备课、讲课。
当时父亲也在南阳上学,听父亲讲,上学从家里带的东西吃完后(当时上学吃的是从家里带到南阳的,更多的是红薯和玉米渗),就到姑姑那里让姑姑帮助解决。想想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外出求学,背着沉重的的红薯和玉米渗,柴火走20多里地的情景,我就难以想象,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建飞草稿四,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五

姑姑对父亲的影响并非一时,而是影响了一生。正是祖辈们的品德给与了父亲无谓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才有了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幼年丧父,幼年时的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46年考入南阳市简师(原南阳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1948年11月4日,南阳解放前夕,守军王凌云弃城南逃,强迫学校学生及年轻市民五千余人随军同行,裹胁着向南逃窜。在人民解放军向江南挺进中,学生被迫随国民党军队转战于湖北、湖南、四川、云贵等省。在崇山峻岭中达数月之久,在激烈的战斗中,眼见着身边的人中弹死亡、负伤,经历了生死的煎熬。后经亲属多方营救,在1950年6月才得以返回家乡。那一年,父亲刚刚十九岁。
十九岁的他经考试当上了一名教师,被分配在社旗工作,刚开始工作时由于缺乏音乐教师,父亲就被分配当了一名音乐教师,正好遗传了祖辈们的音乐细胞(老爷王殿权喜欢吹萧,至今父亲还保留着那杆古老的萧),加上刻苦练习,吹、拉、说、唱样样具备,学校还要将他送入音乐学院学习,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个时期,是父亲音乐细胞展现的辉煌期,不但脚踏风琴弹得好,还声音洪亮,俨然是一个男高音歌手。教音乐教的更好,还带领学生制作脚踏风琴,在南阳地区的大会上示范展出。父亲一生任劳任怨,勤奋努力。从社旗被调到潦河二中工作后,由于急需要语文教师,学校让父亲改教语文。父亲生怕教不好语文,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读完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函授课程,也为教好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爸爸受教于旧教育,但服务于新中国,他凭着一颗炙热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培养祖国下一代,不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业务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那时除校内工作外,还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民主建设、工人夜校、参与文艺宣传和演出,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和奖励。1956年,爸妈双双参加了县工会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爸妈教的都是毕业班,担任班主任,而学校又是中央、省地县重点学校,忙的程度可想而知,听哥哥姐姐讲,在家里几乎见不到爸爸。当时我还没有出生,从出生到记着事情时,在我印象中,我们全家住在潦河小学,门前是哥哥、姐姐种的果树,我也种了一棵桃树,日夜盼望着树木快快长大,盼着快快结果子。门前还有一口大井,还有两颗大梧桐树。当时还没有上学,记得门前有一个大操场,还有一个大沙坑,我和弟弟每天在操场上推铁环、撂铁饼,在沙坑里翻筋斗、玩翻过人游戏;学校西南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潦河,老人和哥哥姐姐经常带我们到河里玩耍、捉鱼、洗衣,非常快乐!哥哥经常带我们捉麻雀、淘雀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掏了一对斑鸠,回家养着,直到会飞,斑鸠每天早上从我们家门前一颗歪脖树上的巢里飞出去,每天晚上返回来,天天看着早出晚归的、心爱的鸟儿,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有一天斑鸠飞出去后,因刮风、天下大雨,斑鸠再也没有飞回来。我们等了一天又一天,斑鸠始终没有飞回来,我们都伤心透了!有时候也去听墙角,躲在课堂外面,听着里面的讲课声,非常羡慕。还听会了课堂里讲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绣花绘画••••••,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背的溜溜熟。学校门口有卖糖豆的,我记得很清楚:一分钱买十个母指大小的糖豆,吃个糖豆心里美滋滋的。学校的大门两边有两个大门墩,有时候回来晚了,大门锁上了,哥哥就带我们从门下边爬回学校。多么快乐的童年!
当时生活非常困难,父亲上有老人(奶奶和姥姥)、下有几个孩子,还有一个小妹,母亲还有一个小弟,仅靠爸妈微不足道的工资,如何养活一家人成了爸妈最最头疼的事情,别说穿衣,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靠买红薯、薯干、大量的萝卜、玉米杂粮充饥。几个孩子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几个孩子轮着穿,直到穿破为止。当时爸妈只有一套上课的外衣,周末洗洗,下周再穿。靠着爸妈的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加之爸妈事业的上成就感和家庭的和睦,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简朴的生活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真是苦中有乐呀!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长久。"文革 "开始了,我们全家安稳的生活随着文革的开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六

文革开始后,大字报铺天盖地,批判爸、妈的大字报也醒目的出现在墙上、地上等等(这些事情是听哥哥姐姐讲的),我们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妈妈被划为“三类”,无辜遭批斗;爸爸被划为“四类”,皆因教学成绩突出所致。加之父亲被王凌云裹胁随部队南下的经历,更加重了罪行,被扣上“特务分子”的帽子,并被划为“黑帮”,限制了人身自由,和走资派关在一起,遭到了无情的毒打,被打得内衣和背部的血黏在一起,肿的只能趴在床上睡觉,腰也被打坏,直不起来,连走路都很困难,以后好多年腰几乎弯成了直角,还得去干体力活,我小时候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父亲腰弯成近乎90度,肩上背着铁锹,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移动的情形,50多年过去了,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曾一度让父亲失去生活的信心。让妈妈发现后,非常担心,隔一段时间就让姐姐、哥哥给爸爸捎信,因进门时需要搜查,妈妈就把给父亲的信缝在姐姐内裤里,或缝在哥哥的裤腰里,以探视父亲的名义带给爸爸,所幸的是,每次都没有被查出,每次爸爸看完信就赶快把信烧掉,担心别人发现。爸爸被强制劳动其间,天气很冷,需要在外面井口推水车浇冬麦,把耳朵都冻坏了,妈妈就让姐姐去给爸爸买帽子,姐姐小小年纪跑几十里地到南阳买给爸爸买帽子,第二天大雾,早上6点起早又去找爸送帽子,因天气极冷,返回的时候眉毛、头发都结成了霜。因没去过,最终雾大找不到路,也没人可问,到上午9点也没能找到爸爸所在的地方,加之天气太冷,返回时又走错了路,禁不住难过的边走边哭。文革时期,这样的遭遇即伤害了老一代人的心,也摧残了一代幼小的心灵。在妈妈的劝解下和关心下,同时还考虑到我们姐弟四人还小、双方的老母亲还需要赡养、不堪重负的妈妈,再加之对党的忠诚和信任,相信总有一天会公理昭昭、好人终会有好报,这才总算熬过了寒冷的冬天。
在爸妈同时被批判的同时,外婆被限期返回原籍,单身一人回老家过上了孤独无靠的生活。奶奶同时也被无言无故停止了商品粮的供给,给撵回老家——刘寨,我们几个孩子没人照顾,只好跟随奶奶返回老家。奶奶和我们临走时,好心的邻居陈中林给于我们很大的帮助,雇了三辆人拉车,拉着我和奶奶及弟弟,还有被褥、用品,起早返回老家。拉被褥的车走错了路,直接走到了唐河,然后才又返回了刘寨。返回刘寨时,我们的房子被生产队占着,一时也腾不出来。多亏好心的四娘(许性家的一个叫恒哥的母亲)和恒哥收留了我们。住在他家不知道多长时间,我记得当时他家住的是一进二房间,里间只有一个大床,原来是四娘和恒哥睡的,外面一间是厨房,只有一个大灶台和一口大锅。我四娘和奶奶还有弟弟及我我都挤在一张床上,恒哥就被迫睡到了灶台旁的柴火堆里。记得第二天哥哥姐姐也回到了老家,没地方住,就天天睡在四娘家的院子里,正好是个夏天,下雨的时候,就临时铺在屋里地上睡觉。多亏了这家好心人,我们才有了落脚之地。
不知过了多少天,生产队给我们找了一间十几个平方的房子,记得房间里有我们生活必需品,灶台、和用坯垒成的两张床,总算安定下来了,有了自己的家,虽然小一点,但总算有了我们的容身之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间房子原来住着的是一个得了肺结核而死去人,叫许耀祥,因肺病传染,所以一直没有人敢居住连他们自家人也不敢住,才让给我们住。也许是我们身体健壮、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祖上的保佑,我们都茁壮成长起来,于疾病无缘)
生活虽然艰苦,但跟着奶奶的日子,还是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奶奶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有限的知识、按时按点给我们做饭、同村上的小伙伴玩耍,渐渐淡化了我们离开爸爸妈妈的悲伤,受到伤害的心情也渐渐好起来。
再后来,我们搬进了自己的家,一个感到宽敞明亮的家,印象最深的是房间很宽大,院子也大,两扇大门的门墩更觉得大,我们常常坐在门墩上玩耍。家门前有一颗大大的枣树,收获季节到来,红红的大枣挂满了枝头,令人眼馋。但是奶奶严肃而又严厉的告诫我们,不允许摘枣吃,更不允许偷偷的摘枣吃。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家门前的枣树不让我们摘枣吃,只是牢记奶奶的教诲,从未摘过一粒大枣。奶奶每天起得很早,总是小心翼翼的捡起因风吹掉落在地上的红枣,放在早饭锅里煮煮,分给我们姐弟四个吃,因为少,奶奶总舍不得吃。长大以后才知道,长在家门前院子里的枣树本来是我们家的,但是后来房子分给了别人,奶奶又跟随爸爸走了,枣树自然也成了别人家的枣树(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七

文革期间,因为爸爸被打成“黑帮”,所以,为了找出爸爸的“罪恶事实”,许多人多次让妈妈揭发爸爸的罪行,妈妈都拒绝了!因为想想爸爸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调动工作,从社旗县到南阳乡村,从教小学到初中、高中,不管到哪里都服从分配,从未有怨言,工作成绩突出,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祖国的事情。所以妈妈一直都没有写出爸爸的揭发材料,写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把妈妈叫到造反派的办公室,逼着妈妈交出揭发材料,实在没办法,就说了一件不为人知的事情:邢台地震时,爸爸动员妈妈将我们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0元钱,捐献给了灾区......。要知道,那时候爸妈两人的工资养活10口人;奶奶、外婆、姑姑、舅舅和我们四个孩子。造反派气急败坏,拍桌子震椅子地大发雷霆:让你揭发他的罪恶事实,这是罪恶吗?•••••但是也没有办法,最后不了了之。还有妈的同事写大字报揭发妈妈,内容是:孩子的奶奶当哥哥姐姐上小学一年级时,每当数学语文都考100分时,就煮鸡蛋作为奖励,说这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毒害孩子。把这件事情当作妈妈的反动言行,现在想想觉得很好笑。
后来,为响应所谓的侯、王建议“教师们回到本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爸妈回到了本大队。此时,爸爸被打的腰的后遗症越来越坏,妈妈和奶奶想尽一切办法来救爸爸。因为没钱治病,就用许多偏方来治疗,其中有一个偏方:用黄鼠狼的骨头在锅内炒焦,加入酒喝,整个屋子都弄得怪味四射,难喝的程度可想而知。多个偏方使用过仍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腰也越来越弯,眼看着疼痛难忍,苦不堪言。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爸爸的学生告诉父亲一个办法也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按摩,因此爸爸一个人离开家长期住在了按摩医院。这期间,由于没钱,每隔几天就由姐姐给爸爸送一次馒头吃。也没人能在医院陪着爸爸、伺候爸爸。现在想想父亲一个人在医院生活会多么艰难。大约一年多以后,爸爸的腰神奇般的挺直了起来,腰疼的顽疾逐渐好转,这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呀。那时的爸爸又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高大帅气的形象又在我们心目中树立起来。腰虽然直起来了,但是需要带着带钢板的腰围,才能支撑起来,腰围一直带到了85岁(记忆中都知道爸爸的腰一直需要戴腰围,我给爸爸买过、哥哥、姐姐和弟弟也都给父亲买过腰围,腰围的质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质量一个比一个好)。文革中留下的腰部顽疾在父亲85岁的时候又一次差点摧毁了他:父亲站立起来走路,只能走动50米-100米,腰痛的需要立即坐下来,休息一会再次站立起来仍旧只能走50到100米,从此爸爸坐上了轮椅。询遍名医,只有做手术,因为椎管已经被完全被堵塞了,医生了解情况后说,很大程度上是旧伤引发的。因此在85岁那年,又做了一次大手术,手术从上午8;00一直做到了下午2;00多,其间,我们一直守候在手术室的外面,看着父亲安全的被推出手术室,我们紧紧揪着的心放了下来,手术很成功。父亲又神奇般的站了起来!直到过世的头一天晚上,还自己坐在桌前吃饭、自己去厕所、自己走到床边坐、自己走到沙发去坐,这需要多么大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信心(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1月30日
追忆父亲 八

随着父亲腰病的好转和文革的结束,父亲又重新站在了讲台上。从程官营教小学开始,一直教到初中、高中,期间多次离家,独自一人在外教书多年,教学工作成绩突出。1979年,南阳县成立县一中,父亲被调入县一中继续教语文,后任教导主任。
在一生的教育事业中,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县一中教学期间,父亲既教语文,又抓业务还管理学生,工作非常繁忙。他心中装着学生,无时无刻关心、照顾学生,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看看学生在追忆父亲,寄托哀思的网站留言便可见一斑(这是是一名毕业37年的学生胡付永的留言):
昨夜得知噩耗,悲痛之极!忙完一天的公务,坐下来写几句话,一为寄托哀思,二为王主任送行!
我是1984年从县中考入陆军学院的学生,一转眼功夫,我在军队已经工作37年。在离开县中几十年的慢长岁月里,我再也未曾与王主任见过面。大家称王老师,我称王主任,因王老师没给我上过课,我在校时,他是教导主任,所以,我一直铭记的,是这位头发有点花白的王主任。
1984年春天的一个深夜,三楼教室仍亮着灯,楼下喊:“胡付永,该休息了“,我应声。我知道,楼下喊话的人是王主任,他每天晚上都要到教学楼巡查。王主任知道,楼上教室应声的肯定是胡永,这种心有灵犀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一方面,我是一个熬夜出名的学生;另一方面,几千号人的学校,谁在哪层楼哪个教室,谁爱加班熬夜,在王主任那里,心如明镜。夜夜巡视,守责如一,师者风范,长者关爱!
这件小小的往事,我记在脑海中已经几十年了,每每想起,总心潮澎湃,念念不忘。我是一个笨学生,成绩一般但却较劲强撑,靠疲劳换得一点收成。而作为师者,王主任把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妥妥地放在心上,如宝一样呵护,这种爱叫大爱,这种教叫身教,这种育叫美育,这种似乎称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感染教化胜过百千次人生课堂!
后来这几十年,我成了一名军队干部。在与官兵相处尤其与部下共同工作生活中,虽也千辛万苦苦口婆心,但怎么也做不来、做不到、做不好诸如王主任、还有前些时我们送走的敬爱的张淑芬教师为代表的县中那一代老师对学生如父如母、知热知冷的感觉。王主任永远是我们学们学习的楷模、做人的榜样!
八百年前,一位叫辛弃疾的仙人讲"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古人所言极是。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像王主任、张老师这样似身躯不留却精神永驻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主主任永垂不朽!
这位我们不认识的学生留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对父亲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超出了我们对父亲的认知程度。

以下是部分亲朋好友、学生及同事的留言哀悼:
王老师上课风趣生动,讲解透彻明晰,您讲的巜荷塘月色》我们还常常在同学聚会时提起;您打乒乓球球的潇洒身影、您对我们谆谆教诲的慈祥的音容,常常在我们脑中浮现。您给我们父爱般的关怀,常使我们感到幸福满满。王老师,学生永远记着您! 愿天堂的您开心幸福!! 学生邱宗魁叩拜!!

悉王静老师驾鹤西去,不胜震悼!
王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也给了我慈父般的关爱、引导!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教育家,弟子遍天下。他用自己的学识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学子!
您的大师风范将激励我们做人做事,您的音容笑貌将陪伴我们前行!
王老师千古!愿您一路走好!🏻🏻🏻
您的学生 唐庆春

王静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满头白发,慈祥面容,谆谆教诲,三十三年过去了仍时常索绕心头。我上清华大学后,和王老师还有通信,满页工整的小楷饱蘸老师的心意!王静老师千古,王静老师治学做人的精神永活学生心间!王云生

舅舅一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学生爱戴,教师敬重。从教一生,桃李天下。我自小聆听舅舅教诲,受益至今。舅舅家风优良,表哥表姐皆出类拔萃,是我兄妹学习的榜样。舅舅一直对他唯一的妹妹照顾关爱,常常用多重方式帮助我们全家。妈妈去世时,舅舅发来唁电,字字句句,撕心裂肺,道尽无限兄妹情悲伤意。这份唁电我一直小心翼翼保存着,而今,我亲爱的舅舅走了,安详地走了,和妈妈去世一样,这是我一生的痛。舅舅和蔼的笑容,慈祥的目光,谆谆教导仿佛还在昨天,我实难接受这残酷的事实。愿舅舅安息!许晓勇

忽闻敬爱的老师尊敬的王静姑父与世长辞的噩耗,做为您的学生和侄女心情是非常的沉 痛!一位大教育家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和至亲们!我们只能在家乡遥望和默默祈祷:祈愿您老人家一路走好!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同时,想起了我在县中学习时您在全校大会上的讲话教导、在隔壁文科班声情并茂讲课的声音、在您家吃饭聊天受教的情景,在端午节早上姑姑提着你们自己煮熟的鸡蛋咸鸭蛋粽子送给我吃令我感动的场面……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难以忘却呀!恩师!姑父!您永远活在学生和至亲们的心中!王毅飞

Dear Teacher Wang:
I can’t forget when you taught The Chinese Class in 1994-1995 for Class 1992. So many students love Chinese and recite beautiful poems, stories, articles and have good Chines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of your teaching, including me. After entering college and going abroad, I continue to get advice from you. You even sent me and my wife marriage gifts when we just got married. I was lucky to visit you in Canada after many years talk. It is still like in yesterday. You are like a father. I miss you forever.
Your student, Hongbiao Song

哭王静老师
前时视频見,今日却永别。
桃李泮岸跪,呜呼!
风泣瀑声哀。
朓望加拿大,万里海相隔。
遥祈悲切拜,呜呼!后生永念怀。
老师君子魂,扶摇九天外。
星宿北斗间,呜呼!千古君長在。
后生张晓军庚子十月初一北京时间二十三时二十分泣于宛

还有很多留言哀悼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不一一列举)。

还有很多毕业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的学生回到南阳都要到南阳看望父亲。父
亲一生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每逢过年过节,学生的贺信、贺卡像雪片般飞到他的手上,此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骄傲的时候。他一生任劳任怨,勤劳耕耘,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爱戴,他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真是桃李满天下!他在南阳五中任教导主任期间,学校升学率在当地多年排名第一,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还有很多学生找他补课,他经常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经他辅导过的学生成绩提升很快,在南阳这个小地方小有名气(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4日
追忆父亲 九

今天和爸爸的学生秦喚成通话,我所知道的这应该是父亲最大的一个学生,在连云港工作,现已退休多年,今年已经78岁了。听到父亲仙逝的消息很难过,在电话这边能听到他的哭泣声,他哽咽着说:上学时王老师对我太好了!考虑到他年纪大,我赶快转移话题,我说想了解一下当时父亲他们做脚踏风琴的细节(此事听爸爸讲过一次,这是其中一个做脚踏风琴的学生,更多的细节我不太清楚)他讲:王老师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当时带领我们做脚踏风琴,他说他是脚踏风琴厂的副厂长,王静老师是厂长,他说记得做出成品来时,还在学校操场上给学生演奏,第二天就拉到南阳展示去了。我问他能把详细情况写一下吗?他说能写。我之所以知道这个学生是因为在父亲85岁的时我们带着父亲去连云港见过。当时父亲的愿望是能够和他的这个学生见一面。但是这个学生的腰部有问题,我们也知道留给父亲能够自己自由走动的时间也不太多了,就满足父亲的愿望,也顺便浏览一下连云港的风景。这个学生以前只要回到老家就会来看望父亲,师生在一起畅谈。 学生来看望父亲,是父亲最最高兴的时候,偶尔回家碰上一次,就会见到父亲脸满脸笑容,就会听到父亲滔滔不绝的声音。父亲见到自己的学生都特别高兴。有一次从郑州回老家南阳,路上有学生打电话问父亲在哪里,父亲说马上要回老家南阳,因为顺路,学生就邀请要他拐到平顶山来见面,请他吃饭,那时,父亲的腰部刚做完手术一年,还没有完全恢复,当他的三个学生同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父亲好像忘记了伤痛,顿时脸上笑开了花,站立了好长时间和学生们聊天、谈话,我给父亲赶快拍照,留下了做手术以后的第一张幸福满意的笑容。 还有他的学生武汉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建伟,只要有机会就会来看望他最尊敬的老师,记得当时我和姐姐在济南工作,父母就随我们俩一起住在济南。有一天父亲要我们到机场去接一位他的学生。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自告奋勇要去接,并说,我要见见博士生长什么样子,说的我们哄堂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博士生。他是出差,知道父亲在济南,他特意拐弯来济南看望父亲,并陪同父亲和母亲游览了大明湖。这位学生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还特意要求了一个到加拿大的差事来看望父亲,并且说,如果不是来看望父亲这趟差事他就不会来了!见到父亲时,父亲像个孩子般的一直看着他笑,父亲的目光里充满着深深的爱、慈父般的爱......。走的时候周建伟依依不舍、不停的回头,从他的目光里,我似乎看到了他内心深处:如果没有机会再来,他也许就见不到父亲了!这一见,真的成了师生永别!走的时候和父亲的合影也成了最后的纪念!还有父亲的学生宋鸿标,在17年的时候,专程从美国赶来看望父亲;还有父亲的学生谢久永正巧赶到加拿大看望父亲,不料却正赶上了父亲的追悼会。正因为这几年专门陪伴父亲才经历了这些事情。才经历了这种师生之情胜似父子、父女之情。父亲在北京住院治疗腰痛时,同屋有一个甘肃省的病好,从闲聊中得知父亲的另外一个学生在甘肃,但父亲始终没有找到电话,成了父亲永远的遗憾!
最后提到的一个找不到的学生叫张进茂,大概和秦喚成是一个年代的学生,曾经来家里看望过父亲,后来由于电话的变迁失去了联系。我曾经给父亲说过,通过当地登报的办法也许能够找到。但终因路途太远未能努力去做。现在想来很十分后悔!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

当我们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因为假期经常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外爷外婆家,所以在家里的时间也就多一些。在家听的最多的就是爸的两个学生:唐庆春和胡继晔,虽当时不曾见过面,但爸经常挂在嘴上,作为楷模,讲给孩子们听,我们也就熟记在心。他俩都是父亲最得意的学生,在语文上深受父亲的影响。二年级分班后父亲是文科班班主任,胡继晔分在理科班,唐庆春在文科班。83年胡继晔考上清华大学,唐庆春考上大学南开大学,当年就他俩考上了重点大学。胡继晔没见过。但我曾经在有关区块链的大会上及文章中看到胡继晔的名字,据说是政法大学的知名法学教授。我还问过我爸,这个胡继晔是不是你县中的学生。唐庆春经常回南阳来看望父亲,因为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就渐渐熟悉了,后来我们就如同亲姐弟一般!以下是唐庆春回复我的微信:姐,王老师就是一盏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王老师能够像慈父般对待我,给了我信心、勇气,是我的幸运!
我知道他老人家一生无愧,胸怀坦荡,一心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为人师表,也教子有方,哥姐们都很成功。在王老师的晚年,他是幸福的,满足的。遗憾的是,恩师临终的时候弟子未能奉茶尽心,十分遗憾!
愿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国平安幸福!
🙏🙏🙏。 我看了十分感动!由于不能亲自来和父亲做最后的道别,唐庆春特意让他在加拿大的大学同学替他来和父亲道别,我们感动至深!父亲一生以学生为荣,其喜爱的程度甚至远胜子女,看见他的得意学生比子女都高兴,我们都看在眼里,也有曾经的不解。也许这是他一生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业吧!亦可能有子女不如学生优秀的原因吧!我们不得而知!这将是我们永远的秘密!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一
父亲是一个孝子,远近闻名的孝子!常听奶奶讲起,说父亲很孝顺,很听话,只要是奶奶想办的事情,非原则问题总是按照奶奶的意思办理。听妈妈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姑姑出去办事,因路程较远,正值爸爸发高烧,奶奶不知道,让父亲骑自行车送姑姑,爸爸坚持着一直让姑姑把事情办完。妈妈本不想让爸爸去,但是爸爸为了不违背奶奶的意图,执意要去。这种孝道应该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父亲的奶奶过世后,父亲的爷爷又给父亲取了个后奶。父亲的爷爷过世后,由于父亲的父亲过世早,30多岁就离开了,留下了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和一位老人。奶奶一边拉扯两个孩子,一边一个人一直伺候后婆婆直到过世。听奶奶讲,当时有很多人劝奶奶改嫁,还有人要娶奶奶,都被奶奶坚决拒绝了。还有一件事情父亲做的特别好。我的外婆由于文革中被迫离开我们回到了老家,因为外婆有病,生活很艰难,又不能去到其他两个孩子家里住。妈妈就和父亲商量把外婆接到了我们老家,和奶奶我们一道生活,奶奶身体好,每天早上起来后先给外婆做一碗病号饭,然后再给我们做饭。一直到病逝在我们家里。外婆病重时,我的妈妈曾一度考虑让外婆搬出去租房子住,但奶奶始终没有同意,一直到外婆过世在家里。外婆过世后,妈妈怕奶奶一个人住在家里(当时我们还小,我和弟弟就被带到了别人家住)看着旧物心里不舒服,但是奶奶坚持一个人住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又搬回去住,直到我考上大学才离开了老家。那时,一间房子里摆放了三张床(所谓的床就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上面铺了藁鞯就是一个床了),我那时还小,清楚地记得,外婆睡在靠最后的北边墙的床上,总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们,我没有去过外婆家,听哥哥、姐姐讲,外婆在她老家时,做的菜很好吃,炒的剩米一粒一粒的,还做炒面很香,我很羡慕,我常常坐在外婆的床前和外婆聊天,那时外婆似乎病的不轻,印象中很少下床,我记得外婆教给我们诸如:人死如灯灭,好似水泼雪,要想人还在,水中捞明月等富有哲理的顺口溜,使我们对死亡一点也不恐惧,村上有人过世,还跑到人家床前去看,直到掩埋。外婆还常常告诫我们,趁着你们现在能吃硬的东西,要多吃点,别等到现在像外婆这样什么也吃不了。我还说,等外婆病好了,我也要去外婆家,让外婆给我炒米吃,外婆总是拉着我的小手,笑眯眯的对我说:行行行,一定给你做!但是遗憾的是,外婆再也没能在生前回到她自己的家。我还清楚的记得,外婆临走时发出的声音:妈妈妈......、妈妈妈......我妈说这是叫舅舅的声音,外婆小时候很教惯舅舅,但不知道为什么,直到外婆过世,舅舅也没有回来。只记得外婆被拉回老家入葬几天后,舅舅才回来,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哭着、滚着、喊着:妈妈、妈妈我回来晚了......,看着他难过的样子,我们小孩子也跟着一起哭......。父亲在外教书时,随着我们姐弟一个个上了大学之后,奶奶就一个人住在老家,父亲调县中工作后也稳定下来了(现在的南阳五中),奶奶也年纪大了,爸爸妈妈就把奶奶接到身边住。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一起坐火车(当时我已经在开封工作了,姐姐还在上大学),我去开封,姐姐去新乡,火车还没有开,就有人到火车站叫我们回来,说奶奶生病了。当天,我们假期过完了,奶奶送我们到学校门口,有老师听见奶奶从大门口往家里走去,还边走边说:我的两个孙女咋去那么远的地方,我会想你们的。回到家里,奶奶坐椅子上洗脚(奶奶是个很爱干净、很讲究的个人形象的奶奶,不管再旧的衣服,总是穿的一尘不染,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洗着洗着就昏过去了,爸妈发现后立即送往市医院,大概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就回家了,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奶奶躺在床上一年零柒个月的时间,都是父亲母亲两个人在伺候奶奶,当时父亲担任教导主任,又教学又管理,忙的不可开交。母亲在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工作也非常繁重,但父母两个人从来都没有因为家里有病人而耽误工作,可想而知,家里伺候病人的繁重的体力活,学校繁忙的工作,我们姐弟四人一个工作,三个上大学,又请不起保姆,重担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压力之大难以想象,直到奶奶过世。当时有一张照片,是奶奶过世后爸妈照的,父母的脸都瘦的像刀条似的,很长,不是长,是瘦,累的一身毛病。当时姐姐一毕业,父亲就让分配到县中,帮助他们照顾奶奶,奶奶看病住院欠了很多钱,用爸、妈、姐姐的工资还了很长很长时间,这些都是我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跟随父亲在加拿大期间,我多次接到学生问候父亲的电话,有加拿大本地的、有澳大利亚的(我已经记不清名字了)、有美国的、有中国北京的......等等,每次电话接过,我都会感慨万千,是学生对老师念念不忘还是老师对学生念念不忘?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二

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是教育事业,而对党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从小就受到姑姑的影响,对党充满着无限的忠诚和爱戴。父亲1950年参加教育工作的,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下一代贡献者自己的青春和一切,但是由于自己出身不好,加之随王凌云裹挟南下的经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写了7次入党申请书,均被一一拒绝,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啊!但父亲始终坚持着、追求着、奋斗着......这是何等的情怀呀!终于到1982年父母才双双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距离他们退休的日子也不远了。这迟来的喜悦与激动让他们彻夜难眠!我为什对这个时间记的这么清晰,因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心愿,寄托着他们毕生的心血,写了几十年的入党申请书成了他们贯穿一生的希望!我们姐弟心里都非常清楚,所以这个日子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父母不但自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要求我们子女加入。正是父母这迟来的喜悦也鬼使神差的成了我最初的痛!现在想来是错误的:我工作最初的几年都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我认为,我不加入共产党,不照样为党做着贡献吗?直到有一天我的上司找我谈话才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才抚平了我心中的痛。父亲的一件小事也是我难以忘怀。父亲曾经在某地工作时,由于只有父亲一人会拉二胡,单位就把二胡交给了父亲保管,到父亲离开时,由于那时已经更换了工作人员,二胡又很久不用了,加之搬家时父亲又不在,就把这把破旧的二胡给搬走了,再后来就忘记了,一直积压在小小的仓库里!期间有调查父亲档案的工作人员,从调查中得知了这把二胡的情况,转告给了父亲,父亲就立马找了起来,当时都忘了这把破旧的二胡了,直到把所有东西都翻遍了才找到了,父亲立即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物归了原主。党教育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父亲用来教我们不拿别人一针一线(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6日
追忆父亲 十三
父亲、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教我们勤奋读书,体育锻炼、思想品德还教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诸如:吃饭夹菜时不能夹两次,一次到位,不能太多,不管你加了什么,都必须吃掉;衣着打扮大众化,不能穿的稀奇古怪;接人待物礼貌化,不俾不亢;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诶;要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诚实守信,不浪费别人时间;爱护公共财产,做好事,不做坏事;待人厚道,不计较小事,不贪污、不受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等等。并要求我们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并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得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这些方面父亲总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做足了榜样。当时收留我们奶孙六人的四娘和他的儿子恒哥后来生活艰难,父母时常去看望,带吃的、带穿的、送他们东西,把旧自行车也送过,我们姐弟四人回老家也常看望他们,给他们留钱、留物。父亲队村上的人力所能及,有求必应,不管他们以前怎么对待我们都不计较,借钱不还也不去要。为村里的一些学生上学不辞辛苦,跑上跑下的。父亲从来都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其他的事情而求过别人。记得弟弟分配工作时,父亲只要去找一下他的学生,弟弟就能顺利一些,但是父亲始终都没有这样做。有时我们觉得父亲真狠心!但这样反而使得我们变得更自强自立。一切靠我们自己,没有人替你买单。一个自立自强的民族不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吗?有时候,我们也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爱确实是大爱。听奶奶讲,父亲小时候也比较教惯,因为父亲是第四代单传的。小时候由于教惯,父亲的身体不太好,有一次,父亲先是发高烧,而后又抽搐,再后来就不省人事了。没办法就请街上有一个黄的大夫到家里看病,这个大夫对奶奶说:我只能给他按摩,好就好了,不好也没其他办法,父亲命大呀,经过按摩父亲醒了过来。以后父亲常常去看这位救命的医生,没有他就没有父亲的今天。这话爸爸讲了一辈子!父亲对我们的爱也体现在做饭上。父亲做一手好菜,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改善生活、或是我们姐弟在外回到家、甚至子孙们回来看望爷爷、奶奶、外婆、外爷、或者是过生日,都是父亲亲自下厨、掌勺,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记得父亲做的最多的是糖醋排骨,那叫一个好吃呀!香里边带着甜,甜里边夹着酸,咬上一口,香、甜、酸、滑、烂全在口里。我们姐弟后来都跟父亲学了做这个菜,但始终都做不出来父亲的味道!小时候,也许是不经常吃肉的缘故,父亲做的胡萝卜丝小炒、爆炒莲藕、凉拌三丝(红白萝不和豆皮丝)、土豆炒肉丝的味道至今都难忘!还有爸做的羊肉烩面,很正宗的味道,羊肉煮过后再切成丁放锅里炒,各种调料放进去,酱油、生抽滴进去,待烩面下好后,连同菠菜、羊肉、黑木耳、香菜一起放进去,成碗里后加上几点小磨香油。都是一样的东西不,那个味道的美,我们至今也做不出来!(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四

父母倾其一生,除了学生外,就是我们姐弟四人了。父母经常给别人讲,我们这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学生和四个子女就是我们全部的财富。当时我们姐弟四人都考上大学时,一时间惊动了小小的刘寨村庄及方圆的村民,也轰动了整个南阳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爸妈也成了一轮的对象。奶奶经常在村子东边的大坑里洗衣服,有一天旁边有几个人走过,边走边说:他个奶奶,小小刘寨一家子考上三个大学生。我们家一时间也门庭若市,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一波接着一波。再后来,在历年的复习高考中我家也成了考试复习的集散地。我记得,有爸妈的学生来请教的,有哥哥、姐姐的同学来询问的,有我的同学来复习的,有表弟、表妹来找父亲辅导的,不论来多少人,奶奶总是端茶倒水、做饭做菜,热情招待。我家有一个小小的、低低的方桌和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小凳子,就是我们全部的复习工具:桌椅,至今爸妈也舍不得扔掉,放在家里的储藏室里,也许是爸妈想留作纪念,也许是它记录了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也许是镌刻了我们姐弟儿时的身影。因为后来我们长大了,陆续结婚、工作离开了家,留下了孤独的两位老人,看到这些东西或许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宽慰吧!我最好的高中同学,也是我一辈子最要好的朋友在我上大学后还住在我家复习了一年,也考上了。父亲小时候阴差阳错,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多亏有了邓小平恢复高考,我们姐弟四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感谢邓小平!感谢党的政策好!当时还是推荐上大学的时候,爸妈拉着煤车经过一家药厂,(当时做饭用的蜂窝煤火炉,需要去煤矿拉煤做煤球(煤球上面有十几个小眼睛,大约一壶口高样子、圆圆的)爸望着那里的厂房,羡慕的对妈妈说:听说今年这个厂里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那时我们姐弟四人,三个在下乡插队劳动,一个在上高中,没有后门,像我们这样没钱、没权、没势的家庭,上大学 我们想都不敢想,哥哥、姐姐插队都四年以上了,想去工厂当学徒都是很难得。小时候不懂事,看着村子里别人家的孩子都不上学,在家里玩着可舒服了。我也试探着问奶奶:我也不想上学了,别人家的孩子不上学不也过的挺好吗?奶奶没有直接拒绝我,而是巧妙的回答说:奶奶不当家呀,去问你妈妈吧!,由于小时候爸妈很重视上学的事情,很害怕爸爸妈妈生气,所以以后再也没敢提这事,这学也就继续上了。现在想想,当初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可笑,也险些浪费掉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小时候能读的书很少,能够找到的书是哥哥姐姐看剩下的儿童时代之类的一些书本,还有一些连环画。有时候把书里面的文章都读好几遍,看的多了,有些都能背下来了。书实在是太少了,都感到读书的饥饿感。有些时候就站在广播下听。有一次,广播里传出低沉的东方红歌曲,调子有些别扭扭,还以为有坏人搞破坏,赶紧回家告诉家人,原来是我们国家发射的第一艘人造卫星上天了,从卫星里发出来的声音。记得第一年高考是在初冬季节,从听到高考的消息到考试很短的时间,我把我的书找出来,几乎就没什么内容,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数学课本,大概有30多页纸,上面全是三视图。没有书本没办法复习。当时父亲帮我们整理材料,给我们辅导文言文,但是上高中时又没有学过文言文,父亲讲的我又听不太懂,就囫囵吞枣的记下来,后又找了政治来背。好像其他没有找来课本就该考试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进考场。我现在也忘了第一天考了什么、第二天考了什么。考试时,时间太充裕了,把会的题做完了,剩下不会的题怎么也写不出来,可又不能提前出来。没办法,就坐在那里咬笔头,记得考数学时,有一道大概20分的立体几何题,虽然没学过立体几何,但凭着自己当时掌握的一点点知识:直角是90度,sin90度=1,加上上学时经常用泥巴做三视图(我自认为我的空间立体感很强,又喜爱玩泥巴,所以做出来的三视图非常漂亮)凭着自己sin90度=1和对空间的敏感度,能想象出来哪里是直角等等,硬是把这道题做对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上高中时,我掌握的这一点知识sin90=1还是张延祥老师教的,他讲课讲的特别好,黑板上的坐标x轴和y轴,用手画的很直。一直到现在张老师给我们讲课的画面还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也许正是这一点点知识让我获得了比别人多一点的分数,才在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还记得有一道题是关于函数的(现在知道是函数,当时并未学习过,也从未见过)的题,大概就是类似F(x)=4x的平方+3x+5这样的一元二次函数吧,还有x=2也在题里面。因没有学过也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是个什么东东?但因离下课还有很长的时间。我就坐那里琢磨呀琢磨呀:我想既然有x=2,说明x就是2,2就是x,我试着用2把x换掉:上面的函数就变成了F(2)=42的平方+32+5,但后来又想,这不对呀4x的平方不应该变成42的平方,3x也不能够是32呀,觉着不太对劲,琢磨了又琢磨,还是觉得应该有差别,为了弄得和他们原来的样子有差别,我在4和2的平方之间加了个小点变成了4.2的平方,把32之间也加了个小点,变成了3.2,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当初是一脸的糊涂。我就这样把这一步写在了纸上,结果评分的标准一下来,还真是蒙对了,因为当年是分步骤给分,所以这一步好像是给了1分还是2分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系数是不是4和3,但大概就是这样。还记得考语文时,作文题是两个,我只记得其中的一个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虽然当时没见过毛主席纪念堂,但我选择这个标题来写,写的满满当当,最后纸好像不够用了,还在纸边进行了结尾。考理化时一脸蒙圈,因为上高中时,对化学老师的印象也最深:老师讲的很带劲,满口白沫,一个声调一直讲到下课,也没有提问,也没有和学生的互动,一堂课一句也没听懂,不知道是不想听,还是一点也听不懂,反正化学到目前只学会了水:H2O,什么化学方程式了,什么化学反应呀,一概不知!一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是每一名教师都有资格佩戴这个光环!老师的良好心理素质、较高思想水平以及敬业精神,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课堂上讲课形式的多样化等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让师生关系融洽、如父如子、如朋友。我想父亲正是以这样的形象在学生和我们姐弟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五

我大学学的是理科,考的是数学系。当时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无论你的文科有多好也必须选择考理科。无论你的理科有多不好你也必须选择理科。这是父母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愿望。当年考试完,因为姐姐、哥哥不在爸妈的身边(姐姐当时已经进了工厂、哥哥在农村插队)父亲就对着标准答案,一遍又一遍的给我计算着分数,让我的感觉是算一遍就能多出来分数一样,可见父亲对我考上大学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那种渴望我从父亲的眼神里能够感受到......因此我尽可能的给父亲一种确定的回答,结果我的估分和实际的分数差别仅仅1-2分之差,准确率相当高,真的是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当年高考结束后,好多监考老师都告诉我父母,说我考的好,一直不停的在写,岂不知有些是在乱写,直到那时才理解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意义。我当时非常喜欢打乒乓球,我告诉父母亲,我要去考体校,报考乒乓球专业,当时我的梦想是要当世界冠军。但是当年考理科是不能报考体校的,但是又不能不考理科,万般无奈。考完我觉得考的非常不好,好多知识都没有见过,特别是化学最差,考完试我就去借了一本厚厚的化学课本,打算第二年复习再考,当时我的志愿是清华、北大,北大、清华的志愿是自己填的,剩下的还有一项志愿是自己填的:地质学院。因为当时看了一部电影(年青的一代)描写是地质队员勘探工作和生活的,看他们唱着地质之歌,走进茫茫大地、山川丘陵,探索地下的石油宝藏和矿产资源,留宿在崇山峻岭、河流岸边,非常自豪,我们也特别羡慕和憧憬(哥哥应该也是看了这部电影而考上了地质大学,可见舆论的力量无限啊)剩下的是父母让填的。当录取通知书下来时,看着录取通知书上学校名字,我没有喜出望外,而是选择了不上,但父母的选择是上。带着万般的无奈才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而且是师范院校。现在才明白父母为什么让上师范院校,因为第一可以承父业。第二是师范院校有伙食补贴金,每月十多元的伙食补贴可以减少父母的开支,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自己曾千百次的试想过,当年考大学选择文科,历史地理能考多少分呢?也许会远远超过理化分,不用超过多少,三十到四十分就能上北大。因为我的大学系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录取时去的早,捡了我们的档案就紧紧的抓在手里不放松,以至于后来的扩招比我们分数低的录取的学校都比我们好。这就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选择呀!我也无数次的想过,我如果选择了文科,我的人生将又会是什么样的轨迹呢?人生有选择,但确无法重来。人生有无奈,但须有好心态。拥有好心态,才能对生活充满热情,才能对人生有所期待(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7日
追忆父亲 十六

我毕业实习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小,去实习的又是中专师范类学校,面对的是教师进修的、比我大得多的哥哥、姐姐,怕我讲不好的缘故吧?因此对我特别严格,教案都写了一遍又一遍,父亲说: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再结合讲课的多样形式,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写好教案是讲好课的基础。父亲在县中教语文时,备课写教案是他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此时才知道父亲的授课为什么博得学生的喜爱,除了父亲洪亮而有磁性的、底气十足的男高音声调,在备课教案上下足了功夫。有些时候回家看到父亲满桌的参考书,翻开的和没有翻开的、用榛子压着的、折叠的页遮着的、榛子不够用其他东西隔着半掩着的,简直玲琅满目,我知道,父亲在备课写教案时是不允许我们动他的任何东西。这时候我也知道了父亲为什么特别喜欢榛书的榛子,有时出去玩碰到了就买给父亲。除了偶尔写写写书法使用外,更多是用来榛书的。父亲授课最吸引人的是语调的阴阳顿挫,转换课文内容时忽高忽低的磁性声音以及和学生的互动,父亲没教过我,但是其他老师有事时父亲替课,偶尔也听上一堂,印象深刻。父亲授课的声音洪亮,有时隔壁的学生也能听的津津有味,甚至能吸引教室外的学生。父亲不但要求我写好教案,还在家里让给爸妈试讲。一遍一遍的试讲、一遍一遍的指导让我在实习中一炮打红。我第一堂课讲过后消息立刻就传给了母校。母校的老师们也特别开心,培养了一个好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课讲的更好。上大学时的调皮也让我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毕业留校机会。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教我们的物理老师我很不喜欢,甚至有些讨厌,不喜欢的原因现在也忘了,反正就是不喜欢,有一次物理小测试,我觉得特不重要,就故意只做了第一道题(我记得是五道题、每道题20分,共计100分),第一道题我做完以后(这道题一步一步做的非常完善,得了满分20分)后面的四道题一个字也没写,以示对老师的不满。这个老师当时还问我,是不是卷子弄丢了,我只要说丢了老师会给我满分的,因为我听出了老师的意思。但我的回答令老师吃惊。我明确的回答:不是的,是不会做。老师又问我,不会做你第一道题怎么做的那么好,一下子把我给问住了,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因为我知道这小测试的成绩也不会记录在案,只有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在成绩单上。我原以为这件事情就过去了,结果把自己给坑苦了。毕业分配时有老师坚持让我留校教书,因为我讲的太好了,数学课能讲的令人喜欢的确不易。但有人就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我学习不好而留校失败。还有毕业后我们去看望心理学教授张老师(因为老师讲的非常好,我和我的同桌都非常喜欢张老师,也喜欢心理学这门课程,经常去请教一些问题)讲了一件事情令我震惊:毕业留校时心理学老师看我没被留在数学系,就要求我留在心理学系接他的班,因为那时心理学老师年纪大了,又有病,身体很弱,只有他一人讲心理学,很想找个接班人去进修,又是物理小测试这件事情又一次让我错过了留校的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又千百次的想过,如果当初留校、或者留校教心理学,我的人生轨迹又将会是怎样?这件事情告诫我,以后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懈怠,更不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产生不满,不满仅仅是自己脑子里的认识,与别人无关。在这个社会上,你不能让周围的人来适应你,而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适应社会。这件事我回家不敢说,害怕父母批评我,埋怨我,我想父亲一定想我在大学里教书,这是一份令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职业呀!我也曾经用我这个可能改变我一生的小小过失,不,也可能是致命的错误来教育我的学生。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准备教案,数学公式多,只要记住公式、记住演算步骤就可以了。我也见有些数学老师不写教案,提着课本就去讲。有父亲的教诲,我始终不敢懈怠,每次上课前都写好教案,不论这课讲了十遍、二十变甚至上百遍,无论这课多难多易,我都在上课前认真工整的写好教案,保证课堂上不出现任何教学闪失,保证学生有问必答。其实我讲数学,从第一堂开始,从来都是不看教案的。我也在我快退休的时候对父亲讲了我的这个小小的故事,父亲只是觉得可惜了我,并没有埋怨我、批评我,我只教了六年的书而后改行了,父亲一直到临终也不曾说过我什么而独自承受这一切。现在想想的确辜负了父亲对我的期望!父亲一定希望我承父业呀!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愧疚!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8日
追忆父亲 十七

写着写着想起父亲告诉过我们的一件事情也是惊心动魄。现补充在追忆父亲七后面作为追忆父亲七附一。 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国,将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各个地方,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听奶奶讲过,一小撮鬼子来到家乡程官营,躲卧在城墙之内(据当时村上的一些老人说,程官营的城墙还是老爷的父辈们带领乡亲们修筑的,当时家里很富有,老爷的先辈们做粮食生意,听奶奶说:老爷的父亲或是爷爷还是一个有名的斗把式,就是秤粮食的人。用秤粮食的斗,一斗一斗过粮食,几乎分毫不差,是远近闻名的斗把式。父亲还记得我们家的面布袋子上有王致和堂的字样,再早一些的事情就没有任何记录了)他们人少,一般白天不怎么敢出来活动,夜晚开着摩托车在各村转悠一圈,以显示威风!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所以有很多十来岁的孩子被捉去喂马。当时父亲这个年龄段正好符合条件。据说被捉去的孩子喂马的日子苦不堪言,所以父亲和奶奶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生怕给鬼子抓着。但还是被遇上了。有一天,鬼子突然进村,要抓孩子们去喂马,父亲听到风声,撒腿就往庄稼地里跑,没到地里就远远看到鬼子几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朝父亲奔驰而来,父亲飞一般跑向庄稼地(当时是绿豆秧地,虽然秧苗不高,但小孩子趴在地垄里不太容易被发现),躲在地垄里,趴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一动不动。鬼子骑马在庄稼地里来回奔跑着、寻找着.....,只听到鬼子的大马“咴咴咴咴”的叫声和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以及鬼子叽里呱啦的讲话声,也不知道说的什么,鬼子折腾了好大一大阵子,始终也没发现爸爸的藏身之处,无奈就走了。爸爸说,如果被发现,也会被马踩死的。父亲命大呀!奶奶也说父亲命大,据奶奶讲,父亲有一次离开家去上学,一年多都有没有回家!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应该是被王凌云裹挟南下的时候)奶奶就这么一个独子,非常担心,眼睛都快哭瞎了。村上另一位妇女的丈夫不知道为什么也找不到了。奶奶经常和村上的这位妇女去卧龙岗上烧香拜佛,祈求儿子平安回家,每次抽签,奶奶抽到的都是上上签,村上的那位妇女每次抽到的都下下签,结果是爸爸两年后平安归来,那位妇女到老也没有再见到她的丈夫,好可怜呀! 追忆父亲七附二。 爸爸一生命运多舛,除了小时候生病差点没命、除了鬼子进村抓孩子去喂马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和被王凌云裹挟南下的途中经历的枪林弹雨,还有文革中被打的皮开肉绽、85岁时做过的重大腰脊椎手术等等等等,都让人觉得父亲真的是命大呀!还有在以后生活中经历更让人有这种感受。父亲有一个头晕的毛病,但是怎么也检查不出来原因。看到妈妈写的爸的病情时的详细记录中发现,爸在肾科检查时,被发现颅后有一个小水泡,他生下来有,水泡随人长大,80多年来,一直伴随着父亲,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据妈的记录,爸在80多年中总共晕过十几次,每次都是不省人事,妈每次都掐人中,爸爸才慢慢缓过来。奶奶生病时爸晕过,哥小时候爸晕过、筝上学时晕过、在加拿大时晕过,在飞机上晕过,我们姐弟四人都经历过爸晕倒时的状况,真的是很吓人!后来就做了个手术,通过鼻孔穿插进入颅后,将小水泡里的水取出。但在手术后还晕过多次。没查出任何毛病。跟随父母在在加拿大期间,还经历过,有一次父亲晕倒在厕所里,我正在做饭,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跑来一看父亲晕了过去,幸好来得及时,还没倒下,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掐着父亲的人中,此时爸爸大汗淋漓,紧闭着双眼,嗓子眼里呼噜呼噜的吼声把我吓了,爸爸80磅的体重,我也弄不动,我只好一手抱着爸爸的头,一手掐着人中,尽量不让他倒下去,我哭着喊着:爸爸,爸爸你怎么了?你答应啊、你答应啊!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爸爸开始好转,喊他会答应了,我紧揪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这种经历让我觉得妈妈一生经历过十几次,每次都是这样难以描述的惊吓和紧张,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恐怕承受不了。想想母亲的坚强让我佩服。这皮肉之苦不算什么,我觉得父亲所受的精神折磨远远大于身体上的折磨。写了几十年的入党申请书,几十次被拒绝,想想父亲承受的巨大压力,像在这样一种精神压力之下,还能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为培养下一代奋斗着、奋斗着......贡献者、贡献者......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难能可贵呀。我觉得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描述范围,只能用心细细的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爸爸最后离去的前几个月里,为了让爸爸恢复短时记忆(爸爸的短时记忆不太好,有时对关心的事情问完了接着又问,能问四五遍)隔一段时间我就拿着父亲的通讯录,读者一个一个的名字,让爸爸回忆是谁,所有通讯录上爸爸的学生爸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还不不耐烦的说:这是我的学生嘛,这我还不认识。其他的人的名字大部分记得,时间久的有些人都记不清楚了,可见对学生的爱非同一般。用学生的话来说:这种爱叫大爱,这种教叫身教,这种育叫美育。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0日
追忆父亲 十八

我毕业参加工作之前,爸妈就只有一件上课穿的外衣,星期天洗了下周再穿,平时放在家里也舍不得穿,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我上的是专科,比哥哥姐姐的大学早一年毕业,当我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就给爸妈各买了一件上课穿的外套,爸妈可高兴了。从我记事起,到我大学毕业,我记得家里就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个又低又小的小方桌和几个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凳子,这是我们做功课的桌椅,也是吃饭的饭桌。仅有的一个柜子是妈妈学校放了一颗梧桐树,妈妈就买来做了两个三开门的柜子,扣了妈妈一年多的工资才还清欠款。因为梧桐树只能做解板,过去做柜子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四周的面板及上下底部都是用树木锯成的一片一片的板子,上面刷贴了几层底灰,干后用砂纸打磨几遍,外面再用油漆刷几遍才可以。梧桐树只能做面板,四周的立柱是用外婆家的树木做成的,妈妈做了两个三开门了的大立柜,一个留下我们用,另一个送给城里居住的姨家用。还做了两个箱子,一个送给了姑姑用,一个放在家里使用。妈妈特意请了上好的木匠和油漆匠,刚做出来时非常漂亮。我记得我上大学时,离家比较近一些,这个家里唯一的一个小箱子妈妈就让我带到学校里使用。梧桐树做的柜子一直伴随着我们,后来有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爸妈也舍不得扔掉这个柜子,一直使用到现在。我也一直保留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全家人唯一的一个箱子。爸妈过惯了没有钱的日子,即使有钱了也舍不得花。爸爸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就是买书,除了买书就是买书,屋子里放的最多的就是书籍。正是有了书,才丰富了父亲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教好学生的最根本原因。妈常说:你爸就是活辞典、你爸就是参考书。因为妈妈原来是教数学的,后来也像爸爸那样被迫半路改行教语文,妈说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爸爸教妈妈备课写教案,妈写完了,爸给改改后妈妈才去给学生上课。所以,妈讲课讲得好也有爸爸一半的功劳。我记得,爸的一件衣服能穿好长好长时间(因为后来的面料是像的确凉这类的化纤面料,不会烂),领子都洗的泛黄还舍不得扔掉,只是因为没有穿破。过去穿衣服只有烂掉时才不穿。爸爸过世后整理遗物时,还找到好多双妈妈给爸爸缝补的袜子、穿的泛黄的贴身背心以及穿了很久的各式各样的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哥哥、姐姐、弟弟和我给买的,穿旧了爸妈都舍不得扔掉,自己也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爸妈不让我们买新衣服,经常说,旧的够穿就行了,我们后来都不和他们商量就买了。上面提到的那件件黄色的的确凉上衣,这件衣服我记得是爸爸没退休时穿的,一直到现在也舍不得仍掉,都穿了将近半个世纪了!曾经时髦过的确凉等这类面料后来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又回到了全棉时代,后来哥哥姐姐弟弟和我都给爸妈买全面的秋衣、秋裤、内衣之类的,穿着比较舒服。但父亲的那件泛黄的的确凉上衣一直舍不得扔掉。我们有时候也生气,说:老爸老妈呀,这都什么年代了,用不着这样艰苦朴素吧?爸妈总是笑着说,不要浪费!不要忘了过去艰苦的日子!不知谁讲过的一句话: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确实这样。爸妈这一代人留给我们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让我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也把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也传承给了我们。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3日
追忆父亲 十九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人而非圣贤。父亲也有他致命的弱点和我们所看到的不良嗜好。比如:父亲有些武断、大男子汉主义、年轻时吸烟喝酒、有时主观臆断,还多少有一些重男轻女。听妈妈讲,她原在社旗工作,由于爸被调往原籍南阳工作,调动时爸直接把妈的调令也开到了南阳,而且是在乡村工作。妈倒不是因为乡村不如城市,而是爸不和妈商量一下再办手续,听听妈的意见再说,而是把调令都开完了才给妈讲。武断吧?再有,妈在家承揽了一切家务活,爸除了来客人或过年过节改善生活时做饭外什么也不干,爸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是由妈来决定,衣服、袜子、鞋子放在哪里都不知道,让我们觉得爸爸有些大男子汉主义。小时候爸一喝酒喝多了就会不省人事,我们都和妈妈去拉过爸爸回家。有一次,爸在外喝多了,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有人告诉妈妈,当我们赶到后,喝酒的人都散了,我们发现有人正在捋他的手表,他竟断然不知。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除了人力车拉,别的没什么交通工具。爸爸又重,我又小,妈就央人帮着把爸爸弄上人力车。上坡的时候走不动,得等到有人过来时帮着推车才能向前走,有时妈妈边走边哭,我就会很怨爸爸喝醉。小时候爸教我和弟弟拉二胡,实际上主要是教弟弟,我是顺便学的,由于我的小指短,差不多短了一指头肚的距离,够不着弦,爸说我指头够不着就不想教了,但是我想学,就拼命的练,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们住在校园里,那时候我天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练习,整整练了一个暑假,由于我的苦练,加之我的动作较快,多少也弥补了小指短的不足。半年就能上台伴奏了。打乒乓球也一样,爸把主要精力放在弟弟身上,我也算是个陪练吧,爸在教弟弟的同时也顺便教我,由于努力加苦练,水平也提高很快。通过这些小事情后来我也能稍稍感觉到爸爸的偏爱。姐姐也有同样的感觉,姐姐讲过一件小事:小时候大家都非常宠爱姐姐,哥哥出生后大家更高兴了,一般晚上没事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听姐姐哥哥讲故事。一般情况下女孩子讲话比男孩子早一些,姐姐小时候伶牙俐齿,普通话讲的很好,故事讲的也非常棒,哥哥因为小,讲话也晚,有时还疙疙瘩瘩讲不太清楚。但哥哥讲完大家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姐姐想为什么我讲的特别好,掌声没有那么热烈呢? 爸妈虽然偏爱男孩子,但在吃饭、穿衣、教育、培养等日常生活中平等对待,让我们小时候丝毫都感受不到。随着慢慢长大,经历过一些事情才慢慢感体会到一些。比如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逐渐时髦的牦牛杉、羊绒衫、以及后来的毛呢大衣、羽绒服,我们姐妹宁愿自己不穿也要给爸妈买,我们知道,孝敬爸妈不能等,遇到好吃的、好看的穿的、好玩的地方,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爸妈。爸爸这些都记不清楚了,但是在一次火灾中(这件事情忘记了以后再描述)弟弟给爸爸买的一条毛巾,爸爸用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换掉,每次劝他扔了别用了,他都说这是弟弟买的,每次讲话的表情、口气甚至情感都饱含在里面,使我们能感觉到父亲对弟弟深深的偏爱。这些我们都能理解,也在一起议论过此事,但这些从来都没有和爸妈讲过!对爸妈的孝、对爸妈的爱从来没有因此而改变过。毕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男性一脉相传的父系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在形成父系社会之前,不就是母系社会吗?也许有一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亦或是几千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会随着重体力劳动的减少慢慢削弱,很难说以后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更何况父辈们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而且爸妈在这个事情上做的很好,这种对哥哥、弟弟的偏爱从来就是深深的藏在心底!藏的也许哥哥、弟弟都不曾感觉和感受到!还有一件小事说明父亲的主观臆断,我也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在老家院子里,有人拿着一盒白河桥香烟(因南阳有一条顺南阳而下的河,叫白河,河上有一条贯穿南阳南北的大桥,叫白河桥,纸烟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对大家说,等会儿爸来了要骗一骗爸。怎么骗呢?他先抽出一支让爸抽,说这个烟不太好,你抽抽看,父亲点着烟,深深的吸了一口,说,确实是一般。然后这个人趁父亲讲话不注意时又从里面有抽出来一只,另一只手背在后面说,这个烟好,是高级烟,父亲又点着烟,又深深的吸了一口说,确实比那个好。大家都笑了起来,说明引导的重要性。我看着心里就好不舒服,这就是我讲的父亲主观臆断一个表现。父亲对人太实在了,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有时实在的让人觉得有点傻。尽管看到父亲的这些弱点,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建立了多少丰功伟业,但也有过错,被后人三七开,更何况父亲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正是由于看到了父亲身上的弱点,也促使我们尽量避免父亲之短,而扬父亲之长,这也是后来者居上的、家族进步之源泉。父亲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最最崇敬和最最爱戴的人!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17日
追忆父亲 二十

借用现在最为流行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支持他的女人。父亲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好似现在判断一个成功人士是他能挣多少钱,企业办的有多大,不是有富人排行榜吗?那个排在前十名的确实令人羡慕!就是排在后面的人资产也是多少多少亿。对一个毫无资产的父亲来说,的确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对社会而言,父亲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学生们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有些人学成又归国回来,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为自己也为社会奋斗着。我觉着,父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虽称不上什么什么家,但足以让学生、后人记着他,也记着他背后默默无闻、辛苦付出的我的母亲。父亲走了,我们不敢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妈妈。因为,爸妈的感情极深,两人一同并肩工作、饱经风霜、相濡以沫走过了68年之多,将近70年的感情经历,不曾有过曲折,一直以来相互尊重、相互关怀、互相照顾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退休后更是生活的全部。俩人一同散步、一同做保健操、一同旅游,一同阅读、一同谈论国家乃至世界大事、有事一起商量,从来就没有分开过。相互的恩爱被传为佳话!爸同事的女儿在他们的群里哀悼父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我记得王伯王姨两口超级恩爱,对他人也特别温和。确实这样。爸爸过世的前一个月(我查看平时给父母的录像是2020年10月13日,爸爸是2020年11月13日过时的)爸爸还边看电视边给妈妈揉胳膊。也还是这一天的晚上,爸爸还跟妈妈商量:快过年了,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事得商量商量,每人给多少,还担心是否有钱,真是操碎了心。妈妈本来耳朵不好使,有病后和爸爸分开床睡,但爸爸咳嗽的声音妈妈总是听的特别清,只要听到爸爸咳嗽,就喊我们给爸倒水喝。每次妈吃药、吃饭,总会问:爸吃了吗?自己嫌冷的时候总是问爸爸冷不冷,都90多岁了,相互的关怀总还是那么无微不至。爸妈从52年结婚到现在已经顺利度过了金婚、钻石婚(一种说法是50年是金婚、60年是钻石婚、70年是白金婚,说法不一),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并非易事,从结婚到金婚更难,从金婚到钻石婚,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爸妈的婚姻已经超过了钻石婚,再有一年多就实现了70年白金婚的愿望。记得爸妈曾经在50年金婚之年,写下了:风雨同舟50年。而钻石婚是在加拿大度过的,更有意义。在爸妈写的“钻石婚”中,他们这样写道:回忆过去,我俩经历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并肩工作在教育战线42年,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走过了一个个崎岖不平的险滩;战胜了无数个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六十年来我俩给双方老人送了终;养育了四个儿女,在漫长艰辛的岁月中,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两个儿子又读了研究生......。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是多么的不易啊!我们闯过来了。那真是恋在青年,爱在中年,敬在老年。我俩还有更高的愿望,一起要闯过耄耋,直奔期颐呢!庆幸的是,爸妈闯过了耄耋之年,但遗憾的是爸爸提前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妈妈再也等不到白金婚了!再也不能和爸爸一起奔期颐了。我们姐弟四人商量了又商量,我们实在不愿看到妈妈因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而悲伤、而哭泣。而且妈妈也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数了,经不起折腾了。爸爸走了,我们只能把对父母的爱倾注在妈妈一个人身上,给妈妈更多的照顾和关怀。妈妈同爸爸一样把毕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教学工作也像爸爸一样,成绩卓著。妈妈更是为了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四人付出了全部的爱!我们就是做的再好也远远赶不上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妈妈孝敬老人,深爱爸爸、爱护我们,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有妈在,家就在!愿妈妈的陪伴永远、永远......(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一

爸妈的婚姻是美满的、幸福的,他们的相识铸就了他们一生的幸福之路!妈妈也和爸爸一样性格开朗、多才多艺,也像爸爸那样为人友善、乐于助人,除教育工作成绩突出外,在文艺、体育、书法、写作等各个方面均相当出色,特别是表演方面更是特棒。妈妈是1949年8月参加工作的。妈妈49年8月参加南阳师范班二次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入学。这个师范班是师资培训班,培训班因无房,暂时附设在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这个培训班的宗旨是培训师资,时间是半年(1949年8月——1950年2月),工资待遇是每月每人供给60斤小麦,6元菜金。当时南阳行署教育局局长是刘寿之,南阳第一中学校长是黄廷珦。入学后边工作边培训,刚开始入校是劳动建校,运土、托坯,都是由所录取的学生自己动手干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劳动建校才就绪。妈妈的的教室被安排在“学以致用”大屋子的北间,妈妈的班级叫秋乙班。课程设有思想教育、教育学、数学、语文、政治等。班主任叫张为群,数学老师李光涵,教育学老师是余省三。并开始学习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大会听报告,会后分小组讨论,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解决了一些糊涂思想,尤其是对党的政策有了初步理解。当时妈妈吃住在校,除了学习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入校后的四九年九月下旬,培训班组织了“鲁迅艺术剧团”,准备结合形势进行党的宣传演出。妈妈被选为这个剧团的成员之一。十月份就开始排练节目,当时排练的大型剧目有: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京剧《打渔杀家》、话剧《九件衣》、《思想问题》等,妈妈在话剧《九件衣》里担当夏玉婵的角色,扮演的夏玉婵惟妙惟肖,相当出色。节目不仅在南阳市各大剧院演出,同时还到各县、乡巡回演出。曾去潦河镇、青华街、穰东、邓县、郭滩、唐河、新野、赊旗••••••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外演出时群众都称我们这台戏有10个闺角,因为一个剧团只有10个女同学。我们同吃、同住、相互关心,互相照顾,亲如姐妹,关系非常密切。在演出途中我们10个女同学结拜为干姊妹,男同学都称我们是“鲁迅艺术剧团十姊妹”。由于10个人年龄不差上下,大家商量:刘凯个子高些,定为大姐,李宗惠个子矮点为小妹,其余八人按抓阄儿的方法排列,谁抓住几就排行几。抓的结果:王西范老二、许嘉惠老三、王云英老四、赵剑青老五、李箴老六、杨惠兰老七、郭希芬老八、王静珂老九。抓后由刘凯大姐讲了话,大家表了态,就这样在一个演出休息的晚上剧团中的十姊妹称号诞生了,从此不再叫名字,自大姐、小妹的称呼叫起来。特别是大姐刘凯始终像个大姐姐样,无微不至关怀大家,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姐”。“鲁迅艺术剧团”在南阳市(当时叫南阳地区)相当出名,排练的歌剧、话剧都是切合当时形势,宣传党的政策,因此剧团演出期间,南阳市的领导还分别到剧团看望慰问。据妈妈讲:有一天,时任南阳地委书记的赵紫阳来剧团看望大家、指导演出,妈妈还为赵紫阳倒水、端茶、搬座椅,亲临了赵紫阳同志的谆谆教诲。妈妈回忆说印象中的赵紫阳特别和蔼可亲。当时在剧团参加演出,除每天晚上要到市内各剧院演出外,还负责卖门票(妈妈说,记得当时的门票大约是1000元袁大头一张,相当于妈妈十年前也就是80岁写回忆录时的人民币几元钱吧!不知道妈妈以什么为标准折算的,也许是物价价格吧?)。那段时间卖票演出为南阳第一中学挣了很多钱,统统都买成公债上交学校了。1950年春节剧团接到地区通知要“鲁迅艺术剧团”下乡宣传演出,妈妈春节也没休息,随剧团下乡演出。演出路线首先到达潦河镇,每天晚上演出,白天休息、睡觉,每到一处都是三天时间,那时群众娱乐活动很少,所以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晚无论在剧院或露天场地都是满场,并博得阵阵掌声和热烈欢呼声。“鲁迅艺术剧团剧团”由50多人左右组成,其中女演员有10人,男女演员有四十几人,其余是管道具的,管联系的。当时,鲁迅艺术剧团团长是朱长聚,妈妈她们都称他“朱大哥”。从一个演出点到另一个演出的地方都由政府开车来接送,吃住由当地政府部门负责,每到开饭时会把饭菜送到驻地。可见,“鲁迅艺术剧团”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由于妈妈从小就受到党的熏陶,学习、思想进步快,又积极参加文艺宣传活动,表现突出,很快加入了青年团组织,成为一名共青团员。1950年春期学校选举学生会干部,妈妈被推选为学校生活部部长。妈妈在初中上学时就爱好篮球,也喜爱打篮球,又被体育老师选进学校篮球队。当时和妈妈在球场上配合默契的有李箴、鲁芳然,每次和外校比赛时她们三人必参加,曾和南阳女中、南阳市三初中及其它南阳市私立学校比赛,只要她们三人上场,一定取胜。那时妈妈很有力气,总是站在中线投远栏,几乎每球必进!所以每当投进一个远栏(现在是篮球的三分球),球场上观众就兴高采烈,高呼:夏玉婵加油、夏玉婵加油......!口号声此起彼伏,每当此时妈妈投远栏球的信心更足,投篮的机会更多了(妈妈真不简单,也太有力量了!我也打过篮球,总是带球上篮投中,从来就没有在中线投过篮,就是男子篮球赛,也少见中线投篮,进球更是没有把握,更别谈十拿九稳的命中率,这在当时堪称一绝呀!妈妈真称得上是一位奇女子!)。由于在这一阶段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思想进步快,工作表现突出,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当时南阳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了,妈妈又代表南阳市教育界妇女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是在北关南阳县剧院召开,妈妈和县曲剧团李二凤分在一个小组,会后在一起座谈、讨论,三天的会议结束时已收获满满(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二

1950年冬妈妈结束了一个月有余的奔波、熬夜的演出生活,回到学校参加南阳县教育局组织的办冬学活动,主要是给群众进行扫盲。当他们乘坐农村派的三辆牛车于1950年11月底回到学校时,各班办冬学的小组已组织好,大部分被派到溧河乡农村和郊区,也有一部分同学去邓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回校后的第二天妈妈便背上行李和一大批同学去到溧河乡区政府报到,参加两天学习后,被分配到溧河乡赵营村,同组的有解学曾、庄身仁,一般都是三人小组,吃住在赵营小学,自己做饭,晚上在小学教室里教农民识字,实际是扫盲,每晚总教到十点以后。妈妈每天早上起床除了给大家帮助做饭外,还要照顾怀孕的许嘉惠(后来加入妈妈的小组的)。妈妈教的识字班大多数是妇女,也有十几岁左右的男女孩子。当时没有教材,妈妈就想办法自制教材:把所教内容写在纸上,加上湿纸,卷起来用手掌一推,展开后便是一份教材,等纸干了,晚上发给学员识字用。同时白天妈妈她们还结合农村宣传活动,排练节目演出。期间又从赵营村调到溧河店教农民夜校扫盲。此时吃住在一家姓刘的老太太家中,她有一个女儿,每晚和妈妈一块儿上夜校,这位老太太人称她“刘三娘”,对妈妈可关心了,每天三顿按时招待妈妈吃饭,睡觉。妈妈也耐心教她女儿识字。关系相处非常好,妈妈分配工作后,还曾经去看望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呀!冬学任务完成后就等待分配了。当时是由南阳县教育局分配工作的。当时的教局局长是李成甫和周丙勋。开完毕业生会后宣布分配名单。绝大部分同学都分配到南阳市、县各中小学任教。妈妈当时糊里糊涂被分配到赊镇(社镇就是现在的社旗,当时是南阳县的一个镇,归南阳管)完小。1951年3月1日妈和同事薛瀛洲一块背着行李步行从南阳去赊镇完小报到(当时一同被分配在社镇的还有几位同学:张禄远、王淯生、李箴、薛瀛洲、王扶民、张芳远、阴仁太、莊身仁、高天毓)。因南阳离赊镇九十多里,当天没到达学校,晚上就住在王陶庄村。第二天又背上行李去赊旗报到。可见当时的交通情况很差,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更多的是步行。妈妈清楚地记得是在社镇校本部办公室报到的,地址是(火神庙)。其二分校是在山陕庙,三分校是在水门口,四分校在赊镇东边菜园里。妈妈被分配在二分校(山陕庙),校址就在山陕会馆西边,教室在山陕庙里马神庙内。宿舍也在山陕庙内。开学后开始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是106位学生的大班(在爸妈85岁那一年,我们带爸妈去社旗,还专程到山陕庙,看了妈妈当时上课的马神庙)。妈妈在社镇完小二分校工作半年后,在1951年秋调入社镇一完小校本部任教。此时爸爸也在社镇一完小校本部工作。听妈妈讲:当时妈妈是听着爸爸唱“二郎山”认识的爸爸。我不曾听过这首歌,我查了查这首歌的来历;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到位于四川省天全县城西50公里处川藏线的二郎山慰问筑路部队,被指战员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深深感动而即时创作的歌曲,当时这首鼓舞士气的歌曲演唱时赢得了筑路官兵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索要歌片。从此,川藏线的筑路工地上到处可以听到这首激昂的旋律。不久,这首歌就像插上了翅膀,飞过二郎山,飞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飞向每一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也传到了小小的社镇,爸爸把这首歌教给了他的学生们,鼓舞学生奋发读书,以后为祖国出力。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党一致的忠诚,使爸妈从相识、相知到彼此爱慕,一经领导和同事们的介绍,立即走到了一起。52年在学校的办公室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结婚仪式,爸妈在毛主席像前相向一鞠躬,证婚人一席话,几斤糖果、瓜子招待了同事,原身服装,结婚照一摄,行李往一块一般,就成了亲密的伴侣。既没有婚纱艳装,也没有大摆宴席,更没有华丽的家具。但爸妈的心是贴在一起的,他们相互信赖、互相体贴,生活简朴,从不讲究穿什么,吃什么,只是以工作成绩相互激励,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欢乐(写到此又想到了关于爸爸的一件小事。听爸爸讲;爸爸一生都非常孝顺,听奶奶的话,唯独婚姻这一件事没有听奶奶的。奶奶给爸爸找了一个张姓的姑娘,非要让爸爸娶她。当初爸爸被王凌云裹挟南下,路过距离家两公里的程官营,本可以在深夜逃走回家的,但爸爸为了拒绝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而选择了南下逃婚,这可能是南下的原因之一。试想对一个当时才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在当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爸爸当初选择妈妈是正确的,因为妈妈相当相当优秀!而妈妈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因为爸爸也十分的优秀!他们相互的选择奠定了他们一生的幸福!当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工作太忙,加之爸爸早前拒绝了奶奶的指婚,因此和妈妈结婚的事一直没有告诉奶奶,直到后来爸妈有了姐姐奶奶才知道。封建社会里,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无数个婚姻的悲剧。爸爸的自由恋爱阻止了又一个可能的悲剧的发生,这也是让我们更佩服爸爸的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妈妈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奶奶后来也就欣然接受了妈妈这个儿媳妇(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0年12月2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三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和父亲同姓,也姓王。听大舅讲,母亲的老爷王德士(妈妈父亲的爷爷)是满清的大学士。因为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存在,大舅是家里第一个男孩子,因而成为家里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关于家族传承的一些重大事项和历史记载都是传承给大舅的,后来才听大舅讲的。这个大学士称谓我不太明白,只是看古代剧和看小说的时候经常听到、看到大学士、中堂这样的称谓。查了有关资料才有所了解。据记载满清的大学士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分为带官职的大学士和虚职以尊称的大学士,带官职的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和中央部委一级的,人数很少。也有记录记载,从唐朝开始就已设立大学士一职,到了满清时期,大学士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逐渐沦为一种空銜,但这个大学士的尊称依然是很霸气的头衔!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妈妈回忆录里记录了她老爷过时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大约在1937年前后,也是妈妈的老爷88岁(大舅的补充里记录的是84岁,但不管是84还是88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绝对属于高寿中的高寿)那年去世了,妈妈的老爷年岁已高,他的过世对整个家族震动很大,葬礼非常隆重,后人在家里的四合院里搭起了帐篷,站在院里看不到天日,蓬下挂着汽灯,在灯光照耀下,院内一片明亮。腰房屋门全部打开,进入大门便可看到堂屋。堂屋正中间停放着老爷的灵柩,棺材是柏木的,漆得黑明发亮,老爷穿着长袍短褂。堂屋门外放着两个高高的四方形纸糊的岗楼,旁边站着侍男侍女,做的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入殓后在屋里停放了一个多月,每天晚上全家族参加悼念活动,哀悼的人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边的人已到达目的地,后边的人还没出村庄,一个月内天天如此。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家里还为老爷糊扎了一进四的阴宅、车马、侍男、侍女等等••••••入葬那天一起焚烧掉了。妈妈描述的这个场景,多次在古代剧里看到过,或者是从部分小说里看到过。这个隆重的葬礼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个家非常的富有。
妈妈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妈妈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记忆力超强。现在都九十多岁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人名都记得特别特别清楚。就连我们姐弟四个的同学,有时连我们都记不清楚了,可妈妈仍然记得。妈妈的回忆录里记载:妈妈从五岁多就开始在本村国民小学上学。后来家里先后请了两任教书先生教她们姐弟几个。第一任私塾先生叫吕跃西,在前院东屋上课,第二任私塾先生叫刘寿亭,他是读私塾出身,教语文水平很高。此外,还有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叫陈梦珠,专教数学。因此妈妈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很好。特别是在早年就接触到了党的熏陶。听妈妈讲,这个叫陈梦珠年轻人,不但教他们数学,还教他们唱歌。妈妈记得最清楚的是一首歌曲叫《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这首歌我后来也听的烂熟、唱的溜溜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风靡中华大地。妈妈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妈妈在回忆录里讲到家里曾发生的几件事情,她印象很深:一是有一天妈妈回到外婆住的西屋正间。看到外爷和二外爷正站在凳子上从顶棚上往下拿书本,解开一包书本,从上往下拿时掉下几本小册子,薄薄的,忽然看到一本上有朱德的名字,别的没看清。当时外爷只让妈妈快快出去。从外爷和二外爷的神秘表情上看,一定有什么秘密,不让小孩子知道。另一件事是大约在1943年左右,也是妈妈上初中前,家里后院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他个儿不高,瘦瘦的面孔,腰稍弯,爱吸纸烟爱喝酒,还会画画,会写美术字,说话口音不同本地(现在知道是东北人口音)。晚上就住在后院北屋的另一间屋子里,在私塾先生刘寿亭隔壁,记得外爷称呼他陈先生。没给母亲们上过课,整天坐在屋子里,不知在干什么。大约住了半年多就走了,不知去向,后来再也没有见到他。第三件事是解放后的某一天(大约是在68年左右),由大队支书领着两个不认识的人来到了王陶庄,找到外婆,询问外爷的事情,听说外爷已经过世时,两个人都甩着手,非常惋惜地说:断线了、断线了......,可惜了、可惜了......当时妈妈回到王陶庄看望外婆,正好在场。母亲后来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想想,那位陈老师很有可能是隐蔽在妈妈家的、而并非真正的“老师”,也可能和父亲有秘密联系,暂住我家以避某种风险。更有可能父亲当时和共产党有联系。妈妈写回忆录时这几件事情还像谜一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大舅从外地回到家乡,这几件事才真相大白,也证实了妈妈的猜测。大舅在妈妈的回忆录的补充材料中这样记录:当时,妈妈看到的外爷和二外爷从顶棚上往下拿书本,从上往下拿时掉下几本小册子,就是朱德传。大舅在二外爷的房间里看到二外爷在看朱德传,因当时很小,也不懂什么是禁书。大舅还解释说;当时教数学的老师陈梦珠是大姨夫胡学诗哥哥的好友,据说是北京大学毕业,曾为国民党某高级将领管理财务,后因身份暴露,逃到大姨夫家,大姨夫家被“打业”后来到了外爷家教母亲姐弟们数学,后去向不明。还说明了在1943年到外爷家里的那个陌生的年轻人叫曹书芳,是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共产党员,被国民党通缉,无处藏身。曹书芳的哥哥是外爷的好友,利用外爷在当地的声誉,在外爷家躲藏了几个月,后来不知去向。解放后大舅参军,曾和曹书芳的侄子在中南空军预科总队二团二大队四中队二班一同学习了三个月。大舅当时任班长,学习结束分手前告诉大舅,他叔叔曹书芳解放后在上海闸北区任党委书记。至此,妈妈一生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因为当时大舅是偷偷的参军走了,并未告知妈妈和家里人,大舅知道自己太小,当时还不到16岁,参军家里是绝不会同意的。参军后一直和家里没有联系,若干年后联系上了,因为妈妈和大舅离得太远,又都在忙各自的工作,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无法详细沟通,才使得这些事在妈妈心中一直是个谜)。我一直以来认为妈妈对党的忠诚和向往,是受了爸爸的影响。殊不知妈妈从小就接触到了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朱德以前的传记,从小就听着《松花江上》的歌曲长大,爱国的情怀源远流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妈妈幼小的心灵里。以至于后来几十年对党的追求始终矢志不渝、锲而不舍!这种情怀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和理解的(建飞草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四

妈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从小衣食无忧,小时候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从记事起妈妈的家就住在河南省赊旗镇桥头区王陶庄村。妈妈听她奶奶讲:王陶庄原来叫陶庄,原来妈妈的祖先并不是这里人,是山西省洪洞县人,从大槐树下,一挑两担逃荒来到这里的。当时老祖先白天讨饭,晚上就住在陶庄东头的一座小桥下,旁边有一座小庙,里面敬奉着土地神。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姓陶的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大红公鸡来祭祀庙神。有一年年三十晚上妈妈的老祖先也到庙前许愿:如果我发财了,每年三十晚上杀三只大红公鸡来祭祀庙神……。在以后的日子里,祖先们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果然应验了诺言,发了财,并逐步买下了姓陶的土地和房屋,结果人才两旺,发展很快。村上陶姓的人都离开了,没有了姓陶的,村庄也就改名为王陶庄。
妈妈的记忆中,她的家属于主干型家庭。妈妈家的堂名是“王永忍堂”,布袋上、斗上、升子上都写有“王永忍堂”四个字。妈妈家里有她的老爷王德士、奶(王吴氏)、父亲、母亲、叔父、婶、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和妈妈共十二口人。当时外爷(妈妈的父亲:王运坤,字乐之)外婆(王胡氏)膝下只有妈妈的姐姐、妹妹和妈妈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妈听外婆说:算卦的说三个女儿也压服不了一个儿子,必需四个女儿才行。妈妈的父亲就在安徽省临泉县买回一个女儿(起名叫王临英),果然第二年就生了弟弟。还有妈妈的叔叔(王运乾,字健之)婶(王张氏)膝下有大弟、五妹,所以妈妈家共有十三口人。
妈妈家的村周围有一道土墙,土墙外是一道铁丝编的花眼围墙,墙外还有一条小沟,围在村子东、南、西三边,人们都叫它长坑,有东、西、北三个寨门可以通行。妈妈家的院落座落在村中央,家里有四座炮楼,大门西边有一座,通向院内,贯穿整个院子。后边有一座通向院内,堂屋东北角有一座三层炮楼,两层铺木板,炮楼每层四周都有楼门,楼门上有小门,站在三楼打开小楼门可以看到十多里地的远处。最上层放两张大方桌,黑漆椅子,两个紫色立柜。每当夏天,打开窗户,可以坐在上面乘凉观景。妈妈的姐姐经常在上面学习,和她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个姑奶,一般情况下不让妈妈等小孩们上去打扰。有时姑奶在学习之余还教妈妈做手工,让妈妈去教别人 。我们小时候学的手工就是妈妈那时学的,妈妈折的小船、裤子、一层接一层的塔、飞机等都非常漂亮。不但教我们还能熟练的教孙子。炮楼上落满了鸽子,白色的、灰色的、花的、酱色的,真是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现在看来那些炮楼是用来保护村庄和家庭的堡垒。
妈妈的家是四进宅子。院落座北,大门向南开,占一间房子那么大,厚厚的两扇大门经常敞开着。大门外场地宽阔,场地上有三颗枣树,每到七、八月间果实累累。场地上还栽有栓牛、栓骡马的木桩子,农闲时栓满耕牛,真是骡马成群。进大门的一排房子是五间,西边两间是磨坊,专门有磨官,起早摸黑在磨屋赶着牲畜磨面,供一家人吃米面。东边两间是马屋;东屋、西屋各三间是牛屋;进二门后是一排五间南屋,中间三间是大客房,是妈妈的老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还有男佣人也住在这里,西边是个男厕所;进了三门,东西各有三间房屋,东三间是仓库,西屋南边两间是小客房屋,北边一间是佣人住的地方;北屋一排五间相连,这是腰房屋,最西边一间是小客房屋,屋里很暗,放着床、桌、椅等家具,家中有较好关系来玩的客人多在此接待。中间三间也是仓库,东头一间平时可以通行。有特殊事情时腰房屋门就打开了,可以直接看到一家人居住的地方。北屋五间,中间三间为堂屋,妈妈的奶奶和妈妈的姐妹在东间住,二外爷和二外婆住在西间,东边一间是临英住的地方,这间屋子通过一个小门往北进入一座三层高的炮楼,耸立在后院东南角,每层都有十几个小窗户,站在最高层可以眺望周围十数里外的地方和村庄。外爷和母亲在西屋三间的北边一间居住,南头一间是住女佣人的,西屋南边是女厕所。东屋三间是厨房,东屋正中墙上敬着灶爷像,灶王爷的神位上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南边是一连五的锅灶,北边靠窗放着大面板及大菜案板,厨房里有三个佣人,大厨师刁氏是掌菜的,还有专门蒸馍、做饭的,叫范长寅,专门烧锅的是刁大娃。堂屋西边有一过道,出了五门便是后院,后院北屋一连五间,中间三间是妈妈姐弟们读书的地方。私塾老师也住在这个院。院子西北角还有一个后角门,平时是锁着的,需要时可以随时开门出去。出了后角门是一座两层炮楼,这是守卫门户用的。后门外便是一片梅子园,梅子成熟的季节,妈妈们下了课便去摘吃。这也是妈妈和姐弟们课后娱乐的场所。有时妈妈们还坐在梅子树上摘吃熟透、鲜红、带醭的梅子,比赛谁吃得快吃得多。得胜者心中更是乐滋滋的,大家有说有笑,把在屋内面对严师背诵枯燥无味的诗文的学校生活忘得一干二净。就在这段时间妈妈没别的事可干,整天背着先生,囫囵吞枣地阅读了《西游记》、《红楼梦》等书,只看故事情节,也不会进行分析,有些字也不认识,词句也不理解,只是消磨了光阴,度过了这段学习生活。据大舅对妈妈回忆录的补充材料中写道:后院的梅子园大约有五六亩地,自己管理,不出租,结的果子又大又甜,也不出售,不论本村的人或者外村路过的人都可以随便采食,但不许带走。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从来也没有人违反过。可见村民的诚信及忠厚朴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妈妈家和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五

用现在的话来讲,妈妈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已经开始向资本经营过渡。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妈妈家有十多顷地(按以前的土地计量单位:一倾=100亩折算大约有1000多亩地),王陶庄有三百多亩,分布在村子远近四周,有两家佃户,一家姓史,另一家姓吴,每家都有几个棒劳动力。土地、耕牛、农具、车辆都是妈妈家的,佃户只出人力,收获的粮食是三七分成,这便是当时所说的匹子地。另外还有三个吊庄:吴庄、孙楼、孙章,这几个地方的佃户,收获的粮食是等量平均分成,但土地、耕牛、车辆、农具等是妈妈家的。妈妈的奶奶每每到麦收、秋忙季节便常住吴庄(离王陶庄三里多地)收获粮食、棉花,收获完毕仍回王陶庄居住。有些时间无论晚上或白天,奶奶总是双腿蜷跪在小床上,数着一串串的银元或铜钱,然后放在长长的木盘子里,再放进大柜子里边,有时妈妈已入梦乡,奶奶还在一五一十地数个不停,现在回忆起来妈妈的奶奶应该就是掌管全家经济大权的总管家。据大舅的补充材料里讲:在孙楼南边还有一处大约100多亩(村庄名字记不清楚了)有一家佃户在租种,每年到秋收季节,外爷都会派人去收租分粮。大约在1943年或1944年夏收之季,这个村的土地被国民党的军队刘汝明、刘汝珍(军长)派兵强占,分文不给,还打伤了去收租、分粮的人。
妈妈的记忆中,家里在南阳市还有两个商行,位置都在现在的解放路(当时是中山路街)。一个在解放路北口的西南角,商行的名称是“恒昌”。是做杂货生意的,里面专卖烟酒之类的东西,。这里妈妈不常去, 更不知道这个商行是合伙经营,还是独家经营的。另一个商行在解放路南头,路东临街的门面房,商行的名称是“信昌”。妈妈记得很清楚,去过这个店,三间门面营业房,专营绸缎、布匹的,1946年初秋妈妈去店里撕过一身黑色夹衣,衣服里子是黑、红相间的条布格子。是妈妈一个人去买的衣料,自己挑选的布质和颜色。撕完布就在附近一家缝衣店量体裁制的。更清详细情况记不清楚了。不知道是外爷事先交代过店里的人,还是店里人认识妈妈,只记得一进店门,这里卖东西的人就热情地为妈妈选择布质,配里子布颜色的情况,撕完布料也没付钱便走出店门,直接去裁衣店。这身黑色合体的制服,妈妈一直穿了好几年,上培训班时穿着它,直到1954年仍在穿着它。这两个商行在1984年时妈妈曾向我姨夫打听过情况,他那时任南阳市商业局局长。他还查看了商业局解放前夕的有关资料。姨夫还给妈妈说那时确有这两个商铺的名字。还有一家商行可能是妈妈所不知道的(大舅的补充里有说明):解放路北头(中山路北头)还有一家绸缎庄,名字叫“华昶”。“信昌”和“华昶”都是两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营业,当时外爷在南阳市的活动都是住在“华昶”(据大舅说当时曾经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这两家都是和镇平人合资的,主要以外爷家为主。
妈妈说;那时妈妈家在红泥湾街还有一处房地产,面积多大也记不清了,一直到1992年妈和爸在我家住给筝和亢做饭上学时,爸妈去中医院按摩时,遇见一位从红泥湾乡也去按摩的患者老太太,闲谈中说起是老乡,知道妈家住王陶庄。她就问:“王陶庄王乐之(乐之是外爷的字)家不知道有没有后代了?他们家过去在红泥湾还有一处宅基地,现在是政府商业局占有,如果后代有人,还可以归还……”。从她的闲谈中妈妈才知道一些情况。大舅的补充材料里提到:妈妈上面提到的红泥湾的宅基地共计15亩,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商业。因红泥湾在许南公路旁边,有发展商业的前途。但购入后不久,日本人侵占南阳,日本人投降后南阳解放,所以未建房、未开发。妈妈上面提到的不管是“恒昌”、“信昌”还是“华昶”都是资本经营的典型例子,说明这个家族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已经开始向资本经营过渡,而且胸怀大志,很有眼光(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6日
追忆父亲 二十六

妈妈记忆中:小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所以对奶奶的印象很深,受奶奶的影响也比较大。后来回忆起来奶奶虽然不认识字,但知晓的道理不少。每天晚上给妈妈姐妹们讲一些生活常识和经验,如:“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烧”指的是早霞和晚霞);每个月有月亮的夜晚,也说了不少谚语:“二十二、三,月落正南”;“十五六,两头露”,“二十正正,月出一更”等;还教妈妈们唱戏:记忆中有《杨四郎探母》中的片段,杨四郎的母亲唱到:“怪不得昨晚灯花炸,今日喜鹊叫喳喳,我只说大祸临门下,谁知我儿转回家••••••”还有《杨家将》中杨延辉唱的《穆桂英挂帅》中的片段。现在回忆起来奶还是个唯物主义思想者,曾教妈妈们:“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要想回阳转,海里捞明月”;还有“人是地里仙,一天走一千”、“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等谚语。妈妈的奶奶还讲些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王祥卧冰》,“王祥卧冰为他娘,神仙送鱼在身旁”的故事,还讲些古人的小故事及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孔融让梨》、《囊萤映雪》、《凿壁透光》,也使妈妈从中受到教育。妈妈的奶奶还讲过这样的故事,反映旧社会就存在婆媳关系不和的现象,“这一家有老太太、儿子、女儿,女儿已出嫁,两个孙子,儿子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家。一次儿子给儿媳一封信,信中写道:“白发老婆有没有?里勾外连死没有?老母身可安?一对鹦哥欢不欢?”谁知信被老太太收到,看后心中很气愤,立即回了信,信中写道:“白发老婆自当家,里勾外连一朵花,老母身得病,一对鹦哥死个净!”儿子接到信立即返回家乡,才得知真相。这些故事也说明从古到今一个家庭中婆媳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历来已久,矛盾重重,不好解决,相处困难。外爷是负责家中外部事务的,家里上上下下及村上的人都称外爷为大少爷,整天不在家,总是骑着高头大马,后边跟着身材魁梧的保镖周金光往返奔波,也不知道他干些什么事,尤其是女孩子,见到外爷严肃的面孔,连看也不敢看一眼就躲开了,更不敢问外爷去干什么?二外爷是掌管家中内部事务的,人们都称二外爷为二少爷,整天忙上忙下,从不闲着。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讲:二外爷初中毕业,在家中管理内部事务。平时给人看眼病,是个不挂牌、不营业的眼科医生,有一定水平。给人看眼病,从来都是不收费、不收礼,不论贫富、老少、男女,均有求必应。大舅现在还保留着二外爷亲手制作的两瓶“八宝珍珠散”。因当时买不到一种熊胆的药,所以一直封存未用。有一件事当时大舅记得很清楚:大舅表姐家的女孩子五岁左右,一只眼睛上有一个大白块,影响视力,二外爷给开了药方,还给了些点眼的药水,大约两三个月全治好了。说明当时二外爷治疗眼疾的水平很高呀!大舅亲自目睹了二外爷制作眼药的全过程。
妈妈讲:外婆和和二外婆是管理家中内部日常生活事务的,专门负责妈妈她们姐弟的吃穿以及管理磨面、洗衣等事务。院里有个石头台,晴天时早、晚她们都围坐在石台周围吃饭。吃饭时专门有人负责盛饭添饭。妈妈的记忆中:外婆和二外婆是不坐桌吃饭的的,等大家吃完才去吃。每逢下雨,妈妈姐弟们就坐在堂屋正门的大方桌上吃饭。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载:外婆王胡氏、二外婆王张氏人称外婆为大少奶,二外婆为二少奶,好似是这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一个不领工资的佣人差不多,两人白天在厨房和厨师一起准备饭食,夜晚全家入睡后,是她们为全家老小、做鞋子、做衣服的时间。大姨出嫁时,她们还作为绣娘为大姨做了一年多的嫁衣。这也说明了旧社会做媳妇的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有为家庭的付出。从妈妈记事起,妈妈家的管家一直是杨明昌,妈妈姐弟几人都叫他杨六伯。他瘦瘦的高个子,高高的鼻梁,说话慢慢的,头脑可清醒了。他经常住在妈妈家,不论春、夏、秋、冬,妈妈家总有他的身影。整天忙上忙下,出外办事,上街买菜、购物、卖粮食、夏种、秋收、晒麦、交粮等等••••••都是他参与做的。他家住杨庄,离王陶庄半里多地,印象中他家里还有杨六娘,她胖胖的,低低的,说话声音很响亮。他的儿子妈妈们都叫大哥、二哥••••••说不清他几个孩子,有时他全家也住在妈妈村里边,也说不清和他是什么关系,但关系很好。
妈妈家家规很严。规定有四不准:不准吸鸦片,不准嫖娼,不准娶姨太太,不准赌钱。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录:外爷平时常年在外,交往很多,什么场合都有,从来没有出现过花边新闻,也不吸烟、不赌博。可见她们父辈们自律性很强,精神高尚,给后辈们做出了榜样。祖先们的身体力行以及教给妈妈姐弟们的善良和付出也影响了妈妈这一代人 。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七

在妈妈的记忆中,家中还有专门种莲藕的、种西瓜的、做豆腐的、养鱼的,隔段时间就会有人专门给送到家里面吃,不过这些都在不在王陶庄村子里。妈妈记忆深刻的是村子东头还有一处宅子,人们称它为酒馆院,就是妈家做酒的地方。酒馆院是一进三的宅子,前边的大院子里住着两家佃户,也是个四合院。后边有一个四合院连一个大敞篷院子,这里是做蒸酒的大作坊。酒厂没有休息日,那里的工人整天彻夜忙碌着酿酒,每道工序都有一个车间,各车间是不许女的去的,连小孩也不可以进入,据说这里边很热,酿酒工人都是裸体,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根本不允许像妈妈这样的女孩子接近的。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过,她小时候特胆大,一次趁着工人们在工作休息时,悄悄溜进去,扭开酒龙头喝原汁的酒头,感觉特别香,结果给自己喝醉了。大舅的补充材料记载:酒厂在大舅记事前已经经营很久了。酒厂在村子东头,酒厂前半部分是两家佃户居住,后半部分为造酒车间,占地大约十五亩。酒厂酿造循环为七天,每天产酒约350至400斤,月产1万至1万两千斤。酒厂靠近一个优质的淡水井,水质很好,加之高粱、玉米、大麦等原材料都是自己家里土地生产,不足部分本村及附近大量生产(按现在的说法,都是有机的粮食:没有所谓的化肥、农药的污染),所以酿出的酒很受百姓欢迎。听祖辈们讲,酒厂开业之初,酒窖边发现一条红色小蛇,不知道什么缘故,也许是闻到了酒香味,久久不肯离去。祖先们就把这条红色小蛇放到了酒仙神像处,几天之后才离去。大家都说是酒仙降临,预示着好兆头。当时酒厂生产的酒分为头曲、二曲、三曲、回头、糟子等五种,前四种必须达到现在所讲的60度才能在当地出售给百姓饮用,达不到标准的送南阳城区酒精厂提炼酒精(原来南阳酒精厂也是这么古老,以前都不知道)。由于自然条件好,加之经营有方,酒厂一直红红火火。直到民国30年,即1941年的春夏开始,河南大旱,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昔日肥沃的土地已成干裂的龟快,田地颗粒未收。当时南阳日报报道,有小孩去舅家被舅妈杀死吃肉,可见当时惨状。当时,外爷、二外爷决定酒厂停产,把存酒换成粮食,把酒厂大麦、高粱、玉米等原材料全部用做赈灾粮食,分发给灾民百姓,凡是求助者都给一袋粮食,救助了很多灾民。因没了酿酒料,家中也没有资金购买原料,酒厂也因此停产。
我草草的查了一下,当时河南的惨状在大公报1942年的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猴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灾民一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草根也几乎被挖光,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水、旱、蝗、汤,河南四害”,水为国民党在黄河花园决口,灾民千万,流离失所,汤为国民党军队汤恩伯也。可见当时的惨状。动荡的社会带给民众无尽的痛苦和呻吟,即使妈妈家中有再多的酒厂和粮食也解决不了这一切的根本问题,唯有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救星。写到这里,我也稍稍理解了爸、妈为什么一直苦苦追求,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建飞手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八

家里祖辈们的善良和付出对妈妈姐弟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妈妈记忆较深刻的是她的舅舅胡香坡(胡献馥,字:香坡)。据记载胡香坡是当时(方城县志办公室《纪念坑战胜利四十周年资料汇编》及政协河南省方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方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政府官员的秘书。在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记载:妈妈的舅舅胡香坡,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毛笔字给大舅留下了至今不忘的记忆。过年的时候,妈妈的舅舅给妈妈家写春联,写全院子的春联。二外爷给全村的家家户户写春联,写的春联妈妈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诸如:满园春光、槽头兴旺......,胡香坡当时是政府的秘书,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英勇牺牲了(南阳县志中有记载)。大舅十岁的时候就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受到了妈妈舅舅胡香坡的指点。胡香坡的后人在编篡胡氏宗亲家谱时查阅了方城县志办公室《纪念坑战胜利四十周年资料汇编》及政协河南省方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方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等资料,根据资料记录了胡香坡的英勇事迹(胡香坡的外孙 志新大哥所写),全文如下:“我的外公胡献馥,字香坡,方城博望前荒人。外爷死在日本兵的刺刀下时,这个世界还没有我。当时外爷是国民党南阳县政府秘书,是南阳县长赵芝庭极为器重的左膀右臂,也是侵华日军驻南阳联队长吉野眼中必欲置之死地几位头号敌人之一。
外爷实际上是个文化人。他饱读诗书,文学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字。前荒胡氏家谱就是外爷和族兄俊岑共同拟序,而由外爷亲笔书写的,这是外爷仅存于世的手迹。外爷又是个民族情感极重的知识分子。他给长女、我的母亲起名“如昭”,就是希望她像王昭君那样为民族大义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牺牲。
1945年3月,日军攻陷南阳。日本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南阳失守后,县长赵芝庭和我外爷分别带领部分部属,分散隐蔽到乡下。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伪暴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同时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对辖区内的抗日武装进行整合,使辖区武装人数由三百人扩充到近三千人。他们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击杀小股日军,惩办汉奸特务,破坏日军通讯线路,切割电话线1500公斤,袭击日军运输车辆,炸毁许南公路上两座大桥。1945年4月9日,抗日武装三百余人绕过博望向日本兵经常出没的新店一带挺进,恰遇十二个日本兵扛着小旗在该区巡逻。抗日武装立即开火,经两小时激战,围歼全部日军,并将十二名日兵头颅砍下,向上级汇报战绩。驻南阳日军联队长吉野得此消息暴跳如雷,向部下吼道:“南阳县长赵芝庭和秘书长胡香坡良心大大地坏,死啦死啦地有!”日军派出汉奸扮作商人下乡,四处打探抗日武装和赵、胡二人的下落。其中一个汉奸扮作卖盆人混进吴庄寨,探听到我外爷和县大队主力驻扎在吴庄寨。
1945年5月18日,日本谍报探知我外爷驻地后,当夜派日军步骑炮兵二百余人,在百多名伪军协助下包围了吴庄寨。其实县大队主力并不在吴庄寨,寨内仅有外爷的贴身卫士数名和博望区队夏小玉二十多人,加上寨内武装也不足一百支枪。这时,一介书生的外爷力主武装人员登上寨墙抵抗,外爷的卫士在南寨墙击毙日军两名,伪军五名。而守北寨墙的夏小玉不听指挥,带二十多人翻墙逃跑,至此,游击武装腹背受敌,抵抗失败。日军趁机大肆烧杀,又将未被打死的人统统赶到南寨门一井边空场处,用刺刀逐人威逼,要求供出胡香坡来。在场的群众有的不认识外爷,有的认识也不说,当日军翻译问到外爷“你是什么人?”外爷镇定地回答:“我是好人。”在一名汉奸的指点下,外爷终于被日本兵用刺刀戳死在水井旁边。这次日寇血洗吴庄寨,杀死我同胞六十三人,奸淫妇女三人,烧毁民房七百余间,对我中华民族又犯下一笔滔天罪行。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南阳县长赵芝庭在五百多名步骑卫兵的簇拥下来到博望,为我外爷等抗日牺牲人员公祭。由翠柏搭成的公祭台设在东阁外面,会场悬挂着一百多幅白绫挽幛,地方官员、博望乡绅、学校师生四千多人参加了公祭会。公祭这天,中共地下党员胡子和主持会场(我查了一下资料,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赵芝庭作长篇讲话。在谈及我外爷的事迹时,赵县长从“诸葛亮三顾茅庐”到“吾之得香坡胜过刘备得诸葛”,最后说外爷“年不惑,志未酬,身先死”等等。我母亲以胡香坡长女的身份致唁辞,其内容资料中无记载。
同国内的政治气候一样,外爷在我家似乎是个禁忌的话题,我母亲很少提及她的家庭,但她对外爷亲笔书写的胡氏家谱视若珍宝。我们兄妹对外爷的生平更是一无所知。这次胡氏宗亲编篡家谱,我从县志少得可怜的资料中窥得了外爷在抗战最后几个月的不凡经历。我坚信:我有一个好外爷,他是一个好人!”
妈妈对日本侵略者的的痛恨也是由小时候经历的另一件惊心动魄事件而刻骨铭心。妈妈的回忆录中记载的一件事是跑“老日”事件。当时日本侵入中原,首先是用飞机轰炸,记得最清的是三月二十日桥头庙会,有戏,妈妈姐弟们和她奶奶一起坐搭席棚的牛车去桥头南头赶会,正唱的热闹突然炸会,看戏赶集的人群大乱,四处逃散,妈妈们开始仍坐牛车往家跑,走到中途飞机又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可以看到飞机下边挂的炸弹一摇一摆的,飞机顺着路上的人流绕着地面追,这时妈妈的奶奶让妈妈们下车跑,她一个人因脚小走不动,仍坐在车上。妈妈们不敢从路上走,就进入麦地爬行......飞机仍在低飞,许多人都在麦地磕头求神保佑,可别放炸弹!妈妈们也低声祈祷。从那时起局势越来越紧。为了安全外爷和外婆把妈妈的头发剃光,还特意为妈妈赶制了男孩子穿的粗布白色对襟短褂,装扮男孩子。一家人开始过着东奔西跑的逃荒生活。每当听到老日的马匹又来骚扰时,一家老少便趁天黑坐上牛车逃往离公路较远的亲戚家去住几天,老日过去就又拉车回来。去得多的地方还是妈妈的奶奶的娘家司庄。这里比较偏僻,一是离公路远,二是村子小,人少,是个安全的地方。妈妈们住在老外婆家也是受到热情款待的,虽过着逃难生活但却像客人一样。就这样跑来跑去,躲躲藏藏,每次都躲在空挡里,有惊无险。逃难生活不知持续了多久,记不清了,只记得直到日本人投降后,才安居在家里,又开始了上学生涯,恢复了学业(建飞手稿,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1月28日
追忆父亲 二十九

妈妈虽然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小时候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记忆中的几件事让妈妈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妈妈听她上李表叔讲的,上李表叔是妈妈奶奶的外婆家的一个侄孙子,名叫张需合)。他讲:妈妈的爷爷是一个独生子,排行老四,字雅堂。在年幼时让土匪拉票子拉走了,当时妈妈的爷爷年纪小,一家人都非常着急,当土匪向妈妈家里提出要用钱赎回妈妈爷爷时,妈妈的老爷立刻就答应了土匪们的条件。双方事先就协商好,只要把人放回,索要的钱全部支付。当时交钱的时候,交的是元宝、现洋。交钱时不是用手来点数的,而是用盛草的大萝头和抬筐用称称的,数量是多少,妈妈的表叔也记不清了。在旧社会这样的大家庭,独子是家族传承的唯一希望,重要性毋容置疑。家里就是倾其所有也要换回这个独子。
第二件事是妈妈亲身经历的。大约是在1945年,妈妈的姐姐正在上高中,记不清是几年级了,可能正值日寇入侵中原之际,时间离放寒假不远。妈妈的姐姐要出嫁了,婆家在赊旗西北角岗里村,离妈妈村子近三十里路程,姓胡,姐夫叫胡学诗,全家连姐姐共八口人。姐姐的出嫁也是非常热闹的,她是用花轿抬走的,妈妈家为她准备得的很充分,只是嫁妆就很体面,结婚那天送嫁妆的人群排了几里长,队伍浩浩荡荡,五颜六色,十分风光。可妈妈的姐姐上轿时痛哭流涕,引得家里人都掉了泪。妈妈很莫名其妙,只是呆呆地望着她姐姐让娇给抬走了,心中也有些难过。在大舅的补充材料里有记录:妈妈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姨出嫁时是1945年冬,是两家老人商定的日子。结婚前外婆和二外婆,还请了一个绣娘,三个人忙了一年多,为大姨做嫁衣裳。所有的床上用品、衣裳都是绣了花的,配有花冠、金冠、金银首饰、多种珠宝玉器。据二外爷讲大姨结婚的费用相当于当时近200亩土地的价值,和妈妈的姑姑结婚时的花费相当,是家里当时近十年积储的财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刚过,大姨正准备回娘家,谁知正月初四晚上他家了发生惨无人道的枪杀案,在那个时代叫做“打业”,原因是为了争土地界限权,对方姓毛,因在衙门败诉,才下此毒手。结果当时有六口死亡,有用枪打死的;有用杀猪刀砍死的;有用手榴弹炸死的。好端端的一家人,第二天院内就放了六口棺材,死者最大的是姐夫80多岁的奶奶,最小的是他9岁的侄女。那种场面让围观群众个个掉泪,惨不忍睹。大姨和大姨夫受了重伤,失血很多,几乎丧命,幸亏妈妈家连夜得到消息,迅速赶到,医疗及时,才幸免活下来。他们俩个当时就被接到王陶庄安排在妈妈家中养治,他们家带来了两个男佣人(李保亭、尚纪奎)专一伺候姐夫,妈妈家中家安排了女佣人伺候大姨。伤好后就长期住在妈妈家,直到解放。据大舅补充材料里提到:大姨家被“打业”起因于100亩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早些年,大姨家经营不善,主要是没人能管理,除了老人、小孩,大姨夫年少,大姨夫的哥哥只会读书、画画,其他人么都不会做。所以就把100亩土地当给了一个毛姓的人家。按当时的说法是30年不赎以当做卖。可是大姨家1944年时要赎回,因为还不到30年。毛家不同意,对簿公堂,毛家败诉,气急败坏,才引起了一场血腥风雨。事发后,毛家全家人逃走不知去向。
第三件事妈妈在写回忆录时还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天傍晚时分,晚饭刚做好,守门的佣人传来消息,说寨门外有军队包围,提出外爷的名字,说是有事求见。得知消息后外爷和二外爷商量了片刻立即作出从后门出走的决定。一家人没来及带任何东西就一起出了后角门,外爷、二外爷带领大舅、大姨、大姨夫出北门而去,其余的人均留隔壁同族一个二外爷家。第二天一早家里人让妈妈拉着弟弟,出了北大门,跟着引路人向西走去,这时北门已有军队站上岗,看起来很怕人,幸好没有阻挡妈妈姐弟二人,妈妈虽然胆子大,但当时也是提心吊胆。顺利出北门后步行二里多路见一辆车在接应,坐车后妈妈们被拉到猪拱桥李庄穆大叔家,见到了外爷后一颗跳动的心才平静下来。到了下午妈妈的奶奶、母亲、婶、两个妹妹(静英、杰英)才坐车赶到。这样一家人又团聚了。这家人对妈妈们宾客相待,大约住了一星期才返回王陶庄。这次家里没什么损失,没动一草一木,锁住的门原封未动,事后没人再提及此事,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听说是一位叫杨学义的军队。大舅的补充材料中讲到:杨学义军队,是国民党一个特别组织,叫别动队,全名叫特别行动队。此事起因于一个叫张仙周的人,外号叫:“小四毛”,家住王陶庄东约两里路的张店。是大舅的妈妈娘家远方侄儿,也是当地一个恶霸。当时和外爷在生意上有竞争,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下风。不甘失败的张仙周就买通了国民党的别动队,想消灭外爷王乐之,以达到称霸一方的目的。杨学义军队包围了妈妈家的村子,因寨门很快关闭,杨学义军队不能进村,给了他们一家人逃出去的时间。外爷和二外爷判断很准确,认为杨学义军队找不到外爷、二外爷,不会对其他人下毒手。因此当晚外爷、二外爷就带着家中能带枪的人出逃,到南李庄穆大伯家暂避风险。大约过了两三天时间,由当地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出面作保,商谈如何解决此件事。作保的人名叫朱肇生。他是留学美国回来,学的是交流电机专业。曾经做过安徽省临泉县县长,退出政界后担任过焦作工学院院长、咸阳西北工学院教授,在南阳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外爷是好友。外爷曾跟随朱肇生做过县政府财政科科长,做过本区区长,与朱肇生交情不一般。在和张仙生谈判和解时,其实是设了一个鸿门宴,双方参加的人都很多,都身藏手枪、武器,一旦谈判不成,可能会血流成河,一片惨状。最后双方都进行了让步,表示以后和平相处。此后,其实双方都招兵买马,以防范对方。此人解放后被镇压。此事件后,妈妈家中倾尽全部财务,家中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枪支,从手枪、步枪,甚至购入捷克式轻机枪。还养了两匹快马,外爷后来出门都是快马、保镖陪同,还有专门的养马的、妈妈们叫方伯的老人。此事对家中的孩子影响很大,由于倾其所有购枪支,也对全家人以后的生活、家庭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和改变。这些枪支,在妈妈全家去往西安时,路过白河东边,交给了大舅和妈妈们都不认识的人。
从妈妈讲述的上面几件事情,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自始至终的混乱状态(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

在上一篇中曾提到妈妈全家去往西安一事。解放前夕,妈妈全家居家迁至西安。截至目前,我也不知道外爷为什么让全家人迁至西安?妈妈回忆录里没有写,大舅补充材料里也没有记载。按照现在的思路想想,外爷也许当时是了解了农村土改?毕竟拥有那么多土地、房屋、商业经营;亦或是怕被镇压?毕竟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做过本地的镇长,副镇长。或者是别的原因.....这成了我们的又一个永远的秘密。
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妈妈在考入南阳女中初中部毕业后,又顺利地考入高中部。正当上高二上学期快放寒假前,这时局势紧张,南阳即将要解放,学校宣布解散。妈妈和几个同学欣先、乃玉走到南阳东城门,见东门已经被沙袋堵住了寨门,不准通行,也不能走过。这时遇到焦国恩,他和妈家相距8里地,记得他在复兴中学上学,也准备回家,焦国恩就领妈妈们向北城门跑去。这时北寨门已堵一半多,和人家一番交涉后,妈妈她们从沙袋上爬过去,总算出了城门。当时天已快黑,冬季的下午显得时间更快,没过多久,天完全黑下来了,妈妈她们一起步行到焦国恩家(村名叫:大路陈)住一晚,第二天早饭后才回到家。
到家后才知道外爷、二外爷已作出决定带我们全家乘汽车去往西安(那个时候还有汽车坐是相当不错的)。到家的第二天妈妈便和全家人一起又返回南阳,这时南阳整个城戒备森严,不管什么人均不许进入市内。妈妈她们临离开南阳前是在东关黄家菜园门口坐上汽车,同行的还有妈妈的姑父、姑母、姐姐、姐夫。还有姓孙的一大家人一同往西安。到达西安后和她们一起同住在永安旅社,她们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孙凤远,一个叫孙惠远,常和妈妈们一起玩。但不久他们便返回南阳。妈妈她们离开南阳的第一天晚上住在商南。第二天翻越秦岭,绕过十八盘,山路十分险峻,加上冬季下了雪,路上结了厚厚的冰。汽车轮胎上缠上了铁链,后来到达山峰急转弯处路滑难走,能走动的人都下了车步行,只有妈妈的奶奶年老、脚又小不便行走,仍坐在车上,一路艰辛到达西安。到达西安后,举目无亲,当时住在永安旅社。这年冬季特别冷,又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雪,早上起来,大雪封锁了旅社的门窗,直到下午才可出门。妈妈们就这样吃住在旅社,在旅社过了春节。当学校开学时,妈妈姐弟几人先后都入了学,妈妈在西安市东南中学上高二下。这时家里租了民房,住在西安南门外西边的西火巷,离学校很近。妈妈的四妹和大弟在市内运城中学上初中,五妹在上小学。后来妈家又搬到永宁村租房住(大约在2014、2015年时,妈妈说很想去再看一下当年在西安住的地方和上学的地方。姐姐和我就带爸妈去了西安,但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永宁村了。又去找了妈妈上学的地方,学校的位置找到了,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学了,改成了函授学校,妈妈还在校门口找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大舅在补充材料里写道:大舅2020年也由女儿带着去过这个地方,住过的永宁村地方找不到了,只找到了永宁村1号动力牧场,现在一半成为街道和小寨饭店)。因离妈妈的学校稍远,妈妈又转入西安市文治中学上高三上(该校在南门外西边)离永宁村较近,但也须步行半个钟头才可到校。这时外婆和二外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就每天到军队的被服厂做工。有时给军衣定扣子;有时去纺纱车间倒线,妈妈们星期天或节假日也去工厂打工,属于临时性的。早上吃过早饭去,晚上回家。中午饭厂方管吃的,每月不发工资,只给白面,因为妈家干活人多,每次发给好几袋白面,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外爷和二外爷没干什么活,只在家帮奶奶做饭,出外拾柴,操持家务,生活很艰辛。不管生活怎么艰苦,外爷和二外爷总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妈妈姐弟们上学。直到妈妈长大后才体会到老人们的眼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让妈妈们读书识字,使妈妈们在新中国的今天有了工作的机会和能力。妈妈读完高三上学期后的那年夏天,西北大学招生,这时妈妈一心想试一试报考一下。当时外爷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已离开西安返回南阳。妈妈把个人的心愿告诉了二外爷,二外爷非常支持妈妈,立即给了两元现洋,让妈妈如愿以偿,报上了名,并参加了考试。因为上学转来转去的,又加上高三的课程未学完,结果没被录取,不过妈妈很高兴、很满意,觉得二外爷能满足妈妈的要求。妈妈那时的感觉是感激万分,直到现在妈妈想起来还感觉祖辈们眼光远大,因为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姊妹又多,生活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二外爷考虑的不是家庭困难而是妈妈的前途。虽然没考上西北大学,但妈妈的理想实现了,知足了。
妈妈曾经给我们讲过她印象深刻的解放军进入西安的部分情景,妈妈曾经爬上一个大围墙,看到在大院内围墙边一排排的解放军战士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也有的在逮跳蚤,但非常有秩序。现在想想,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大江南北,没有休息的地方,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洗澡地方,更方没有洗衣服的时间,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呀!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想想他们,比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富足的、智能化的、现代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有多么的幸福!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他们!
在西安文治中学上学期间还发生过一件难忘又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当时对妈妈刺激太大,给妈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牢记不忘。上学时,妈妈在两个星期内一连收到六封寄到文治中学的信,第一封不大经心,看了放在书包内,信的大致内容是:愿意供给妈妈上学的费用,并说妈妈的家境不好,困难大等等,最后的署名是李新民,并写了回信地址,现在已忘记什么街,门牌几号。接着又收到类似内容的信,还保证让妈妈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时妈妈开始考虑写信的是个什么人?怎么了解妈妈的家庭及个人情况呢?并且了解得非常详细,当时妈妈自己分析有可能是一个叫“沈明德”的40多岁的一个在某机关上班的干部写的。因为妈妈全家刚到西安,人地两生,举目无亲,当时有一位姓杨的,在公安部门工作,家中有妻子、儿女。父亲让她们姐弟管他叫“杨叔”,这家人常和妈妈家有来往,妈家有事时就请他帮忙;另一位就是姓沈的,独身一人在西安,此人也常和妈家来往,妈妈姐弟们都叫他“沈叔”,当时妈妈认为可能是他写的,因为除了这两人外,别无他人了解妈妈家情况,当时妈妈想不回信就行了,再写信也无用。想不到最后两封信用威胁的语气吓唬妈妈,这时妈妈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最后两封信的大概内容是:如果你再不回信的话,就要杀害我,并说趁早、晚上学、放学路上动手,让家中连尸体也见不到••••••,这时妈妈仍不敢告诉家人,又怕真的被害死,家里也不知道。这对一个高中学生来说压力有多么大是可想而知的。妈妈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思想压力很大,恰巧妈妈住家附近也有该校一个男同学,但不认识,也没说过话,不过上学,放学时间差不多,妈妈有时走在他前边,有时跟在他后边,会胆大一点,遇不上人时,一人跑快,千方百计躲过灾难。最后妈妈决定把这六封信全交给姐姐王玉英看,再让她推测写信者会是什么人。妈还告诉她姐姐(我的大姨):如果我真的被害了,这几封信就是证明,也好告诉家里人妈妈的去向。大姨看后说:六封信都是一个人写的,字迹也像那个沈明德的••••••。大姨嘱咐妈上学路上要特别小心,每次都要结伴走••••••。妈把信交给大姨后,心中稍微平静了些,但每天仍是提心吊胆的学习着,生活着,害怕有一天真的会遇害而死。异地他乡漂流在外的生活给妈妈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担忧,也严重损害着妈妈的身心健康(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一

妈妈一家人在西安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带的钱所剩无几。幸好西安解放了,叶落归根,必须回老家。这时外爷也从武汉乘飞机飞往西安与家人团聚(那个时候还有飞机坐,现在想想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直到与表弟景文联系上后,才知道外爷那次去西安与家人团聚也费了不少周折,找后门,充当飞机上的服务员,穿上工作服才登上飞机到达西安,与家人团聚的。回老家的决定对妈妈个人来说是得到解放,不再提心吊胆过生活了。这时正是暑假,记得是一九四九年的八月,妈妈家变卖了所有物品,乘坐火车返回南阳。当时妈妈的姑父、姑母仍留在西安,妈妈的姐姐和姐夫和妈妈全家一起返回南阳。火车到达郑州,转乘马车,这时外爷送妈妈们到郑州后又返回西安和姑父姑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后来的情况妈妈了解的不多,据说,他们开了个眼科医院卖药,维持三人的生活。妈妈们坐马车从郑州南门出城,记忆中当时郑州南大门很低,城内范围也不大,只记得坐马车经过新郑枣园,那时果实累累,妈妈姐弟们还欢天喜地的摘枣吃,也不曾考虑已经远离家乡一年多,这次归来怎么办?••••••好在老人们心中有数,早安排好了,让妈妈姐弟们继续上学。马车到达南阳后,第二天妈妈的祖母、叔父、婶和母亲一起回老家王陶庄,大姨和姨夫胡学诗也一同回岗里村老家,妈妈们姐弟5人留在南阳市,恰巧正逢各校开学日期,妈妈的两个妹妹进入南阳女中上学,妈的大弟张国(我的大舅)进入市一中上学,二弟(我的小舅)王廉刚好够入学年龄随妈的学校(就是前边讲到的妈妈1949年8月参加南阳师范班二次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入学的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入南阳市一小上一年级。大舅的补充材料里记录:2020年回到南阳老家,去看了和妈妈一起上学的南阳第一中学,学校现在还保留着六间教室和图书馆),当时住在妈妈的姨父家由姨妈照管吃住。
妈妈的妈奶有一个女儿叫王淑云(妈妈的姑姑),从妈妈记事起,她的姑姑就出嫁了,姑父叫刘渡普,家在王陶庄南边大约三十里外的刘高庄村,记忆中大门前有一棵大柿子树,枝叶繁茂。妈妈的姑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景文,又名刘靖南;二儿子刘景明,又名刘靖环。解放前夕二人都在开封读书。年幼时,妈妈的姑姑每次回娘家总要带着他们一起去王陶庄住上几天,和妈妈们一起玩耍,后来可能开始上学后不常去王陶庄,她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1946年冬南阳解放前夕妈妈全家去了陕西省西安市,那时妈妈的姑父和姑姑也和妈妈家全家一起去了西安。因为妈妈的两个表弟都在开封上学,所以没有一同起去西安。从那时起妈妈的姑父、姑母就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了,妈妈们也是从那时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失去了联系。1947年初曾听说他们的消息,一说是二位表弟1946年从开封转辗回到家乡,这时他们的父母(妈妈的姑父、姑母)都已去了到西安。他们弟兄二人在南阳遇见妈妈的父亲,和妈妈的父亲一起费了很多周折,路上困难重重,去到武汉。后面的事情妈妈也说不清楚,只听说弟兄二人曾失散了,分别去了台湾,也不在一起。另一个消息是妈妈的姑父在西安讲给妈妈们听的:他的两个儿子在往南方跑时,在国民党和解放军的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但说时他并不伤心,也不悲痛,只是淡淡地说一下他们的下落。记得还是在西安妈妈的姑父还收到过大表弟的信和照片,照片是半身的。再后来就再也没听到有关他们弟兄俩的任何信息。在西安时妈妈的姑父、姑母总和妈妈家住在一个院内,从永安旅社搬到西火巷,最后搬到永宁村,每次搬家,总是住在一个院内,从不分开。可见一家人的感情有多么的深厚。直到1948年8月份妈妈全家和大姨家从西安返回河南老家,妈妈的姑父、姑母却仍留在西安没回南阳,妈妈那时也没弄明白是什么原因。从那时起回南阳后,一直再没见到她们。当初去西安时只知道妈妈的姑父患病,一路上妈妈的姑姑总是手提水瓶和吃的食品,以免姑父受饥饿之苦。到了西安姑父总在两餐之间加餐,常有饥饿感。妈妈的姑父那时大约40多岁吧,可身体虚胖,从外表看起来身体不太健康(现在想想,根据当时的症状表现,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妈妈的姑父平时也算乐观,常谈笑风生,每天晚上总要给妈妈们讲故事,说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妈妈们喜欢围在他的旁边不愿离去。直到写回忆录时妈妈的姑父的音容笑貌还长留脑海中,十分深刻。后来妈妈见到外爷后后,才知道她们都在西安过世了,离开西安竟成了永别。
一直到1986年才收到景文表弟从台湾捎来(或寄来)的寻找妈妈姐弟6人的信,这封信不知辗转了多久才到妈妈的手中。刚收着信时妈妈还有些疑惑,是不是她大表弟的信?姑父曾说过的话又在妈妈脑海里浮起。但半信半疑中妈妈还是回了封信,简单说明了现在情况及详细地址,竟然真的联系上了。由于妈妈的表弟是国民党军官,在1986年以前是没办法和大陆联系的。由于国民党的宣传,妈妈的表弟觉得在大陆像妈妈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应该已经早就不存在了,感觉在大陆已经没有了亲人,但是还是让别人捎来了寄托他们唯一希望的信件,结果还真的找到了。1987年妈妈的表弟刘景文和爱人月宝曾一同回大陆探亲,在爸妈工作的县一中住了几天。1989年又回大陆一趟,又住了几天。一家人在台湾生活的很好:妈妈的表弟景文已退休,弟媳在一个饭店工作。景文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经结婚,一家人生活幸福,常和妈妈们电话联系;二表弟在美国工作,1991年曾回大陆见过一面,第二天便走了,再没联系,详细情况不太清楚。妈妈姑姑家的表弟也实现了他们的唯一的愿望:与大陆亲人联系上了,再也不用隔海相望了(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3月5日
追忆父亲 三十二

妈妈从西安回到南阳后听从她姨妈的建议,与一九四八年八月回到南阳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南阳行署教育局举办的短期师资培训班,考上了专们培训教师的培训班(短训班因无房,暂时附设在南阳市第一中学校园内),有了生活的基础。每月国家给60斤小麦,还发有6元菜金,可以维持生活,不需要家里供给了,另外经过半年培训,就可以工作了。那时家里已无经济来源,供给五个学生是有困难的,况且妈妈的父亲又不在家,只依靠叔父抚养,别无依靠。因此妈妈考上师范班后,不但自己给全家减轻了生活压力,年纪轻轻的妈妈也一边学习,一边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和磨难,妈妈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我们姐弟们眼中,妈妈是一位坚强、勇敢、胆大心细、有智慧、有能力、永不言败的优秀人物;还是一位善解人意、赡养父母的孝子孝女;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在我们心中,妈妈就是上帝,她无所不能,给与我们无私的爱和奉献!
在南阳短师班学习阶段,妈妈的伙食问题解决了,但两个妹妹(静英、杰英)、两个弟弟(张国、刘国)仍需要家里供给,由于经济困难,无条件吃大伙饭,所以每周或两周必需回家拿粮、油、馍、面等食物,有时家里派人往学校送米、面、油,自己租房做饭吃,外婆和二外婆在家把馍蒸好,或摊好煎饼送往南阳。就这样妈妈姐弟五人艰难地学习着、生活着。有时妈妈姐弟几人自己背,挑着米面长途跋涉从六十里之外的王陶庄步行到南阳,单人行六十里就够累了,何况背上背着10几斤重的米面行走,劳累疲惫程度更不用说了。那时道路没修,公共汽车不通,晴天还好,出点力流点汗,算不了什么,但一遇上天阴下雨或雪,更是困难重重,但为了求学,求生存,为了将来这些都挺着了。妈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大约是50年冬季下着大雪,趁星期天妈妈姐弟几人又回家拿吃的。出了南阳后,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沟满河平,分不出哪是路,哪是沟,迷了途,这时妈妈领着领着他们姐弟四人从雪沟里爬出来,滚着走出险区,这时呼喊无用,哭救无用,就这样边走边滚,坚持着、挣扎着,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行着,直到天色很晚才摸回家,见到大人才痛哭一场。这段时间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还有一次妈妈们又是逢星期六回家,星期日还要赶回学校照常上课。谁知回到家中母外婆和二外婆不在王陶庄住,她俩去了调庄、孙章寨,只有妈妈的奶奶一人在家,家里也没有没粮、面可拿。没办法,吃过午饭妈妈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只好一起赶往孙章找她们。孙章离王陶庄20多里路,妈妈们从未去过这里,只知道在王陶庄的北边,弟弟很小,走不动,妈妈和妹妹俩人只好让弟弟走一段路,背着弟弟再走一段路,俩人轮流背着他。走累了,妈妈三人就趟在沟沿的地上躺一会儿、休息一下再走,天黑下来了,连问路的人也找不到,走着哭着,摸到深夜二更天才到达孙章寨问到外婆和二外婆的住址。幸好这天晚上孙章寨召开群众大会,会场上灯光一片,大地通亮,我们有幸找着了外婆和二外婆,这时另一个妹妹也在这里住。妈妈的大弟张国这时以为家中经济无援,上学无助而参军了。这又是一个星期六下午该回家拿吃的了,大舅张国让妈妈四人一起回家,说他不想回王陶庄。妈妈姐弟四人可听他的话,一起回家,星期日又一同返回学校。到校后班里同学就告诉妈妈:你弟弟昨天参军了!妈妈听了以后非常不相信,一是他不够参军年龄;二是他真的参军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一声;三是也不告诉一声生他养他的父母,就竟然不辞而别;四是二外婆、二外爷就这么一个儿子,怎忍心让他走呢••••••!同学们说:真的是他,我们都认识他,所有参军人中他年龄最小,身材最低,瘦小瘦小的站在一边••••••”这时妈妈才有点相信,因为说得逼真,已成事实,妈妈仍不放心,又跑到学校问后才相信了。当时认为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迫使他离家出走,和亲人不辞而别。这事二外婆和二外爷知道后,十分痛苦,二外婆为此事整天哭啼,结果哭瞎了双眼,虽然经过治疗,但仍是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二外爷的照料,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外爷和二外婆最后的生活情况妈妈也不知道、不清楚了(大舅补充材料里讲到: )。
就是这次回家拿吃的,妈妈们从孙章赶往南阳,已是下午时分,外婆和二外婆给妈妈姐弟四人找了一辆顺路去南阳办事的牛车,将米面放在车上,人也坐上,牛走得很慢,妈妈心中着急,害怕摸黑,加上冬季天短,还没过白河,太阳已偏西,快落山了,妈妈看看再等牛车过河,时间就更晚了,因为过河后还有十五里路程,这个渡口没有桥,渡口在独山东边。这时妈妈决定下牛车,背上米、面、馍之类的食品,蹚水过白河,这时天渐渐黑下来了,身上上背着沉重的东西,晚上又没吃饭,肚子又饿,天也黑了,还有十多里路程得走,妈妈当然是背得最多的,因为弟弟、妹妹还小,小弟王廉空手走也有困难。正在没办法时后面过来一个手拉小毛驴的人,妈妈给人家说明几个人行走困难的情况后,这人欣然同意,把背的重袋子放在他的驴背上,妈妈跟在后边走,走了一会儿,这人和驴子都加快了步伐,弟弟、妹妹走不快,我只好一人小跑跟在那人和驴子后面追,边追驴子,边回头高喊弟弟、妹妹快走,刚开始还能听到回声,后来越喊声音越远,最后几乎听不到回声了,这时妈妈看那人用鞭子抽打驴子,人和驴跑得更快了,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这人用心不良,想载走妈妈的粮饭。所以妈妈趁他不防备,猛跑几步追上驴子,拽下驴背上的东西,这时那人说:咋?咋?妈妈说:得等弟弟妹妹!这时那人赶上驴子继续走路,妈妈蹲在路旁一直等到弟弟、妹妹三个人走过来,才背上东西继续走。这时妈妈们已累得狼狈不堪,到达住的地方也不知道是晚上几点钟了,连饭也没吃,就睡觉了!想想那时每天放学还得自己做饭,学习生活总是紧张得很,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日子过得太苦、太难了!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他们能都坚持读书上学,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想想现在的读书条件,比比那时的读书条件,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不学习呢?
后来因为妈妈参加了鲁迅艺术剧团,演出节目,搞宣传,每天晚上还要到市内各剧院演出、卖票,得准时参加,不能和弟弟妹妹一起吃住,就回到学校吃住,弟弟送到妈妈的姨家吃住,两个妹妹都上了大伙吃饭(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三

妈妈毕业后被分配在赊旗工作,工作中也听从组织安排不断的调动。开始时妈妈的两个妹妹转入赊镇三中初中学习,妈妈的小弟随妈妈在赊镇完小学习。因赊镇离家近点,只相隔三十里。妈妈姐弟四人在街上租房自己做饭。当时家里经济紧张,生活困难,妈妈姐弟四人每周回家带粮食到学校,两个妹妹晚上住学校,妈妈和她小弟住在宿舍。每天饭后她(他)们分别去学校学习或工作。这段时间妈妈虽然工作,但每月只有204斤小麦,仍不能完全供给他们姐弟三人上学,还得买油、盐、烧柴、学习用品。记得有一年春节(大约是51年春节)家中连过年的白面都没有,妈妈让工作单位的总务张芳远去王陶庄仓库领小麦时,给姥姥家里留下150斤小麦,让妈妈的奶奶、妈、叔、婶过了春节。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时回想起来心中还十分愧疚:几位老人为供妈妈姐弟几人上学费尽了心,竭尽了力,但妈妈想对老人们的回报太少太少,没能让几位老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永远离开了,这也成了妈妈永远的遗憾。回忆起1957年秋妈妈随爸爸调往潦河的那一天,爸妈带着姐姐、哥哥(那时还没有我)和奶奶一起乘人拉车去潦河的情景。那天途径桥头,离家三里地,这时妈妈想,调往潦河乡后,离家很远,回一趟家不容易,就让车停在村北公路上,妈妈一人步行到家里向几位老人告别,让他们知道妈妈调往潦河乡潦河小学上班。家里老人正在吃中午饭,是蒸红薯,妈妈吃了饭后又给孩子们拿了几个红薯急匆匆的离开了家。临走时妈妈的奶奶送妈妈到门口的路旁,泪眼花花地拉着妈妈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二妮,你去那么远,我恐怕以后也见不到你了……。”妈妈忙劝说:“奶,不远只有百十里,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就这样几句话说完马上离家奔往村北公路,随车而去。真没想到1958年秋妈妈的奶奶真的没见到妈妈就和妈妈们永别了!当时家里也没和妈妈说奶就永远走了。每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十分难过。因为妈妈小时就住在她奶的房间里,生活在一起,受到她奶奶的教育,影响很大。从她奶奶那里学到不少生活知识,懂得一些道理,和她奶奶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她奶奶临别时含泪的话语,又是那样的亲切,恋恋不舍,至今不能忘掉!更不能使忘掉的是,1959年妈妈的父亲(我姥爷)有病和姥姥住在南阳市看病时,于5月19日去世(妈妈后来对我们讲了很多遍,我每次听的时候就像亲临其境,至今我也难以忘怀)。当时姥姥给妈妈打电报让让妈妈速去南阳市。电报内容是:“你父亲病危,速来宛”。妈妈立即请假去南阳。可是,到南阳市时,妈妈的父亲没和妈妈说一句话,便和妈妈永别了。当时妈妈的四妹在临汝上班,廉弟在青海盆地上班,妈妈叔叔家的孩子也在很遥远外地上班,别无他人相助。只有妈妈的妹夫在南阳市。同妈妈一起一起找到卖棺材的地方,买了棺材雇人拉到住的地方后就忙工作了。只有母亲和妈妈历经艰难,雇人拉到西关黄冈义地埋葬了姥爷,那年姥爷也只有66岁。直到现在妈妈埋葬姥爷的情景就像发生眼前(我曾经看到妈妈写过这一段,但是现在暂时找不到,我就凭小时候的记忆来叙述吧):当是是一个将近晚上的时间,妈妈第二天还要赶回去上班,外婆和妈妈商量如何埋葬姥爷,因为回到王陶庄路途太远,不现实,而且还耽误妈妈上班。后来就决定葬在西关黄冈义地。决定后,妈妈就出去找人帮忙,妈妈看到路边打牌的人就上前去求助,好说歹说,人家同意帮忙。妈妈又去给姥爷买了寿衣,代替舅舅套穿上了寿衣(好像按规矩应该是儿子来套穿),也是好说歹说在别人的帮助下(好像也是得自己家里人给穿上的),给外爷穿上了寿衣,放入了棺材。放在人力车上拉往西关黄冈义地,妈妈回忆黄冈义地就在百里奚路上向西不知道多远的地方(在妈妈85岁左右时,妈妈说想去看看外爷就开车带着爸爸妈妈去找了,当是那里已经盖了许多房子,我们来来回回找了多次,均未找到)。现在看来从姥爷住的地方到黄冈义地,开车就需要几十分钟,当时人力车的速度得几个小时。在路上,别人告诉妈妈,埋人需要剎麦绳(就是用麻来做成的粗绳子,)套着棺材才能进入墓坑。妈妈又到处找剎麦绳,还是有好心人告诉了妈妈,可以去借一盘,用完再归还,妈妈又去借了剎麦绳,背着重重的剎麦绳回来。动身到黄冈义地走时天色已经渐晚,因为妈妈给外婆租了一辆人力车,让外婆坐上,另一辆车拉着外爷的棺材,妈妈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也舍不得再租一辆人力车,只好跟着人力车在后面紧追着跑,因为路途较远,又忙了一下午,妈妈渐渐体力不支,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后来拉人力车的师傅,看妈妈实在跑不动了,也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就同意妈妈也坐上人力车,而且还不要钱,妈妈心里想,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呀!快到到达黄冈义地已经很晚了,妈妈还要赶回潦河,第二天还要给学生上课,外婆实在不忍心就和妈妈商量,就地埋了吧,但是妈妈坚持要到黄冈义地,不然到以后也会找不到墓地的,就坚持到达黄冈义地。妈妈又代替舅舅给外爷挖了第一铲土(好像按农村的风俗习惯必须是儿子挖第一铲土)。挖着挖着,还没挖到深处,就挖到了料礓层,挖不动了,外婆说就这样吧,能把棺材放进去就行了,就这样匆匆把外爷给葬了。下葬后还没填土的时候,妈妈当时看着天色已晚,大约已经后半夜了,当时妈妈走的时候,爸爸忙,也没见到爸爸,只给奶奶说让爸爸到南阳市接妈妈,也没说在哪里接?什么是间接?妈妈怕耽误第二天的课,因此妈妈给外婆说要提前离开,并且又给了人力车回去的路费,让把外婆送回南阳市,妈妈就步行离开了黄冈义地。当是妈妈也不知道爸爸是否来接,在哪里接?也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能随时联系,当是手表也没有,只能观夜色看时间。当时妈妈走到现在的车站路和卧龙路交叉口时(当时是一个丁字路口 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xxx工厂在这里,我也记不清名字了),正在想这么远的路怎么回去,正在发愁时,突然看到一个人汽车自行车过来,走到丁字路口也不知道往哪里走,正在东张西望,越来越近的身影妈妈看到了:是爸爸!是爸爸来接妈妈了!这么巧!就是这么巧!!回到潦河天色已经渐渐发白,妈妈没让学生失望,没耽误上课。类似这种情况,妈妈经历过无数次,为了不耽误上课,每次都在夜行路,茫茫黑夜,妈妈不知摸过多少、多少夜路,受到过多少次、多少次惊吓,无数次伤害过自己的身体,以至于积劳成疾,为了我们、为了学生!伟大的母亲,亲爱的妈妈!她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四

在这个时期,爸爸工作忙,在学校几乎不回家。妈妈不但工作做得好,还额外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大事小事都是由妈妈操劳的。姥爷去世后,南阳只留下姥姥一人,太孤单了。因为姐姐还未上小学,妈妈就让让姐姐去陪伴姥姥,住在姥姥的妹妹家。当时正值国家生活物资紧张,生活困难时期。这期间她们遇上了骗子,那人是有名的小偷,是姥姥娘家胡家荒人,也姓胡。是妈的一个远门侄子,专门骗取熟悉的人为生,他以帮助妇女及行走不便的老人买粮之机,骗走了院内几户人的粮票、钱等物。这几家逼姥姥赔偿粮钱,姥姥没办法,就把姐姐托付别人看管,只身一人去到50多里外的胡家荒寻找此人。谁知这人早已成惯偷,不知去向。就在这时骗子又去潦河小学准备骗妈妈。见到妈妈说:姥姥病了,需要钱治病,让他来拿150元回去……这时天已黑,妈留他住下,又吃过晚饭,他又说明天少拿点也行,几十元也中,妈妈特别机智聪明,思维敏捷,觉得此事不对劲,就对此事产生了疑虑,觉得像搞价钱似的。因此妈妈说现在没钱,明天借钱寄去。谁知道第二天他害怕了,不辞而别,跑的无影无踪。妈妈第二天便去了南阳才弄清骗钱的详细过程。当时一位受骗者杨秀华一见到妈妈便坐在地下双手拍腿大哭说:“云英啊!这人命关天,吃饭重要,要饿死我们呀!……”妈妈立即回答她:“半月至20天后我会把粮钱如数归还你们,宁愿我自己不吃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妈妈说罢便带着姐姐回潦河小学,想尽一切办法筹粮钱,还写信向南宁妈妈的姨家及妈妈的妹妹求援,筹集粮票,按时还清了粮钱。妈妈非常守信,说过的话自己必须做到。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姐弟四人更是继承了爸爸妈妈这种守信的品德,对待他人,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没过几天时间,姥姥在南阳市五道庙路口看到这个骗子。姥姥也机智勇敢,上去一把抓住骗子的胳膊高呼值班民警:“快抓骗子!快抓坏人!……”这时民警扑上去抓获了他,扣押起来,据说此人屡教不改,对人民危害极大,民愤也大,最后死在监狱里。
粮钱还完后,妈妈看姥姥一个人住南阳不行,姐姐也应该上小学了,就和爸爸商量把妈接到潦河和我们一起生活,从1960年夏天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66年开始,姥姥材不得已独自一人回到王陶庄。
记得是1958年夏季麦子快成熟时妈旧病复发,二外爷托人捎信给妈妈,让妈妈回去探望,妈妈下午接到来信,立即动身步行到南阳市,天已完全黑下来了。离社旗王陶庄还有60多里地的距离,妈妈在南阳市南关饭铺里吃过晚饭,边吃边想办法如何到王陶庄。这时看见一位和别人闲聊的男的,推着一辆自行车,就和他商量,问他能不能骑车送妈妈一程?此人身强力壮,更重要的是他也没别的事,就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妈妈问他送到红泥湾(离南阳20多里路程)?他答应送妈妈,并说了价钱送去给三元钱,当时南阳至桥头王陶庄还不通公共汽车,当时的三元钱可不像现在的三元钱这么不值钱。妈妈只好答应。那人送妈妈到红泥湾就返回了。红泥湾离妈妈家还有15公里小路,理应让那人送到家里,但当时没有钱,所以妈妈一人又步行走往家里走去。路过一个河滩时,河水哗哗的流着,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流水声和麦秆的沙沙声,这里没有人烟,这村离那村五、六里远,妈妈也很紧张,毕竟那时妈妈还不到30岁,心中忐忑不安,妈妈心想:带着儿子,也会给妈妈说说话,减少一些恐惧感,就边想边连跑带走,离村庄近点时才放慢脚步,到家时估计已是零点时分。到家后看到婶一人在陪伴着妈,地上铺了地铺,婶还未睡着,妈还在病床上连声呻吟着,妈妈因工作太忙,在家只住了一天,给姥姥看了病,留下点钱便又匆匆赶回学校教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姥姥一个人又回到王陶庄独立生活。妈妈有时星期天回家看她一次,当天就返回学校,不能久停。有时放假让大女儿或大儿子去王陶庄伴姥姥生活些天,帮她干点活。1971年姥姥心脏病复发,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自在家,妈妈和姨(舅舅不在家)商量需接姥姥出来住。这一年的10月1日的假期妈妈和姨、姐姐去王陶庄把姥姥接到南阳市。在姨家那里住了几十天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妈妈和哥哥一起用架子车把姥姥接到刘寨村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深明大义,同意让姥姥来到我们老家,和奶奶同住,爸爸也孝顺,不曾提出还有高堂老母健在,支持让来长住。妈妈当时很受感动!两年后的1973年春节刚过,姥姥病重了,曾对妈妈说过:“我舍不得这个地方……!”还嘱咐妈妈:“娃!我活着当客,死了可不再当客……!”妈妈理解姥姥的意思,立即答道:“你放心,妈!我会送你回老家住的……。” 就这样临去世前一天妈一直呼喊着:“妈妮啊!妈娃呀!……”就在这样一声声的呼叫中于正月初九日下午,永远离开了我们。正月十二日这天爸爸妈妈、姨、和哥哥用生产队两辆牛车把姥姥送回王陶庄家老坟埋葬了。那年姥姥66岁。
在妈妈没调往潦河之前的1953年,静英妹已初中毕业,考入南阳师专上学(现在南阳市二高的校址);杰英妹也已初中毕业,考入北京石油学校上学(校址北京市);弟弟王廉赊镇完小毕业,考入赊镇三中上学。住在学校,在我们家吃饭。
从1952年起,妈妈姐弟四人在赊镇一起生活的艰苦岁月结束了,她们分别在各人的工作、学习岗位上。1956 年杰英从石油学校毕业分配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1958年11月17日二弟王廉经他杰英五姐帮忙,拿着入盆地证明毅然决然地去到遥远的青海盆地。1955年静英也从郑州幼师毕业。从这时起,妈妈姐弟五人各奔前程,离开王陶庄的五位老人(妈妈的奶、伯、妈、叔、婶)留在家里过着寂寞的孤独生活。不过辛勤的老人心情是愉快的,他们眼看他们的子孙们一个个走出了王陶庄,有了自己的工作,虽说没人留在他们身边,他们的心情也是舒畅的,满意的,高兴的。妈妈的奶奶年岁已高,于1958年无疾而终。
妈妈家里只留下四位老人。那时因姥爷有病,姥姥有病去南阳市治病,家中只剩下妈妈的叔、婶二位老人,可想而知,儿女们都在远方,不能及时回家看望,他们耐不着寂寞就想到去找妈妈的大弟张国。1958年夏天的一天,叔和徐三哥一起突然去到潦河小学,他们是步行从王陶庄到南阳见见姥姥、姥爷,见了面,说了情况又到潦河小学,来往三百多里路程,那时交通不便,没公交车,只好一步一步走到潦河看望妈妈,对妈妈说了他们俩在王陶庄太孤单,太寂寞,身体又不好,要去黑龙江找妈妈的大弟张国一起生活。当时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妈妈的叔婶不得不选择他们想走的这条路。远走他乡投奔亲人!妈妈十分理解叔、婶的处境和心情,妈妈的叔叔只在我们家住了一夜,当时我们住在潦河小学西门外,我还没有出生,我家是租的房子在寨河边西岸,只有一间住房,幸亏那是夏天,妈妈的叔叔和徐三哥就在外面铺上稿荐睡了一夜,吃了两顿饭,没有多停便回王陶庄准备启程,去黑龙江了。妈妈的叔叔还告诉妈妈:“他和婶要趁晚上离开王陶庄,走时让徐三哥送他们到刘寺乘坐去郑州的汽车。”试想当时二外婆双目失明,从王陶庄到刘寺得走20多里才有汽车,多么辛苦!多么困难啊!他们只带了一个包袱,几件衣服,家里的一切东西全部抛弃了!唉!没想料,这一别竟是永别了!妈妈就再也没见到二姥姥和二姥爷,更没想到过了15年后的1973年,二姥爷、二姥姥和姥姥竟然在一年内一起走了,妈妈再也见不到他们了!1973年竟使妈妈失去三位亲人,他们相继在这一年去世了,他们都只有66岁。妈妈想想他们若在天有灵,在九泉下看到妈妈姐弟6人今天的生活情况,他们会很高兴的,看到妈妈们今天都是儿孙满堂会更得到安慰,会更放心地长眠地下的!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五

回忆过去,爸爸妈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培养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一生鞠躬尽瘁!为我们两个大家族、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了我们姐弟四人,省吃俭用,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经历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历次运动,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经历无数个艰难险阻,历尽艰辛,他们一生无怨无悔!
爸妈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供我们姐弟四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上大学,哥哥和弟弟更是研究生毕业。而且培养了孙子辈们都上了大学,六个孙辈们中间有三个研究生,三个大学生,还有世界一流的常青藤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爸妈常常自豪的说:我们一生没有积攒下金钱、财富,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学生们和孩子们,爸爸妈妈培养了无数个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又读了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还有博士后导师,在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为社会和全人类做着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经常回来看望爸妈的,也有打电话问候的。这就是爸妈的骄傲!也是他们最富有的财富!!更是他们一生的成就!!!
回忆我们的成长过程,有欢乐、有幸福、有成就,也有痛苦、有艰辛,更有遗憾。特别是我们老大---我的姐姐,比我们姐弟三人经历的更多,吃的苦也最多,受的累也更多,为家里所做的贡献也最大!
我们姐弟四人出生在一个幸福而又和谐的大家庭里,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充满了欢乐!因此,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多么不易,都在这一笑之间化为乌有!特别是姐姐出生后就生活在蜜罐里,除了有爸爸妈妈的宠爱,有奶奶、外婆的照看外,还有姑姑、舅舅的陪伴。小时候,爸爸特别喜爱姐姐,连路边的卖烟酒的小老板都给我妈说:你女儿的爸爸真喜爱女儿呀,抱着出校门,一步一亲......。看姐姐小时候的照片,姐姐长的聪明伶俐、漂亮可爱,真是人见人爱:双眼皮、大眼睛、白脸蛋、尖鼻梁,外加一副樱桃小嘴,透着机敏和灵气。据妈妈讲,你看到的照片还是你姐姐生气时的照片。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明为什么姐姐生气。当时妈妈教的毕业班,班级毕业时都要照相,每次照相时,妈妈总是要给我们照一张,不管照相有多么贵,妈妈都舍得花这个钱。有一次照相时,我还小,我把星星手指放在嘴里,妈妈嫌不好看,就让姐姐把我手指从嘴里拿出来,我小时候特固执,姐姐拿出来,我又放进去,姐姐又拿出来我又放进嘴里,拿了好几次,刚拿完我又放嘴里,姐姐就不高兴了,据说还被我给气哭了,所以留下的照片还生着气,照片上的我星星手指还嘴里含着,好一副固执己见的模样。我说,姐姐生气的样子很好看,那不生气的样子就更好看了。听妈妈讲哥哥出生后,姐姐就去上了幼儿园。在幼儿园理显露出表演的天才。在表演的节目:冲旱船中,扮演船老把(就是拿着篙开船的人),有多个人在这个节目中演出,有驾旱船的旱船女、有跟随在旱船尾巴后的、手拿着蒲扇一摇一摆来回晃动的老妖婆,四边还有扶旱船的旱船女儿。姐姐演出的衣服是爸妈出钱特制的、特合体的船老把的衣服。这个节目都是由三到四岁的孩子演的,演出效果特别好。因此,这个节目时常演出,每到一处观众都是欢声雀跃。有一次,姐姐发高烧,正逢公社领导欢送新兵入伍,指定冲旱船是必演节目。大家都担心,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发着高烧能演好吗?况且又是晚上演出。但爸妈相信姐姐一定会演好。那天,奶奶怀抱着姐姐,妈妈跟在旁边,轮到姐姐出场前,幼儿园园长凑在姐姐耳边鼓励她:勇敢、要坚持住、演好......果然,姐姐不负众望,一上场就变了个人似的,精神焕发,演出特别到位、特别成功,不仅自己演的好,姐姐还不断小声纠正别的小演员的姿势。赢得新兵和群众的阵阵掌声。出场时,园长亲自扶姐姐进场,夸赞她演的好,带病坚持演出,给园里小朋友树立了榜样(建飞手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六

姐姐在周围人们的赞扬声中慢慢长大,特别是父母的赏识。借用目前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赏识教育,可以说,父母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就是赏识我们。虽不长跟随爸妈,也没有在学习上经常辅导我们,而是当我们做好事时鼓励我们,做完赞扬我们,做错了耐心批评指导我们。姐姐上完幼儿园,又进入小学学习。姐姐不但长得聪明伶俐,学习也非常好,还有工作能力,期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四年级时就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此时的姐姐也才刚刚9岁,无论是大队活动,还是举办文艺演出,都是姐姐主持。姐姐普通话讲的特别好,全公社在学校举办的廖、丰、黄展览馆,姐姐被分配在第一展室,是排在第一位的讲解员。姐姐把讲解词背的滚瓜烂熟,用标准的普通话,面带丰富的表情,一字一句讲的有声有色,受到参观者的好评!姐姐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据妈妈讲,姐姐脑子灵活,理解力非常强。五年级时妈妈正好教她语文、数学,从小就显露出在数学方面的天分,在做四则混合应用题时,不管多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文字题,姐姐总是边思考边列综合算式,从不写小标题,一般正确迅速。不但学习好,业余时间还参加各种文艺汇演,除扮演过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保,唱过京剧片段,清唱歌曲外,还跳过各种各样的舞蹈,每次演出还担任报幕员。有一次演出中,由于刚刚跳完舞,接下来还有舞蹈要跳,从一边下来要很快跑到到幕后的另一边再出场报幕,由于速度快,加之有人把凳子弄翻了,四条腿斜着朝上,姐姐碰着另外一条凳子,猛地摔在了斜朝着向上的凳子腿,当场摔的不省人事,昏了过去,非常严重,老师们非常着急,一个老师飞快的抱起姐姐,开门欲向医院跑去,正值下着雪,姐姐跳舞又穿的衣服单薄,雪花飘到了脸上,让冷风一吹,姐姐突然就醒过来了!醒来后心口疼痛,顾不上痛又开始了下一场舞蹈,跳舞蹈时姐姐的心口还一阵阵剧痛,但还是一直坚持下来,将舞蹈跳完,将节目报完。回到家时,家里人都睡了。姐姐不敢惊动家里人,睡在床上还一阵阵痛,现在想来姐姐是如此的坚强和勇敢。此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告诉爸妈,免得爸妈担心,真是一个孝顺的乖乖女。姐姐曾经告诉过我一次,这次写文章才又详细地询问了姐姐。这次的伤害比较大,姐姐说,像是给心脏撞了个小坑似的,时间长了,疼痛感觉也慢慢减轻,到姐姐50岁那年有一次心里不舒服,突然之间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撞击的小坑突然弹了起来,疼痛也几乎没有了。除此之外,姐姐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曾经独自一人代表南阳县参加南阳地区乒乓球比赛。可见水平比我高得多。姐姐的学校当时是全国重点学校,可以说,姐姐是在宝塔尖上成长起来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番风顺,在众多人的赞扬声中茁壮成长起来。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七

正当姐姐一帆风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姐姐小学即将毕业,学也没得上了。此时,妈妈被划为“三类”,爸被划为“黑帮”,成为批、斗对象,随时被拉出批斗,甚至遭受毒打,有时被打的遍体鳞伤。爸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妈也参加所谓的“75天”学习,几乎等于没有了自由。可怜的我们随着奶奶被撵回老家,奶奶还被无缘无故停止了商品粮的供给。当时姐姐刚刚还是个孩子,就被当成了大人来使用,无奈呀。记得姐姐说过,当时我和弟弟还小,就跟随奶奶回了老家。姐姐需要把这事告知妈妈呀,因为爸爸被限制了自由,也不知道爸爸在哪里,见不到爸爸,姐姐也不知道怎么记得妈妈学习的地址,怕妈妈回到家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会很担心的。姐姐很小就学会了骑自行车,我们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当时只是骑着玩的,谁也没想到竟成了姐姐帮助我们弟弟妹妹的主要工具。当时因为姐姐小,个子也偏低,坐到自行车座上还够不着脚蹬转满圈,只有等到一边的脚蹬转到最上面时用一只脚努力向下去够着脚蹬,再用力向前登一下,车子会向前进一下,等到另一只脚蹬再次转到上面时再努力够着登一下,自行车再向前前进一下,这是何等的不易呀,就这样几乎连自习都拖不动的姐姐竟带着哥哥,从南阳市的西边农村距离南阳市几十里地的潦河出发,翻过高高的卧龙岗,到达南阳市找到正在学习的妈妈,将家里所发生的不幸告知了妈妈。第二天,又带着哥哥,离开南阳市,到距离南阳市同样是几十里路的老家一路找着、询问着向老家的方向摸索着走去。期间走错了路,拐回来再走,再走错了路,再回来再找,对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以前奶奶离开老家前姐姐是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回过一趟老家,以后奶奶跟随父亲、母亲生活一直都没回过老家,只知道老家的名字,不知道路,也不知道有多远,因为当时的道路很差,不像现在的路修得那么好,有的是疙疙瘩瘩的liaojiang(老家土地里捡出来硬硬的像吃的姜一样的小疙瘩修出来的路)路、有的是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路又窄,姐姐又带着哥哥,自己又够不着脚蹬,又得问路,又不敢骑,遇到有过路的车得赶紧下来让车过去,所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早晨出发到老家时已过了中午。路上就连步行拉车的人都比姐姐哥哥走的快,超过时还笑他们俩。一路的骑车把姐姐屁股都磨的生疼生疼。那时的姐姐承受着大人一般的重任,没有人知道姐姐心里有多苦!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2日
追忆父亲 三十八

回到老家,姐姐就开始帮助奶奶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由于爸爸被打成黑帮,限制了自由,妈妈也被毁三类分子,到南阳市参加75天的学习。当时我们曾经一度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一分钱,姐姐就和村上的小伙伴们一起到沟沟坑坑里捞菱角,当时还没有兴修水利、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村上周边的水沟里、田地边各种形状的坑里长满了菱角、水草等,姐姐就和小伙伴一起去捞菱角,回家后让奶奶煮熟了去卖掉。听姐姐讲,有一次和十几个小伙伴们捞了菱角煮熟,步行到南阳市菜市街去卖菱角,姐姐卖的可好了,哥哥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了,我和弟弟还小,走不动,不能和姐姐、哥哥一同前往。姐姐和小伙伴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又没有东西吃,又渴又饿,也舍不得把卖菱角的钱用来买东西吃。哥哥小小年纪,不知道怎么找到了妈妈,也许是姐姐在我们回老家时带哥哥去找妈妈的时候记住了路,哥哥像妈妈一样有超级好的记忆力。妈妈趁中午时间带着哥哥在菜市街找到了姐姐,看到这些娃娃们又渴又饿,很是心疼,就让姐姐她们把菱角便宜一些批发给了人家,又用自己仅有的钱给大家买了十多个馒头,一人一个,当时农村里很少有人能吃到白面馒头,听哥哥讲,有些孝顺的小伙伴,不舍得吃,装在兜里带给家里的老人吃。姐姐回忆起这段事情,还很可惜的说,如果不批发给人家,卖的钱就会多一点,当时妈妈不想看到姐姐这么辛苦,所以批发给人家能早点让小伙伴们回家。现在想想从我们刘寨村到南阳市菜市街大约有十多公里地,那么小的孩子来回就要步行二十多公里路程,有多么的不易。姐姐还参加村上的集体劳动,为奶奶掙公分。那时奶奶为了养活我们姐弟四人,就和村上的人一起劳动,姐姐就和奶奶一起参加集体劳动,累了休息时就在地里睡一会,饿了就忍住。有一次的经历非常危险,差点没命,事情是这样的:姐姐和别人打帮挖红薯,挖红薯的工具是老虎爪子(老家的方言)形状是由铁制成的三个尖尖的细腿成一平面,面中间上部有一拳头大小的圆形空手把,把上一根长长的圆形木把,一般用来刨地种庄稼,挖红薯时每两人一组,一个大劳力(大人)一个小孩子,一个人用老虎爪子把红薯从地里挖出来,由小孩子把红薯上的根摘去,再把红薯上的泥巴扣去。一垄地两个人,都挨的比较近。休息时,姐姐还在一边垄地上弄红薯。另一垄地上的一位小姑娘,我们叫她景二姑,她举起老虎爪,学大人挖红薯,但是老虎爪子太重了,她举起来还没往下挖,老虎爪子就从她手中斜着滑落下来,正好砸中姐姐的头部,顿时鲜血直流,姐姐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又厚又粗,多亏了这又厚又粗的头发救了姐姐一命,老化爪子从头顶顺着脑门后滑落了下来,没伤着呼吸顶,只伤着呼吸顶后部,头裂开了一个小口子,家里的地在村子的西边,离镇上有足足三里地距离,如果伤的严重就没命了,幸好问题不大,姐姐说,当时也忘了是不是缝针了,也记不清楚了,姐姐也名命大呀(建飞草稿 未完待续)!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三十九

说姐姐命大,还真像父亲小时候一样。妈妈回忆录里记载姐姐刚生下六天就突然生病了,那是爸妈第一个孩子,他们那时还不会给孩子穿衣服,整天把孩子包在垫布里,开始是央人给孩子穿衣服,后来不想央人,整天把孩子包起来,有时换垫布时发现孩子屁股,脊背都全泡在尿水里,嫩嫩的小肉泡的发白,妈就心痛的大哭起来。姐姐六天后生病,嘴里往外冒沫,也不睁眼,不会哭,更不会吃奶。开始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哭,爸爸工作忙,不在身边,妈妈只好让做饭的保姆去找接生的屠兰芝, 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接生的来了以后,看了病情就对妈妈说“云英,舍得花钱舍不得?去买药给孩子灌下去看看怎么样?吃了药后如果明天上午孩子好了就好,吃了药还不见轻,你再想别的办法吧!......”妈听了他的话想着孩子还有一线希望,坚决保着孩子!妈妈止着泪水,拿出钱托兰芝上街买药,买回药自己不会灌,又央张申铭老师给孩子灌下去。吃了药大约一个钟头左右,孩子仍不会哭,不睁眼,一直迷迷地睡着,妈妈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只是流着泪,期待着第二天中午的到来。好不容易盼到了第二天中午,奇迹出现了,姐姐自己会动了,嘴里也不冒沫了,也会吃奶了,吃下奶水后,慢慢地睁开了双眼,姐姐好了,真是命大!孩子三个月后保姆走了,妈妈又要上课,没人照顾孩子。没办法只好找校门外东边的一个姓顾的老太太招呼孩子。白天送去,晚上再去抱回来睡觉。妈妈每天下早操前把姐姐送去放在老太太被窝里,吃过早饭后上课前再去喂一次奶,下午第二节课再去喂一次奶。姐姐被放在别人家里也受苦了。有一次妈妈放学去接姐姐,看到姐姐的短头发梳的可光了,并把头发梳向右边眉头偏处,从外边看样子更漂亮了。妈妈坐下喂奶时,好奇的揭开头发一看,红鲜鲜的肉露出来了,也没抹药水,看着伤是一头栽下来的......招呼孩子的人还说是坐在座铺里一蹿一蹿地碰着了墙了。妈妈立即去医院包了伤口,幸好是一层皮破了,三天后就没事了。当时爸爸看着妈妈困难重重,让别人招呼也不放心,便回老家把奶奶接到赊旗看管孩子,把奶奶的户口也迁到了爸妈所在的单位(也就是后来的商品粮户口),又租了房子,长期跟着爸妈照看孩子。这时姐姐已经8个月了,爸妈租学校附近董家两间高大瓦房,在前边屋檐下放一个连着的两个锅台。这时妈妈的弟弟王廉已上初中(赊旗三中),也跟我们一起吃饭,爸爸的妹妹泰祥在南阳女中高中上学,供应两个学生上学,爸妈负担也很重,舅舅差不多每星期总要回王陶庄拿吃的,从不间断。这时妈妈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教室就在住室的南边。每天早上上早操前穿好衣服抱回去给奶奶,每到吃奶时,奶奶抱着孩子到学校赶下课时间吃一次奶。有了奶奶的照顾,妈妈紧张生活大大减轻,思想负担也轻松了,孩子有有经验的奶奶照看,可以完全放心地去工作了。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

姐姐经历种种了磨难,也锻炼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当时妈妈所在的学校---潦河小学是全国重点学校先进单位,校长史天然曾代表潦河小学去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单位先进集体大会,在南阳县、南阳地区也是有很有名气的。姐姐就是在这样的宝塔尖式的学校成长起来的,也可以说姐姐上学以来,姐姐不但聪明伶俐、能力强、思维敏捷,从小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是一帆风顺茁壮成长的。期期年年总被评为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的。正当小学六年级毕业时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以升初中时有些麻烦。因为爸爸被打成“黑帮”,妈妈被划为“三类”。成了批斗对象。爸爸妈妈考虑再三,怎么办?“黑帮”和批斗对象的子女会不会受到影响,上初中时潦河二中会不会录取?学校即将开学,孩子如何安排?那时是左派当权。正在走头无路之际,听说潦河公社学制要改革,要发展初中教育,增设初中班。公社宣布人事大调动,妈妈被调到董营学校任初中一年级班主任。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爸妈发愁的姐姐入初中上学的问题解决了。这时已开学,潦河二中的录取通知书还未接到,爸爸妈妈决定让姐姐去董营跟妈妈上初中。谁知道只上了一天课,二中录取通知发下来了,爸爸又跑了二十多里把姐姐接回二中上课。吃饭在老师大伙,住在爸爸的住室里。这时爸妈才把紧楸住的心放下了。
姐姐上初中时,正好我也该上小学了。爸妈因为工作忙,就让姐姐回老家接我。因为跟着奶奶一直住在老家,很想和爸妈生活在一起。我很高兴,很开心。我记得很清楚,姐姐骑着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面,穿过程官营大街,走在通往双铺的路上。也不知道是瞌睡的原因,还是咋的,我就一下子掉在了路边。姐姐边走边和我说话,说着说着不见我吭声,往后一看,才知道我掉在了地上,姐姐已经走了很远,又回来把我接上。怕我再掉,就让我坐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去董营的路上路过一片高粱地,高大的高粱秆子把我们两个小人深掩在像是丛林中,风吹着高粱杆、高粱杆相互碰撞着发出的声音好可怕,路上没有行人,我害怕极了,屁股坐痛了也不敢说,到妈妈那里才说屁沟坐痛了。现在想想姐姐当时一定也害怕,只是不说而已,想想姐姐也太不容易了。
文革期间的1968年12月份山东省的侯、王二位老师提出建议:要所有中、小学教师统统回本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河南省率先响应,并坚决执行。当时小学下放时间限定在1968年12月25日一律到本大队报到;中学下放的时间是1969年1月。妈妈就先领着哥哥、我和弟弟回到爸爸老家溧河公社程官营小学。爸爸后来也调回溧河公社,也到程官营小学报到。从此我们姐弟四人都跟着到溧河上学(我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没有入学,)姐姐进入程官营小学初中班。哥哥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学校需要教师,妈妈第二天便上班了;那时候爸爸被打成黑帮,被打的腰疼背弯,直不起身子,还要到生产小队参加体力劳动。当是对爸爸的印象特别深刻,直到现在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爸爸那时的样子:爸爸的腰弯成近乎90度,肩上扛着铁锹、锄头或老虎抓去生产队干活,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现在想想,怎么形容呢?就像也是一道被历史扭曲的“靓丽的”的“风景线”!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一

此时姐姐的两年初中毕业了,上高中首先要先通过考试,根据考分录取。姐姐参加溧河高中招生考试,成绩合格应该被录取。姐姐数学、语文两科考了198分(满分是200分),特别是作文写得很出色。在评卷时还作为老师批改卷子的范文传阅,但在种情况下被取消了溧河高中录取资格。姐姐落选了!据说这是公社的核心领导小组决定的,与溧河高中无关。姐姐没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爸爸妈妈非常伤心、非常气愤,因为姐姐平时在学校严格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考试成绩198分,当时考分是全公社第一名,完全符合上高中的条件,但当初被拒之门外,实属不应该。爸妈不了解原因,去问溧河高中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不但不说原因,还溜之大吉!爸妈想:这事不能就这样算完,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弄清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人阻挡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入学?爸妈也没有其他没办法,只好鼓起勇气,向上级领导问清根源。因为爸妈想到:哥哥、我、弟弟三个孩子也有毕业上高中的那一天,假如姐姐的问题不解决,不能上高中,就得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停止学业,太可惜了!因为我们姐弟四人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按当时的话来讲,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爸妈又都出身在上述的大家族里,受祖辈的影响,并且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道学习对一个孩子的意义重大。
我觉得爸妈都太伟大、太有智慧了。爸妈当时决定先去南阳地区高招办问清政策,然后再到当时的公社弄清事情原因。于是妈妈在一个星期天不上课时带姐姐去南阳市,托人找到上级有关高中招生文件,妈妈条条对照,姐姐完全符合文件精神,不该拒之校门外。妈妈回忆录里记载,那天天下着雪,地上结了还有溜冰,因为不敢骑,所以,妈妈和姐姐几乎上是推着自行车步来回50走了多里地,要不容易了。回来的路上,在白河大桥上遇到用小毛驴拉架子车的人被汽车撞倒,路也滑,两头毛驴都被轧死。看到这惨状后,妈妈的两腿发软,连自行车也上不去了,姐姐特别坚强和勇敢,姐姐就带上妈妈继续往回走。走到董营雪下大了,路上更不好走了,这段路只好步行回家,这段距离离家里还有大约20多里地,到家时已是晚上9点左右,谁也不知道,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一个刚刚初中毕业、十多岁的女孩子陪妈妈走20多里地的夜路,不只是冒着寒风大雪冻得瑟瑟发抖、不只讲身体上的劳累程度,只谈思想上受到这样不能上高中的煎熬,心灵该有多大的创伤,姐姐该有多么大的悲伤和痛苦。回到学校的当天晚上和爸爸商量:根据文件精神进行分析后,认为姐姐符合文件中上高中的条件,所以爸爸妈妈就坚定意志,决定逐层弄清楚不让姐姐上学的原因。第二天妈妈约上尹钖林和祁书欣(尹是公社一般干部,祁老师和妈妈同在程官营小学工作,当时他们的儿子也被拒之门外)。妈妈她们白天上课,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就去找各级领导弄清原因。第二天晚上妈妈和祁老师找到当时公社的文教助理胡书庆,他把问题推给公社领导干部们和公社书记们,说是公社书记研究决定的,也没说出什么原因。那时溧河公社有六位正、副书记。当时是妈妈和祁老师一起去的公社。第一个晚上没有结果,回去爸爸妈妈四人又在一起商量怎么办。四人意见是一致的,就是找公社书记逐个问明原因。第二天晚上妈妈和祁老师又去公社找当时公社第一书记张作元,说明了来意。他既没有说出原因,也没有表示反对学生入学的个人意见,但从谈话口气中可以听出他知道这件事情,只说研究研究,要妈妈们回去安心上课……。这稍微安慰了一下爸妈受伤的心,还有书记要研究研究,说明还有希望。妈妈为了不影响所教班级学生学习,大部分时间是晚饭后加班去找公社书记的。又一个晚上妈妈她俩去找抓文教的副书记陈宏均,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说:“这是公社有关领导决定了的,不能再变动,况且学校已开学,找也无用,这不是一个人决定的……” 他的口气和神态是反对这两个学生入学的,但也不说为什么不让入学。看来主抓文教的书记是持反对意见的。此时,爸妈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极大伤害。这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连孩子上学的事情都不能解决,爸爸妈妈该有有多么的伤心!我们不得而知。妈妈们回校后当晚又商量下一步的策略。结果是仍不能停止这个工作,得继续找每个书记了解他们的态度。要反复找,轮着找,坚持找下去,不能动摇,要有信心,因为这事不违反党的方针政策,没有错误。就这样妈妈们每天晚饭后去公社各位书记所住地方继续找其他书记。又去找乔文榜副书记,这位领导还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态度明朗,支持学生入学,认为孩子们正值上学年龄,学习成绩又好,在校表现很好,但也没说什么原因不予录取。回校后妈妈们又一次得到了安慰,因为不是所有书记都不同意学生入学,我们的信心增强了,继续找公社领导的劲头更足了。紧接接着妈妈们又找了徐进唐副书记、张立珍女副书记等其他几位书记,还有李原副书记,有支持学生入学的,也有说不知道这件事的,还有说应该上学,只要符合条件……。妈妈们就这样一趟有一趟的找、一遍又一遍地说,也不知去了多少趟,妈妈也说比清楚了。找的结果大多数书记默认应该让学生入学,并说“研究研究再说…..”最后是那个抓文教的陈宏军仍不同意。一次妈妈又去找陈宏军,当时屋内有王秀珍(程官营小学民办教师),还有一位是张营大队支部书记齐建业。妈妈进屋时陈宏军二话没说,张嘴就自己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也别找这个书记那个书记了,就是我陈宏军不同意你妮(女儿)上学!”听了这话,妈妈反应敏捷,立即也用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走着看!看我妮能不能上学!”当妈妈留下这句话后扭头走出他的住室门后,陈宏军对屋内两个人说:“她说她妮高中招生考试考198分,应该上学……”这时那个齐建业说:“考200分也不能让她上学!”此时,尹钖林和祁书欣的儿子已经被批准入学。可是姐姐还没有被批准上高中。爸妈知道后更生气、更气愤了。爸妈觉得:如果不让姐姐上高中,就要一直找下去,誓不罢休!公社不同意,就到县里。县里不同意,就找省里、省里不同意就找中央,总有讲理的地方吧!事后妈妈一个人又分别找了其他各位书记反映情况,并表示如果还不让上学,坚决向上反应情况!结果两天后姐姐的高中录取通知书终于发了下来,通知是以“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名义发下来的。现在想想爸妈的决心,或许感动了公社的各位书记,用现在的话来讲,也许感动了上帝,也许是老祖先保佑了我们。总之,愿望实现了!就在录取通知书下发的前一天妈妈在街上遇到了公社管教育的文教助理胡书庆,问他情况,他才说出了不录取的原因。他当时对妈妈说:“你想想!闫庄、刘寨两个村庄就这一家地主,我敢叫她上高中吗?......”这时爸爸和妈妈才明白姐姐不予录取的原因,是爸妈的出身爸妈影响了此事。妈妈为此事一直往公社跑了一个月,高中开学也一个月了,姐姐才入学上课。不管爸妈多么辛苦,最终的目达到了,也和个别人的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实现了爸妈的心愿,也为以后的哥哥、弟弟和我上高中铺平了道路。
现在想想此事,感觉就像一个普通的故事,但是当时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争取了姐姐上高中的机会,就不会有我们上大学的机会,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由衷的感谢父母!感谢父母为了我们姐弟四人付出的一切。试想为了一个孩子上高中,妈妈在不耽误上课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一趟一趟的去公社找各种各样的人申诉,遭受到一个一个的冷嘲热讽、一个又一个的白眼相待,整整一个月呀,爸妈的内心该有多么的煎熬、多么的痛苦,更有多么的坚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常在影响着我们,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那时,想想爸爸妈妈的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姐姐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不得而知。当我后来看了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后,想想爸爸妈妈遇到的这一切,与《大江大河》里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一般,而且更有甚者。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二

姐姐的初中、高中学习生活正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文革中,初中、高中都是二年制。高中毕业后的1973年5月,便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劳动锻炼”的指示精神到农村去了。当时全县知青集中南阳县教育局学习后,姐姐也没有回家说一声,便直接被分配到南阳县茶庵公社狮子庄大队刘庄小队参加劳动锻炼。事后妈妈才骑自行车找到她,并给她送去了被褥及日用品。县知青办为她们盖了新房子,吃住都在生产小队,4个女孩子一组:另外三个女孩子叫王元、焦桂琴,乔荣芳。另外还有一个四人组,都是男的,同在一个村。她们插队落户后,按时和社员一起早起晚归地干活。姐姐还在晚上参加大队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因为出演节目,1974年春节也没回家,大年初一后的几天妈妈去小刘庄陪姐姐度过了春节。由于姐姐在生产队表现出色,曾被评为模范知青,参加了南阳县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收到表彰和奖励。他们小组的三个人还喂了一头猪,猪长大了后卖掉了,还分得了个人劳动所得的钱。
姐姐直到1976年开始兴起“知识青年回城热潮”,才回城当了工人。当时招工指标下来后,共50个,都是去云阳的三个工厂:其中一个是服装厂,一个是皮毛厂,还有一个是切叶厂。指标下达后,当时爸妈不了解云阳情况,又想让孩子进工厂。就去云阳找以前和爸在一起工作的靳学仁。靳当时在云阳区政府工作,他很热情,建议让姐姐去皮毛厂较好些。因为爸妈比较忙,姐姐就一个人去了皮毛厂报到上班。从那时起姐姐由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在皮毛厂工作是繁重的、脏的、也很累,她先被分配到熨烫车间,后被调到鞣制车间,这一车间是制造皮革时用烤胶、鱼油等使兽皮柔软。这是制革的主要工序。使皮中的蛋白质与鞣质结合的过程。生皮革时坚硬,遇水易腐,经鞣制而变成柔韧、经久耐用的革。每月工资是21元,为节约车费,姐姐是不常回家的,有时回家为不掏车费钱和同事们一起而坐在货运的车节上,现在想起来有多危险啊!从云阳回南阳的火车还要钻九里山的山洞。姐姐很孝顺,当时工资很低,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给奶奶买了件皮坎肩,给妈妈买了件黑外套,给爸爸买了冬天取暖的耳护儿。姐姐很懂事,时刻想着家里的人,知道家中生活困难,上班后从不要家中一分钱!还给老一辈买穿的,爸妈都非常感动。姐姐在皮毛厂当了两年工人,干活不怕累、能吃苦,工作勤勤恳恳,踏实认真,在厂里受到厂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曾被评为模范工人。我曾经去过云阳皮毛厂,看到过姐姐从池子里往外捞经过浸泡的大牛皮,很重很重的,需要很大的劲,一点一点往外拉,姐姐瘦小的身子和大牛皮实在是极不相称,但是这样的活,姐姐天天干,还干了两年。我还和姐姐以及工厂的同事(家都是南阳的)一同在火车上逃过票,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逃票,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的火车逃票的人很多,好像是一种风气,特别是下乡知青,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又想回家,所以很大一部分都逃票。逃票的滋味很难受,东躲西藏的逃过检查。当时我就在想,等我长大了,我宁愿不坐火车也不会逃票的。还有一次姐姐姐回老家时,垮了一个很漂亮的黑挎包,黑色的皮革的挎包,我觉得特别好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很是喜欢。我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了,挣了钱也买一个这样的挎包。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三

1977,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0年的高考制度真的恢复了,真令人振奋。当时印卷子的纸张缺乏,邓小平又提出把要印刷毛泽东选集的纸张拿出先使用,就这样困难问题解决了,人们盼望已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全民拍手热烈欢迎。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往届、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积极参加报名、复习,准备考试。姐姐已毕业将近四年,哥哥已毕业近两年,都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落户农村参加劳动。这一年我也刚刚高中毕业,像姐姐、哥哥一样,1977年7月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参加劳动锻炼。弟弟还在上高中。我们姐弟三人都在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对爸爸妈妈来说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因为过去的上大学都是推荐去上的,没有关系是没有办法上大学的,我们连上高中都是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上高中的,上大学连想都不敢想。有一次爸爸妈妈拉着架子车去蒲山煤场拉煤,回来的路上爸爸用羡慕的眼光,渴望的语气望着耸立在南阳市南的一个大烟囱,叹着气说:“听说那是个药厂,厂里有位同志被推荐上了大学!不知到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机会上大学......!”。以前因为妈妈因家庭迁移,转学转来转去,后来又早早的结婚,生了我们姐弟四人,没有机会上大学。爸爸也差点因为梦想着上大学而险些丢了性命,只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函授大学。妈妈听爸爸这样说亦有同感,但心里想是没可能的。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后门可开。爸爸妈妈是多么希望我们能上大学呀!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爸爸妈妈很高兴,当时就叫我们回来商量如何复习,参加高考。当时姐姐还有点犹豫不决,可能姐姐会想:好不容易有个工作干干,还不想参加考试。知识改变命运,爸爸说服了姐姐。当时爸妈想到这是个上大学机会,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我和姐姐、哥哥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初中、高中学制都由三年缩短为两年,还整天学工、学农、学军,学得东西很少,也很担心考不上,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更是在文革开始时上的小学,又在文革结束时高中毕业,希望更渺小。姐姐参加高考时是在户口所在地云阳。从参加考试到体检都是姐姐独自一人跑上跑下,还因为有工作,不能抽出时间在家里复习。考试后的体检时更是受了苦,从云阳去南召几十里远,体检后天色已晚,再加上所乘的汽车中途坏了,车身斜卧在公路旁,车不能再开了,这时车上的行人纷纷下车各奔前程。姐姐时从窗户里爬出来的,出来时天完全黑下来了,他们一行参加体检的是三个人,两个男的,只有姐姐是个女孩子,距离云阳还有几十里,那两位问姐姐走不走,要步行赶回云阳。这时姐姐手中粮票也没有了,天也黑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麽办?姐姐立即决定和这两位同行,一路上人家两个男的走的快,姐姐一路小跑紧跟在后面,坚持到达厂里,这时已是半夜。想想当时姐姐多么艰辛呀!爸妈这样评价姐姐:是一个勇敢而又智慧的孩子、能吃苦、性格坚毅、刚强,是个刚直不阿的好孩子!
考试结果我们姐弟三人均通过了高考分数线,参加了高考体检。现在想想,这是给爸爸妈妈的第一个惊喜,爸爸妈妈可能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同时考过高考了分数线,更没想到的是文革期间上学的我,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的我竟然也考过了分数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四

爸爸妈妈在等待高考体检后的日子,也就是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妈做了一个连自己也解释不了的、印象十分深刻的梦,梦是在我们老家--刘寨的家中,大院子里并排放着三个大小不同的棺材,其中一口黑色的起明发亮的大木棺材,另一口是还没漆过的一样大的棺材,第三口棺材是较小点的瘦的长方形水泥棺材,整齐的排放在院中。妈妈又一探头往屋里的正间望见好几个人在往迎面地方挂光荣榜,也没看清上面写的什么,这时醒了,梦结束了。第二天妈妈第一个讲给奶奶听,说时还加上妈妈对梦的解释:妈妈说今年虽说三个大孩子分别在高考所在地参加了体检,过了高考分数线,但妈妈认为今年姐姐要考上个本科院校,我要考上个次点的专科院校,哥哥今年恐怕不被录取,明年会考上个像样的大学……,这件事后来妈妈又讲给爸爸和我们三个大孩子听,听的时候就像是听故事,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妈妈对我们考大学的期望值很高。我们也没评论什么。在事实应验了妈妈的的梦境后,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想起这个梦中奇遇还感到无法解释。
1977年底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姐姐拿着通知书从厂里回程官营学校时,当姐姐把录取通知书递到妈妈手中时,妈妈拿着新乡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时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姐姐还问爸妈上不上?爸爸马上回答:“上嘛!为什么不上?……”接着我的录取通知书也接到了,也是妈妈感到惊奇的,是被南阳师专录取了。更奇怪的是又等了几天仍不见哥哥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去县教育局打听消息,才知道哥哥因专业考试分数没上大学录取线,专业线够中专线,局里拿着档案往返南阳—地区—省高招办传递,这样往返几次耽误了中专的录取时间,加上孩子也不愿上中专。就这样孩子落选了,一家人心中十分不安,尤其是孩子的奶奶,心中更不安,因为哥哥是家中的长子,是奶奶她最疼爱的孙子。但事实已如此,爸妈由不安到再去安慰孩子:再复习一年,考个较理想的大学。爸妈当时心中都不安,因为他们想的是三个孩子都能上,三喜临门,结果是双喜临门。不过现实和妈妈的梦境是相符的。直到妈妈写回忆录时还在想:怎么这么巧合的一个梦呢?爸妈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梦想成真了,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们家就考上了两个大学生,哥哥虽没被录取,但爸妈认为是好事,不是坏事,爸妈和哥哥都有非常有信心,哥哥第二年一定会考上最理想的大学的。爸爸妈妈都认为他们的儿女是有志气的,学习底子是扎实的,也给爸妈争了气!因为有一次学生考前的大会上,溧河高中的校长在大会上宣布,今年有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上没有我们姐弟三人。我们回去后还和和爸爸妈妈讲了此事,爸妈说还说考上考不上凭分数、凭实力说话,不是哪位校长说了算数的,还说这些不要影响我们的考试 。凭实力说话,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实力,我和姐姐哥哥都过了高考分数线。当年我们高中毕业生将近200名,只有我一人考上了大专,还有一名学生考上了中专,高考的第二年、第三年又分别考上了一名中专生和一名大专生。爸妈为我们而骄傲,为我们高兴。爸妈的梦想实现了,也给了那些执行极左路线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也更加从心眼里感激邓小平同志的英明、伟大!
姐姐1978年直接从皮毛厂带上仅有的一些衣服和被褥连家也没回便去新乡师院上学了,听姐姐讲给我讲过去新乡师院上学时的情景,因为要带全所有的生活日常用品,所以背的包袱加上被子特别大,又重又大,当时的火车还比较落后,是那种绿皮车,车次还少,每趟列车都满满的人,连座位都没有。上车时还得上天桥、下天桥 ,翻过高高的天桥 ,挤在拥挤的人群中 ,走慢了还被后边的人 推着向前,姐姐瘦小的身体背着重重的包袱,上车时还得使劲挤进去。姐姐说:当时实在是没力气扛这么重的包袱,但是还不能停下来,咬着牙坚持着…… 。
上学期间学习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每月学校发给18元伙食票,仅够吃饭,零用钱也很少,每月只有2.5元,爸妈每期只给几十元钱,在校期间,姐姐自己也从没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袜。家里给做件衣服才穿一件,临上学走只做了一双厚点的被子,是防备在校受冷时用的。记得我1980年毕业时被分到开封市黄河水利技工学校(现在叫黄河水利技术学院)时,我和妈妈一起去新乡师院看望姐姐一次。我们到师院时姐姐正在上大班课,我们等在院子里,下课后才见到姐姐。只去她宿舍看看,她便送我俩一起去郑州。妈妈因为没钱,走时也没给姐姐留下零花钱,临送我们走时,她揭开褥子,在褥子下的正中间拿出仅有的十元钱又给我们买了去郑州的车票,,送到去开封的车站口,她独自一人又回到新乡上学了。一路上妈妈后悔为什么让姐姐送我们呢?姐姐一个人回校了,不知路上顺利吗?唉!姐姐太懂事了,知道那时家里经济困难,自己舍不得花钱,舍不得问家里要钱!不讲究穿的,一心扑在学习上。记得有一期快放假前月余,妈妈给姐姐寄了20元零花钱,放假后又一分没花地全带回来了。我因为上的专科,又提前毕业,比姐姐提前一年多参加工作。有一次姐姐去开封看我,我领姐姐游了龙亭湖,相国寺,我还记得给姐姐买了一条裤子,一双鞋子,姐姐很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姐姐多次提到这件事,她说那时能穿上妹妹给买的衣服特别幸福。姐姐平时对哥哥、弟弟和我特别爱护 ,记得有一次我肚子痛,爸爸妈妈不在家,好像奶奶也不在家,只有姐姐照顾我,在我身边忙上忙下,给我红糖水喝,给我揉肚子,反正记得姐姐用尽全力解除我的痛苦。当时我就想,有一个这么关心我的姐姐是多么的幸福呀!
姐姐刚上大学时,由于毕业时间长了,也没有复习,开始上数学课时,听课有些跟不上大家,姐姐就刻苦学习,认真听讲,边复习讲过的旧知识,边学习新课,别人休息,她不休息,连午觉也不睡。通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赶上了大家。姐姐在学习上是非常有毅力的,有志气的,是不甘落后的,从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当知青去皮毛厂当工人,共离开学校五年之久,连我们也没想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竟被录取。
1982年1月姐姐大学毕业后,因奶奶生病,爸妈就决定让让姐姐留在身边,帮助伺候奶奶,当时姐姐如果愿意是可以分配到省里的,但是为了照顾奶奶,减轻爸妈的负担,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因为当时有专科大学文凭的女生很少,有本科毕业文凭的女生更少,是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但是为了家人姐姐放弃了这一切。经南阳教育局同意便分配在原南阳第一高级中学(现为南阳市五中)任教。刚进校就担任班主任同时还教数学,课后帮爸妈伺候奶奶,确实减轻了爸妈的负担。不仅爸妈的的生活负担减轻了,姐姐还从经济上支援了家里。每月78元的工资全给了爸妈补贴家用,有时只是留下了一点零花的分钱也保存在存钱盒子里。积累在存钱罐里的零钱后来也全部给了弟弟买手表了,姐姐连一分钱都没花,连奶奶最后去世时的埋葬费,也全部用完了姐姐的工资。因为奶奶生病没有像现在的公费医疗,全部是爸妈的工资支出,爸妈不但供我们上大学,加上奶奶生病住院几乎花光了爸妈所有的工资。
1985年12月16日姐姐结婚了,结婚时爸妈没有陪送,只给了500元钱。做了四双被子。爸妈现在想起来起来还觉得对不住姐姐。姐姐结婚后为了使工作、生活来往更方便,1986年又调入南阳地区税局工作,具体地方是税校。当时调出县中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县教育局不肯放人,学校也不让调走。这时我们只好去找学校校长乔荣昌,开始不同意,经过三番五次的找,才说通了这一关。教育局这一关更不容易通过,反复数次找樊天仁局长、薛一鸡局长做工作,更是一毛不拔。姐姐在县一高教数学,教育局组织有关老师听课,听后认为她教学思路开阔,教学灵活,很有培养前途,所以不想让调走,也有挽留的意思。也计算不清找了多少次,费了多少口舌,也是经历了多次的白眼相待,为了调动一切都忍了。这次调动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办成。终于在1986年从五中(原南阳县第一高中)调往税局,在税校上班。在税校上课认真,管理学生严格,又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和同事相处很好,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受到奖励。姐姐在税务学校工作时遇到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分家(当时是朱镕基任总理时进行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很大,当是没有通知到地方税务局的情况下就见报纸了,所以各地税务局见报时才匆忙改革),姐姐被分配到了国家税务局,一直干到退休。姐姐是响应国家号召,提前退休的,退休时国家还给予了优惠会待遇,涨了两级工资,还享受了副处级待遇。
王建飞
已输入 2021年4月27日
追忆父亲 四十五

姐姐退休后正好赶上女儿上高中。姐姐下乡、进工厂、上学、毕业分配,工作又忙,加上伺候奶奶,姐姐结婚晚,生孩子也晚,退休后女儿正上高中,就陪女儿上完高中,考上了大学。女儿上大学后,正赶上弟弟做进出口贸易需要帮忙。姐姐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就来到郑州帮弟弟打理公司,正值办理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各项手续。姐姐很聪明、很能干,迅速适应了公司的各项业务,为弟弟的进出口业务出了力、流了汗。当时办理公司注册工商手续、进出口手续、商检手续、外汇核销手续、出口退税手、税务手续等涉及各个部门,去这些部门办理手续非常不容易,排队等待就不说了,还受到过训斥、指责、埋怨等等,这些对于刚刚从税务部门出来的姐姐来说,需要多大的改变才能接受。在济南时期,一边照顾爸爸妈妈,一边在济南公司负责现金出纳、银行记账、外汇核销、出口退税等等工作。在开发广州市场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炎热的夏天,60多岁的年龄,顶着炎热的酷暑,为了租到既便宜又舒适的员工宿舍,马不停蹄的在小区之间奔跑查看。每天不但负责现金业务手续,每天收费、到银行缴存,每天记大量的账务,负责对外对账,一分钱都不差。还需要协调与市场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代卖之间的关系,管理员工吃喝拉撒等面面俱到。甚至还面临非常严峻的海关的监督检查。我去过广州市场,看过姐姐住的房间,姐姐把最好的房间让给员工住,自己住在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储藏室里,里面热得很,还不怎么透风。我看了房间很心痛。姐姐刚去广州时不太适应广州的潮湿、炎热、随时下雨的不正常气候,患了严重的湿疹病,全身上下出满了大大小小红红的疹子,痒的难以忍受。去各大医院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治好,很痛苦。后来有位好心的代卖发现姐姐走不不正常,问了姐姐才知道。后来告知了姐姐一个偏方:用广州人吃的一种青菜炖猪舌头,姐姐吃了一锅的蔬菜、喝了一锅的汤(别人吃了猪舌头):吃了这个偏方,姐姐拉肚子一天,第二天就轻松了许多,慢慢的就好了。到后来也慢慢适应了广州的气候,长期住了下去。一直到爸爸妈妈生活不能自理,才离开广州回到家里照顾爸妈。中间还不停的回到广州处理事情,到2015年以后跟随爸爸妈妈,伺候爸爸妈妈一直到现在。姐姐非常辛苦,现在姐姐也到了该被别人照顾的年龄,但自己一直还在照顾90多岁的妈妈,太辛苦了!直到妈妈2017中风后我才和姐姐替换着每人照顾父母半年,虽然哥哥、弟弟也来帮着照顾,但一刻不停地陪伴在父母身边的还是姐姐,细心照顾父母的仍是姐姐。姐姐累的也满身的毛病,我替换姐姐时姐姐才能休息看病调理自己的身体,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次的替换照顾。这种孝不是一般的孝,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爱父母、赡养父母不单单是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更是我们的义务、天职,只要我们在一天,照顾父母不管多么的辛苦,也要让父母度过幸福的晚年,高高兴兴、满意的走完这人生的最后历程,我们无怨无悔!

Photos 

(5 of 76)